浙江杭州部分路段啟用智能交通誘導屏
近日,不少開車的市民會有一個新發現,一些路段都出現了一個以前沒見過的電子大屏,上面清晰地標注出周邊各條道路的通行狀況,而且是用不同的顏色進行區分。
  這些電子大屏幕叫交通誘導屏,專門分析道路情況,每5分鐘更新一次,準確率高達80%。而這些誘導屏則出自浙江杭州師范大學杭州國際服務工程學院的一支本科生科研團隊。
  紅黃綠,三種顏色反映不同路況
  那么,這些“交通誘導屏”提供的路況信息準確嗎?
記者來到現場,進行了體驗。在西湖隧道由南向北出口處有塊交通誘導屏,上面顯示北山路、鳳起路、保俶路、體育場路(包括環城西路)5條道路的通行狀況。
當車子經過誘導屏時,如果看到屏幕上的道路顯示為綠色便可放心通行,而顯示為黃色則代表前方道路稍有排隊,如果你有有急事就不便選擇這條道路;但如果道路顯示為紅色,那么這就表示這條道路嚴重擁堵,不要前往。
因為此時正處于晚高峰期間,鳳起路和保俶路這兩條道路全都顯示為黃色,而北山路顯示為紅色。
記者將車子往北山路方向開,的確,等車子行駛到北山路上,在不到保俶路口處,就看到前方車子已經排起長隊,基本上都堵在少年宮門口。
接著記者將車子開往曙光路,這邊也有一塊交通誘導屏,上面杭大路顯示為綠色,也就是說該路段此時通暢,那么再將車子往杭大路上開,此時杭大路上車輛稀少。
  新誘導屏效果不錯,得到市民認可
  交通誘導屏“上崗”不到一周,效果如何?對于上班族,是否真正起到指導作用。
王劍,是建筑公司的設計工程師,家住城西,公司卻在濱江,每天上下班都要經過西湖隧道,但每到出隧道口,就開始糾結是走北山路還是環城西路。
“以前出了隧道口,都會堵一會,這個時候就坐在車上想,不知道是北山路比較空呢,還是走環城西路轉鳳起路空。”王劍說,這兩天,這些疑問全都解決了,因為有了交通誘導屏后,他直接看屏幕上的提示,就一目了然。
而吳小姐,家住曙光路,在下沙上班,每天上下班來回要開50多公里的路程,而堵在路上的時間每天都超出半個多小時,每每進城后,就被堵在艮山東路上。
“這個交通誘導屏挺好的,但太少了,只有周末去景區,看到過一塊,而在別的路段就看不到。”吳小姐說,如果能艮山東路上裝一塊,那么她回家也就更方便省時。
目前,杭州市區已有六塊交通誘導屏用這套新系統,位于保俶路、環城西路等路上。
  三種數據融合,然后計算出交通狀態
  說起交通誘導牌,其實在2008年開始,杭州就有十余塊在用。利用的數據,來源于路口安裝的線圈,傳回車速及道路飽和情況。但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數據不準確,以致誘導牌上的車流狀態只能通過手工處理。人工錄入非常耗時也很耗人力。
“最早是我們的指導老師夏瑩杰提出這個想法,就是用物聯網的傳感器技術,收集信息。”杭師大科研團隊的負責學生朱倩倩說。
她來自計算機專業,今年大三,是這個團隊的學生負責人。她告訴記者,對于路況的實時反饋,很多網站都有在做,但是準確率都沒做上來。
“問題在于,他們只用了出租車上GPS數據,這只有代表一元數據,要達到高的準確率必須要有多方信息融合。”朱倩倩介紹說,她們是利用已有的路口線圈、道路中間的微波雷達和出租車上的GPS,把這三種數據融合,再編寫程序計算出交通狀態。而這三種數據都是收集傳遞信息的傳感器,可反映車速、車流和道路飽和情況。
朱倩倩說,這個研發基本用了1年的時間,她們團隊共有十多個學生,有大四的也有大三的。在研發過程中,他們經歷多次失敗,但一直沒有放棄,直到現在夢想成真。
除了交通誘導屏,朱倩倩的團隊還開發了一款手機軟件,叫“易出行”(與銀江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合作)。
“你只要在手機里下載這款軟件,就能看到所在城市道路的最新路況。”朱倩倩說,在導航過程中,它會準確播報前方道路的通行情況。(RFID世界網編輯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