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建設應該首先了解這座城市
大概是在今年中秋的時候,記者去上海開會時約見了一位在滬的好友。她不是IT圈里的人,當我和她提到智慧城市時,她先是一臉茫然,后說:“我覺得城市是否智慧,只是取決于市民過得是否安穩。”其實對于非IT的人來說,他確實不會將智慧城市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相關聯,他只會從衣食住行出發。而事實,智慧城市本來就不應該是一個IT話題。
關于智慧城市的話題,早兩年前就已經火熱,不論是政府還是各種相關的企業。今年年初住建部公布了首批智慧城市試點名單,包含了37個地市、區(縣)50個、鎮3個,總投資規模會達到5000億人民幣。這在范圍內拉開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大潮,各個地方政府從民生的各個維度開始思索如何讓自己的城市變得更加智慧。“衣食住行”里的企業也更加加快了在城市建設項目上的研發力度。
那么這些投資會用在哪兒?智慧城市建設的根本是什么?
投資從感知開始
5000億人民幣的投資,到現在已經快一年了,這些錢到底花在了哪些地方,又花了多少?記者從相關人士處了解到的信息是,目前只用了兩億,集中的城市是成都和武漢。其實智慧城市本就是很大甚至很空的概念,政府的推動是一方面,其實目前更多的智慧城市項目還是由企業來發起推動的。先看政府的推動,諸如金保工程,這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很大一方面,而且諸如醫療信息化等,由上至下的推動更有力度。
而企業來推動的項目,其實是很有限的。涉及民生的方向很多,食品安全,需要政策的墻紙推動、食品企業的自覺。智慧城市的相關解決方案的企業能做的其實很有限。目前看到的智慧城市項目集中在交通、安保和環保方面。
之前記者也了解過一些智慧交通的案例,核心就是借助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技術最大限度分析城市里的交通狀況,緩解交通擁擠問題。而安保最典型的也是人臉識別技術,這對于公安機關破案是個不小的幫助。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的美麗,而智慧城市的建設應該首先了解這座城市。
環保是記者從一位這方面相關的人士那里了解到的,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其中主要是關于水質管理的。水質檢測在一些城市早已經開始了,但是很多只是一方面的試點,沒有全面鋪開。這位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一些城市在水源的各個節點布置檢測系,實時將水質的數據傳回中心、進行質量分析。
這其中就涉及到一個很大的環節,就是水質監測的設備。其實不論是交通、安保還是其他的,我們會發現智慧城市的很多項目都是從監測開始。那么這些硬件會成為最開始也是最大的一筆投入。據了解,類似上述案例中的水質監測設備,大概每套5萬元人民幣。其實計算下來,一個城市得要多少個這樣的設備,如果按照節點來安放的話,恐怕整個項目的費用都花在購置這些設備上了。
從上面就可以看到,目前的智慧城市項目多數是淺嘗輒止的。當然從監測設備開始,也不無道理。只有感知,才能有數據,也才能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所處的這個城市。只是我們期望的是,這些數據是真實的、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最真實的城市。
城市的根本是生活
盡管我們知道智慧城市肯定會包含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但是,從點滴之間的收集和反饋,我們會越來越了解自己的城市。所以,從記者的理解來說,更傾向于讓更多的企業進入到智慧城市項目中來,盡可能多的收集到關于這座城市的信息。
但是這不代表智慧城市建設就是這樣一盤散沙,每個企業造座房子就好。頂層設計依然是整個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這個工作應該是由各地政府來主導的。對于政府而言,智慧城市是陽光政務的終極目標。之前記者接觸到的智慧城市項目,諸如交通、市民投訴號碼統一等,多少都是由政府來參與或主導的。
千島湖的呈現,改變了一座城。
其實對于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角色,肯定更多的引導者。但是記者更認為,智慧城市不是一個階段的口號,而是深入城市精髓的方向。從城市的規劃、建設、運營各個層面,都應該體現的是以這個城市里居民的生活為重的根本。之前的浙江余姚的水災,很多人歸咎于天災,但是人禍呢?在救災方面發生的種種,我們暫且不論。其實從了解到的信息來看,是兩個水庫的泄洪帶來的災難。據了解,余姚的兩個水庫其實常年作為居民用水源頭,在水災來臨時,并沒有最大限度起到蓄洪的作用。而另外一些村莊的周圍原本是稻田,在雨季可以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但是現在這些稻田更多的被堅硬房子所替代。城市的建設時是否需要考慮這些呢?
無論城市如何發展,對于居民而言,其根本是不會改變。所以是否建設智慧城市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讓城市的居民享受到城市所提供的一切便利和安穩的生活。
當智慧城市興起時,也興起了很多的概念股,很多的企業也感慨自己的時代到來了。但是,這股建設之風需要一個很好的規劃者,從每個環節去把控,每個細節去完善,才能保證智慧城市不會淪為一個口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