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守衛舌尖上的安全
物聯網究竟能給我們生活帶來啥好處?記者19日在高交會五號館中科院“感知中國”專題展上,實地體驗了農資物聯網守衛“舌尖上的安全”。從買肥料,種植施肥,流通,購買整個環節都可以實現可追溯。“淘寶式”購農資全程可查農業物資沒了,用手機一搜索,就能找到離自己的田最近的農資倉庫。同時,通過中科院與中華供銷總社構建的農資電商平臺,購買種子、化肥、農藥,可以全程追溯。
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長期以來,我國農資流通中存在監管技術手段落后、假冒偽劣農資層出不窮的問題,坑農害農事件屢禁不止。基于中科院研發的“農資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及智能物流調度平臺”,有效地提高了我國農資流通的效率和水平,保障了農資質量安全,將食品安全的溯源,延伸到土地端,目前,系統已在天津、安徽、江蘇等省市已經開始應用,系統用戶已達千萬。
給土地做“心電圖”指導施肥
不同的土地,氮磷鉀等各種成分含量不同,施肥錯誤,一樣會爆發食品安全問題。
在中科院研發的一臺土地養分檢測儀前,記者看到,通過一束激光,打在土壤上,土地中各種重金屬的含量立刻實時顯示出來,“就好像給土地做一張心電圖”,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種設備可以安放在拖拉機上,在耕地過程中,就可以將每寸土地的重金屬含量測出來,從而正確施肥。
記者在現場看到,農民除蟲也有了新武器,通過在手機上安裝一個App軟件,田間發現病蟲害,拍下圖片掃一掃,就可以知道病蟲害的種類和防治方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通過和農科院合作,圖庫里已記錄上萬種病蟲。
給食物標上“身份證號”
通過溯源秤,稱商品的時候,打印出小票上有一個編碼,成為你買的食物的“身份證號”,在食品溯源機上一掃,或者用手機、電腦輸入編碼,食品在哪里生產,在哪家超市或者農貿市場那個攤位購買,攤主姓名,全部一目了然。
工作人員解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實現了從零售終端到運輸環節、生產加工、產地相關信息的“逆向溯源”。目前這一體系在無錫、寧波、哈爾濱等多個城市試用,到明年2月,無錫將實現全城鎮覆蓋。
“應用落地”成物聯網今年關鍵詞
中科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王匯聯告訴記者,中科院“感知中國”專題展今年已是三度亮相高交會。他認為,物聯網發展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商業模式、業務模式的探索,完善基于行業的應用。由于商業模式并不清晰,現在真正下決心做物聯網的企業并不多。他指出,隨著物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將催生新的業態,“比如,基于醫療物聯網,已經出現了專業的健康咨詢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