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打通城市交通血栓
如果說城市是一個人的身體,那么人類就是保障機體存活的氧氣。清晨從肺部輸出,夜晚回到原處。道路交通成為貫穿城市全身的血管,血細胞就是承載人類的公交和各種車輛。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多,血細胞和血管的負擔也越來越重。不暢通的流量積累,漸漸產生了城市的血栓:交通擁堵。
現如今,汽車的出現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但也從另一方面增加了城市的擁擠程度。首都北京的上班平均用時為52分鐘,全國平均上班用時39分鐘。如此低效的交通不僅清擾著人們的生活,也阻礙著城市的進步和發展。
依賴傳統的方法解決當下的交通問題已不現實,限行、限流只是治標不治本。而相同規模的城市,不同的設計、不同的規劃甚至不同的信號燈都能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美國號稱"車輪上的國度",人均每天開車42公里,紐約又是擁有800萬城區人口的美國第一大城市。不同于北京道路的水泄不通,紐約的擁擠并未影響市民的出行。紐約最繁華的曼哈頓區有70%的居民選擇公交出行,因為精準密集的公交系統能夠出色得完成運送任務。此外,紐約的28條地鐵線路四通八達,一年365天全天24小時運轉,使得整個城市的運轉效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
然而,這些交通網絡的形成并不是只憑借人類的想象,而是通過數據精準測算出來的。在信息化時代,交通在運轉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數據。以北京交通為例,北京市有一個交通智能化分析平臺,其數據源自路網攝像頭/傳感器、地面公交、軌道交通、出租車以及省際客運、旅游、化危運輸、停車、租車等運輸行業等:4萬輛浮動車每天產生2000萬條記錄;交通卡刷卡記錄每天1900萬條;手機定位數據每天1800萬條;出租車運營數據每天100萬條;高速ETC數據每天50萬條……這些海量的數據,在體量和產生速度上都對存儲和處理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對如此大規模的數據進行收集、分析等作業,分析數據的趨勢得出未來的判斷,最后計算驗證,這個過程就是當下最火熱的大數據分析。大數據在實際應用中有多種形式,根據數據收集的不同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大數據交通。
大數據有四個"V"字開頭的特征:Volume(體量), Velocity(速度), Variety(種類),Value(價值),這些特征造就了大數據規劃、管理、設計、實施的功能。國內接觸大數據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已經滲透到一些城市管理的交通系統當中。
例如,浙江省交通運輸廳近日采用了一種技術,利用高速公路上司乘人員的手機定位系統,將大數據分析引入交通管理。通過手機定位系統的數據采集,所有車輛的行駛狀況都能信息匯總,進行智能管理,從而使駕駛員獲得實時路況信息,也便于交通管理部門及時處理事故,實現交通信息管理現代化。"舉例來說,當檢測到某車輛在高速公路上停止行駛,而同一條路上大部分車輛速度下降,那么就可以推測這一段路上可能出現事故或擁堵,通過及時發現異常路況,以便于及時處理事故,并通知后續車輛提前分流。"浙江省交通運輸廳總工程師任忠介紹說,"這種方法用很低的成本替代了單價20多萬的測速儀"。
在深圳,大數據系統2年前就開始應用。深圳市綜合交通運行指揮中心成立于2011年,這一指揮中心囊括了深圳全市24個交通信息化系統和海量的交通基礎數據,包括14700多輛出租車、4800多輛客運班車、1500多輛泥頭車、860余條公交線路、9700個公交站點、118個地鐵站點數據,以及2000多路視頻信號數據。這些數據為緩解交通擁堵、制定交通方案提供了準確可靠的依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有效分析,獲得一張時時變動的交通路況詳圖。這些路況圖被即時發送到各個路口的LED指示器上,讓司機自行選擇最優行車方案,使得交通資源得到充分合理地分配。
事實上,在交通領域,大數據能做的遠非如此。
隨著交通信息化越來越與交通規劃的融合程度越來越高,大數據所能發揮的功能、和信息獲取渠道都將更加廣泛。中國城市交通研究中心研員吳洪洋表示,公交刷卡數據挖掘、出租車軌跡挖掘、手機數據挖掘、社會化網絡數據挖掘將成為未來大數據的主要方向。
例如,出租車軌跡記錄了每個出租車個體的精確的時空信息。利用北京市出租車軌跡數據和興趣點數據評價交通分析小區尺度的城市功能,并計劃將公交刷卡數據與出租車軌跡數據整合,實現更為完整的城市功能的評價。預期的評價結果是,每個交通分析小區能夠識別出各項城市功能的比例,如居住、就業、購物等,進而評價每個小區的混合使用程度,是對傳統的基于土地使用數據評價土地混合使用程度的一種方法補充。
在不久前結束的中歐國際創新城市研討會上,吳洪洋介紹,相對國內剛起步的智能交通,國外已有成功經驗。如歐洲的智能交通,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能夠做到精確采集車輛CAN總線的數據,獲得公交車的位置、速度、轉彎的角度、發動機的狀態、實時的油耗等,這對優化駕駛行為和節能減排等綠色智能公交提供了全新的應用。
此外,互聯網的模型也能在大數據的指引下應用在車聯網上。上海市的交通研究員向財經網記者介紹:一個城市,如果把車和車,車和道路充分鏈接到位的話,從理論上來說,可以提升這個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270%。也就是說,上海這座交通很成問題的城市,如果把車聯網發展到位了,車子翻一倍,不增加道路面積,車況都會有好轉。
上海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研究所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朱昊介紹說,上海政府正在做智能交通系統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上海市已經建立了交通綜合信息平臺,已經匯集了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和對外交通的靜態和動態信息,建立了道路交通誘導系統,引導車輛選擇合理的路徑。交通信息平臺的數據和信息對信息服務企業都是開放的,將數據處理共享給市場,讓行人自主選擇最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
在當今的技術支持下,大數據的表現成功將人類的想象轉化為現實,并逐漸滲透進人們的生活。其意義已不僅僅只是預測結果,改善交通狀況。更重要的是帶給決策者一種新鮮的思維方式:利用已知的現在去預測未知的未來。隨著智能交通的普及,大數據也在各個方面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出行方式,人們通過上傳數據、共享數據,共同完成數據收集的過程,分享數據處理結果,形成良性循環,徹底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當每一個血細胞都能及時反饋其所處環境的狀況時,心臟就可以及時了解,及時調整血液供給情況,大數據這味良藥就能打通城市長期積累下來的血栓,還城市一個通暢的交通環境。大數據是慢性藥,需要靜下心來,做好基礎建設,軟硬兼施。當這味藥通達到身體的各個角落的時候,其威力就能完全發揮出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