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升級帶動信息追溯發展 聯網追溯成焦點
據中國化妝品真品防偽碼聯盟最新統計顯示:今年11月11日的網購潮中,帶有真品防偽碼的化妝品產品大受消費者追捧,一些過去不在網上購物的消費者開始嘗試購買帶防偽碼的產品。加入該聯盟的唯一電商平臺聚美優品銷量漲幅高達10倍,其中有幾十種真品防偽碼產品多次補貨仍被搶光。截至12日零點,聚美優品已銷售防偽碼產品超過300萬件。在各大電商為“雙十一”推出各種花哨的促銷形式來吸引消費時,貼有防偽碼的化妝品爆炸式增長的銷量顯示,誠信是撬動消費最大的杠桿。而信息可追溯技術,可以極大改善信息消費誠信環境,提振消費者信心。
拿什么拯救你化妝品電商
近日,中國化妝品真品防偽碼聯盟在北京發布了至成立以來首個白皮書。其中白皮書中披露的調查數據令人震驚:有超過一半(56.4%)的網友稱其在化妝品的消費過程中曾遭遇過假冒偽劣產品的侵擾,其中網絡購物平臺的問題最為嚴峻。有消費者反映“比起快遞來,我們更加關心商品的質量和真偽,我們覺得電商行業的真品才是王道”。“假貨太多”,成為電商面臨的最大挑戰。
為了解決化妝品行業的誠信危機,中國質量萬里行聯合多個部門于今年7月底發起成立了中國化妝品真品防偽碼聯盟,并在化妝品電商平臺首次推出了真品防偽碼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就是給每一個單件化妝品一個唯一的身份證號碼,由品牌在發貨前按嚴格程序貼碼,消費者可以登錄聯盟和品牌的官方網站即刻查詢真假,形成一個閉合的化妝品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靠著這樣一種威力,中國化妝品真品防偽碼聯盟迅速得到全行業的廣泛參與和支持,短短3個月,已有超過一百家國內外知名化妝品品牌宣布加盟,包括蘭芝、相宜本草、佰草集、卡尼爾、美寶蓮等。加入防偽碼體系的化妝品品牌的銷售量得到了顯著增長。化妝品垂直電商平臺聚美優品銷售數據顯示:從8月1日真品防偽碼聯盟推出至今,所有貼有真品防偽碼聯盟貼標的產品銷售增長50%,共售出超過1200萬件商品,在售出的1200萬件真品聯盟貼標的真品聯盟產品里沒有產生一次消費者針對于假貨的投訴,相關品牌銷售額達到11億元。
產品信息可追溯成焦點
化妝品真品防偽碼的推出,對網購渠道的假冒偽劣產品有著較強的遏制作用。截至目前,在中國質量萬里行受理的162件有關化妝品的消費投訴中,針對真品聯盟防偽碼體系產品的投訴為零。全力推進防偽碼銷售模式的垂直電商平臺聚美優品CEO陳歐向媒體表示,將成立一個5000萬元的基金為防偽碼聯盟支撐服務,一旦貼防偽碼的產品質量出現問題,將無條件以10倍貨款先行賠付。
工信部信息化推進司副司長董寶青表示,運用最新信息技術成果建立對化妝品產品的質量追溯體系,讓每一件商品的來源和流通得到跟蹤和管理,這一做法具有很強的示范意義,工信部將創造條件讓這一體系在全行業得到推廣和應用,以此來提升我國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
國家商務部市場秩序司巡視員溫再興也在白皮書發布儀式上表示:真品防偽碼體系從源頭上和全過程遏制了假冒偽劣產品的流通,這一做法有利于提振消費信心,釋放消費潛能和擴大內需。
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社社長汪鶴林表示,目前已經在其官方網站推出了專門的化妝品投訴平臺,下一步將聯合其他機構,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組織專項的打假行動,讓假貨無處藏身。
白皮書同時呼吁,未來必須采取線上線下共同聯動,才能做到真品市場不留死角,并表示將打造一個開放平臺,團結大、中、小、微企業和各大電商平臺共同行動,并推動行業示范,實現跨業聯動。國內外50多家化妝品品牌的代表也在發布會上表示:將加大力度支持防偽碼的應用,未來不僅會在電商平臺上貼防偽碼,在線下的傳統銷售平臺也將逐步使用防偽碼。
消費升級帶動信息追溯發展
在假冒偽劣產品泛濫的市場環境下,為消費者提供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質量能追溯的產品,是提振消費信心的前提,也是消費水平升級的重要標志。
信息可追溯技術始于食品行業,是在歐洲瘋牛病危機后興起的一種旨在加強食品安全信息傳遞、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和保障消費者利益的信息記錄體系。通過建立追溯體系,可識別出發生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本原因,及時實行食品召回或撤銷。而在中國,這項技術應用得最廣泛的功能卻是“防偽”。
新疆阿克蘇地區紅旗坡農場出產的知名果品“冰糖心”蘋果經常被假冒。現在,只要用手機掃描一下果品外包裝上的二維碼,消費者就可以收到類似短信——“您查詢的是阿克蘇地區紅旗坡農場生產的紅旗坡蘋果,產品負責人:郭根林……”目前,紅旗坡農場共使用了800萬個追溯二維碼,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帶有追溯二維碼的紅旗坡蘋果就銷售出1000多噸,價格也翻了一倍。
著名牛羊產地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今年內將為30萬只羔羊建立可追溯檔案。每只羊從生下來就佩戴耳標,記錄它的每一次生病、喂養,再加上之后屠宰、加工、銷售等物流配送環節的具體步驟,最終所有的情況都會在產品包裝的二維碼上體現,消費者用手機即可進行查詢,做到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有耳標的“放心”羊肉制品收購價格比普通羊肉每斤高出了5毛錢,但因可溯源備受消費者追捧,價格也大大提升。
工信部今年8月頒布《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明確要求搭建食品質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公共服務平臺,面向消費者提供企業公開法定信息實時追溯服務,強化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到今年年底,這一平臺將率先在嬰幼兒配方乳粉、白酒和肉制品三個行業試點企業中建成,2014年年底將實現試點企業所有應公開信息和產品生產、流通、使用等產業鏈全程信息的實時實地跟蹤、信息匯總與分類使用。
種種跡象表明,順應消費升級的大潮,信息追溯產業正迎來發展良機。
會不會重蹈電子監管碼覆轍
用信息技術為產品質量“保真”在我國已出現多年,其中頗多教訓。例如,一度轟轟烈烈的電子監管碼目前已悄無聲息。
早在2005年,國家質檢總局就強勢推出電子監管碼,并用行政命令強制企業交費加入電子監管網,引發各大企業強烈抵制乃至防偽企業的反壟斷訴訟。由于技術本身的局限,以及給廠商和消費者帶來大量額外的成本,加上質檢總局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不公開透明,電子監管碼未得到《食品安全法》的支持。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2008年席卷全國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中的“禍首”之一三鹿集團此前已加入了電子監管網。電子監管碼無法保障食品安全的事實大白于天下。當年10月,耗資巨大的電子監管碼推廣工作偃旗息鼓。
而藥品電子監管碼卻一直在繼續。2006年國家藥監局開始推行的藥品電子監管碼制度,到2011年已擴大到307種基本藥物,大約有3.5萬個批準文號,涉及3000多家藥品企業,覆蓋70%~80%的上市品種。生產企業須按規定在上市產品最小銷售包裝上加印(貼)統一標識的藥品電子監管碼。按照計劃,2015年年底前將實現藥品全品種全過程電子監管。
在食品、藥品安全生產形勢嚴峻的背景下,各部門無不以此為由,將新興信息技術作為質量和安全監管的一種手段。如今,信息可追溯再度興起。人們不禁會問,會不會走上昔日推進電子監管碼那樣的老路?
2008年,農業部啟動“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建設項目”。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農墾可追溯種植業產品規模達到370多萬畝,可追溯養殖業產品規模達到3649萬只(頭)、產量達到26萬噸;追溯范圍已覆蓋谷物、蔬菜、水果、茶葉、肉、蛋、奶、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
自2007年以來,福建等省工商部門開展流通環節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還為基層工商所配發了1100多臺食品流通快速檢查儀,加強食品質量監測。
2010年,商務部在大連、上海、南京等10個城市試點肉類蔬菜追溯體系建設。2012年,商務部在全國四大專業市場開展中藥材追溯體系建設試點,今年擴大到七省市,今后不參與流通追溯的中藥材不能流通。信息追溯領域“九龍治水”的格局已然形成,搭建統一的國家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任重而道遠。
信息追溯體系的市場化運作樣本
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透露,下一步改革的一條重要精神,就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真正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事實上,信息技術及應用在各行業的推進,尤其是在電子商務領域的普及和深化,應是一種市場行為,遵循市場運作的基本規律。
“不應以發展電子政務的思路來發展信息追溯”,工信部信息化推進司副司長董寶青告訴記者。
業內專家指出,給單件商品“賦碼”防偽的信息技術早已成熟,成本也不高,但恰恰是“官辦獨營”的信息化推進模式讓電子監管碼收獲了苦果。媒體報道顯示,早在2008年3月,當時電子監管碼入網企業已達32057家,累計激活量已達10.1億個,應該說已經形成規模。但由于政府強制企業交費入網,并添置各類設備,參與各類培訓,給企業帶來沉重負擔,導致企業集體起來反對電子監管碼。
技術成熟應用推進乏力的例子比比皆是,其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信息化給原有利益格局帶來深刻變化,必須調動各方積極性,創造新的運作模式,以分攤成本,實現共贏。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市場機制,讓參與各方在博弈、分工中達至利益的平衡,再好的技術也難以得到有效推廣。
據媒體報道,昔日,為了在外包裝上加印藥品電子監管碼,廠家要在生產線上加上傳送帶,采購的讀碼處理器附加了價格不菲的軟件,還要專門聘請員工管理賦碼讀碼的軟硬件。為了一個電子監管碼,企業至少要增加三個人。有的廠家為應付檢查只有弄虛作假。此外,從申請碼、賦碼到最后藥品被消費、碼號注銷,都需要連接到一個巨大的數據庫。這個數據庫的維護如果是壟斷性經營,很難不激起反對的聲音。
與過去政府強勢主導的電子監管碼不同,化妝品真品防偽碼的推出,恰恰是電商企業和品牌廠家自發的行為,而且得到中國質量萬里行這樣的權威機構的支持。這種“自下而上”搭建的市場化運作的信息追溯平臺有著電子監管碼無法比擬的活力。許多研究專家都將化妝品真品防偽碼聯盟視為信息追溯應用體系創新的一個樣本。
據悉,為了勸說品牌企業“入盟”,聚美投入數千萬廣告費,并在與品牌企業談判中主動承擔起品牌貼標的成本,還高調成立5000萬元的先行賠付基金,但不少品牌商還是猶豫不決。原因在于作為競爭對手的線下渠道給品牌廠商施加壓力——“如果你給電商平臺的供貨貼上防偽碼,那現在就請離開我的渠道。”11月6日,聚美優品高級副總裁劉惠璞還公開向淘寶、京東、1號店等電商巨頭“喊話”,希望各大電商平臺共同加入到真品防偽碼的陣營中來。
專家指出,盡管市場化運作是大方向,但政府在信息追溯體系建設中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主要角色是營造環境,而不是下場指揮。中國移動物聯網公司副總經理葉凌偉認為,我國產品信息追溯體系現存的首要問題是沒有統一的業務標準,也無統一的公共服務平臺,多為地區或企業自行建設,公信力較低,造成政府監管困難。政府應當重點推進不同標識體系的互聯互通,比如建立能夠兼容一維碼、二維碼、RFID以及其他通信行業標識的物聯網公共服務解析平臺,促進基于不同標識的應用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應用協同,更大程度地聚合各方推進合力。
10月23日,工信部相關司局召開的“2013中國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推進大會”認為,信息溯源標準體系的確定應適度超前于產業實踐和應用推廣,此外,集約化搭建縱向能兼容、橫向可擴展的公共服務平臺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