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正文

2013年的移動支付及NFC競合變遷

作者:RFID世界網收錄
來源:財新《新世紀》
日期:2013-12-23 08:59:45
摘要:去年年底,13.56MHz成為國家標準之勢漸定,中國銀聯與中國移動的標準之爭告結。當時幾乎整個行業都在說,2013年的移動支付就看NFC,2013年將是NFC爆發元年。”中國通信工業協會NFC產業技術專家孫意笑對財新記者說,“結果,2013年,NFC根本沒有爆發起來。”預期的NFC爆發為何沒有出現?在遠程支付翻番發展的2013年,運營商、銀聯和銀行們都在忙什么?

  去年年底,13.56MHz成為國家標準之勢漸定,中國銀聯與中國移動的標準之爭告結。當時幾乎整個行業都在說,2013年的移動支付就看NFC,2013年將是NFC爆發元年。”中國通信工業協會NFC產業技術專家孫意笑對財新記者說,“結果,2013年,NFC根本沒有爆發起來。”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是一種短距離的高頻無線通信技術,使用該技術進行近場支付,感應距離約15厘米,反應時間約0.1秒。相比紅外線、二維碼、聲波等支付方式,NFC受外部環境限制較少,被視為一種相對成熟的移動近場支付解決方案。

  預期的NFC爆發為何沒有出現?在遠程支付翻番發展的2013年,運營商、銀聯和銀行們都在忙什么?

  逼出來的合作

  中移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產品規劃部總經理左明宗對財新記者稱,自己常與運營商的移動支付部門負責人一起探討業務,目前三大運營商在移動支付領域的策略基本相同:在遠程支付上,主要是基于話費、寬帶繳費等業務逐步向外滲透;在近場支付上,則是與銀行、公交等外部機構合作發展手機錢包。

  “三大運營商在通信業務上有競爭,但在移動支付產業上的競爭并不明顯。”左明宗認為,整個移動支付產業的盤子很大,而運營商三家合起來的份額都很小。三家運營商基本達成共識,只有采用同樣的標準,同時投入,才能更快地推動產業鏈成熟。“預計兩三年內,三家運營商之間不會存在明顯的競爭。”

  三大運營商暫時也放下了與銀行系的爭執,選擇與銀行聯合起來做大移動支付蛋糕。中國銀聯移動支付部副總經理單長勝對財新記者表示,經過幾年探索,運營商、銀聯及銀行已經理順了關系,雙方基于TSM(Trusted Service Management,可信服務管理平臺)展開合作。TSM是一套基于“一卡多應用”技術建立的“空中發卡”及應用管理平臺,類似于銀行應用商店,運營商、中國銀聯、銀行、手機廠商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自建。

  “TSM平臺主要存在兩種合作模式:一種是單個銀行的應用直接接入運營商的TSM平臺,在此基礎上各種業務都可以直接討論合作;一種是運營商對接銀聯TSM平臺。”左明宗介紹。

  另一位業內人士分析,前一種模式可以與銀行直接對接合作,后一種模式則可不用一家一家地跟銀行談判,節省了時間,但后續合作有點繞彎路。“這就像租房子,是找房東租還是找中介租。一開始不容易找到房源時會找中介租,有手續費成本,而且日常溝通找中介總有眾多不便。”

  單長勝介紹,銀聯去年年底已經建成TSM平臺,截至今年10月底,接入銀聯TSM平臺的銀行共15家,包括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上海銀行、北京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廣發銀行、平安銀行等11家全國性銀行,以及江蘇銀行、南充商業銀行、浙江農信、寧波銀行等4家區域性銀行。未來,中國銀聯TSM平臺將盡快推動所有17家全國性銀行接入,區域性銀行接入的推廣也在加速,總數很快將超過30家。

  不管哪種模式,合作都基于SIM卡。TSM平臺對接之后,手機頁面上等于開通了銀行應用商店,用戶可以下載適合自己的銀行卡應用。這些應用將存儲到具有NFC功能的SIM卡里,這樣SIM卡就變成了銀行卡,支持NFC近場支付。

  2013年2月,中國銀聯與中國移動完成了首次跨行業的TSM平臺對接。6月9日,雙方合作的移動支付平臺正式上線,推出了“手機錢包”產品,集成了9家銀行的13個電子卡應用,計劃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

  中國電信直到今年11月才發布“天翼手機錢包”業務,12月23日起方可辦理。它與中國銀聯、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十多家金融機構達成了合作。

  中國聯通至今未與中國銀聯達成合作。但今年10月,中國聯通推出的手機錢包已經與光大銀行、廣發銀行、興業銀行、中國銀行等多家銀行對接。“中國聯通與銀聯一直存在多種形式的合作,相關TSM平臺的合作也在商談,未來合作的可能性很大。”單長勝說。

  單長勝認為,TSM總體而言是雙贏的合作模式。在業務上,銀聯及銀行負責金融支付交易,運營商負責管理SIM卡及推廣;在收益上,傳統的金融服務費歸銀聯及銀行,運營商提供的增值服務收入歸運營商。未來,雙方可以探索更多的新業務,獲得的收入再進行分成。

  “現在的關鍵是把平臺做大,吸引更多的用戶,積極打造移動支付新入口。”左明宗說,“我一點都不擔心未來的商業模式,就像支付寶剛出來時不知道會做余額寶、微信的誕生也不是為了做支付一樣,NFC近場支付日后的商業模式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只有平臺上的應用找到了商業模式,我們才能有商業模式。”

  今年6月,中國銀聯和中國移動開始在14個中心城市試點推廣NFC-SIM卡業務,目前試點范圍已擴至29個省分公司,并在各省份增加了發卡網點。

  支付方案博弈

  這并不是一場容易達成的合作。2012年6月以前,中國移動與中國銀聯在13.56MHz或2.4GHz的移動支付標準之爭中大打出手。之后,各家又在具體的移動支付方案上角力博弈。直到今年,基于NFC的移動支付解決方案仍有三種:運營商主推的SWP-SIM方案、中國銀聯及銀行主推的SWP-SD卡方案、手機終端廠商主推的全終端方案。

  孫意笑稱,這三種方案的NFC天線都集成在手機上,只是安全芯片放置的位置分別在SIM卡、SD卡或手機中。但安全芯片是移動支付的核心,其位置決定了移動支付終端的掌控權。

  “在移動支付領域,誰掌握了移動支付終端意味著誰掌握了用戶。按照一般信用卡分賬方式,發卡行、收單行、銀聯三方的收單手續費分配比例是7∶2∶1,未來掌握較多用戶的玩家可能在這盤手續費蛋糕中再分一點。”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移動支付業內人士說。

  各方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但誰都無法單獨啃下移動支付這塊蛋糕。普天信息產業公司國際事業本部項目總監喬昕分析稱,一開始,大家都寄望于全終端的NFC方案,結果國際主流的高端手機都在打自己發卡的主意,運營商和銀聯由于難以借此獲取用戶和商戶,自然不愿意買單;銀行系想推SD卡方案,但銀行系對手機廠商的掌控能力遠遠不如運營商,且銀行需要拿出大筆資金定制手機,面對用戶推廣起來有難度;運營商力推SIM卡方案,但若沒有銀行支持,拓展商戶也不易。

  經過了近一年的博弈,現在終端廠商基本放棄了自己發卡的念頭;運營商、銀聯及銀行,在第三方移動支付快速成長的壓力下,天平也開始向合作一側傾斜。

  艾瑞咨詢分析師王維東介紹,2013年是移動支付高速發展的一年,但增長主要體現在遠程支付上,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占據優勢,傳統銀行及運營商在努力轉型,但受制于架構、體制等問題進展緩慢。

  “運營商很難在遠程支付上拼過第三方支付公司,畢竟后者在互聯網支付領域積累了多年的經驗,運營商的未來還在近場支付。”中國聯通支付公司內部人士說。

  但第三方支付公司也正在撲向近場支付。比如支付寶于2013年1月開始推聲波支付,10月已經可以支持離線近場支付,并計劃進一步向商場、地鐵、校園等場景推廣。支付寶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說,“支付寶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用戶需要什么樣的支付方式,我們就會提供什么樣的方式,不分遠程、近場。現在我們在推廣二維碼、聲波等支付方式,未來也可能推NFC支付方式。”

  在第三方支付的強勢進攻之下,銀聯、運營商不得不相互妥協,選擇了折中的SWP-SIM卡方案。其實運營商在這一方案中放棄了更多過去堅持的“訴求”。改良版的SWP-SIM卡方案不再預先內置銀行卡,而是通過下載銀行卡應用實現NFC支付,如此一來,銀行卡應用完全由銀行運營,運營商無法獲取用戶的任何金融信息;同時,運營商也不再堅持做自有賬戶,畢竟自有賬戶與銀行賬戶形成直接競爭,可能吞掉原本歸屬于銀行的用戶沉淀資金利息以及一些金融業務。

  “我們先要解決生與死的問題,然后才是競爭,才是商業模式。”左明宗說,如果不放低姿態,不開放合作,任何一方憑一己之力去做都很難。現在采用SWP-SIM卡方案合作,獲得的用戶寄托在SIM卡上,他們既是銀行的用戶也是運營商的用戶,等平臺成長起來之后都會獲益。

2013年的移動支付及NFC競合變遷

  產業鏈在觀望

  “今年前三季度,整個產業鏈還處于觀望狀態,只有中國移動一家運營商在推,而中國移動之前又有做2.4GHz的陰影。”左明宗說。

  NFC移動近場支付的產業鏈涉及SIM卡、終端、應用提供商、受理環境等。孫意笑也認為,無論卡商還是終端廠商,早就可以生產出支持NFC的產品,但廠商并沒有主動投入大規模生產,因為訂單不多,也沒有足夠的市場需求,下游供應商覺得機會似乎還在遙遠的地方。

  孫意笑透露,去年年底中國移動提出2013年要銷售1000萬臺NFC手機,并給予160億元補貼以推動NFC發展。但從手機廠商的反饋來看,它們接到的NFC定制手機訂單遠不如預期,整體規模不超過百萬臺。

  中國移動的確有心無力。在中國移動內部會議上,移動支付被當作繼語音通信、移動增值后拉動通信行業的第三波力量。中國移動一直在積極準備產品,籌劃市場推廣,一度計劃于2013年3月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基于NFC技術的“手機錢包”,但這款產品直到6月9日才正式面市。產業鏈磨合緩慢就是移動“手機錢包”難產的根源。

  “中國移動、銀聯早就完成了TSM平臺對接,但真正將產品照進現實,還需要與芯片、終端等進行適配。”上述移動支付業內人士說,由于芯片、終端等軟硬件無法滿足條件,測試的時間只得一再拉長。

  左明宗認為,直至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相繼推出手機錢包業務之后,整個產業鏈才開始真正地動起來。他預計,明年將是NFC移動支付真正爆發的一年,終端適配和技術發展將打破現有業務瓶頸。

  “目前NFC移動支付的主要瓶頸,一是NFC手機還未普及,二是用戶還沒有養成刷手機的使用習慣。此外,一些商戶或營業員不會使用受理終端,雖然我們對他們進行了培訓,但這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單長勝認為。

  運營商、銀聯的想法是,要設法帶動產業鏈快跑。中移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范金橋表示,今年中國移動在市場上發布了多款支持NFC的手機終端,2014年新上市手機也將逐步默認具備NFC功能。預計未來兩三年,NFC將成為手機的默認標配,絕大多數用戶也將更換帶有NFC的SIM卡;在受理環境上,中國銀聯加快了對POS終端的改造,已經建成示范商圈120個,累計改造POS終端147萬臺;在應用場景上,無論銀聯還是運營商都在努力拓展商戶,譬如與電影院、麥當勞、超市、公交等合作。

  “不過,現在的效果還非常有限,一般都是運營商通過贈送話費、打折券、小禮物等來吸引用戶。即便這樣,很多拿著NFC手機的用戶也還是不用,因為沒這個習慣。”孫意笑無奈的說。

  孫意笑認為,現在芯片、終端等廠商在產品研發、生產上處于跟隨狀態,看著運營商、銀聯動了才會跟著動一動,不如以往積極。受限于產業磨合,使用NFC移動支付的應用場景完全釋放仍需時日,譬如支付寶早就研發了基于NFC的近場支付應用,但也一直在等待推出的時機。

  運營商和銀行系的合作也在尋找新方案。喬昕介紹,2012年底業內已研發出雙界面SD卡方案,將NFC天線、安全芯片集成在SD卡里,不需要更換手機,只需有SD卡槽就可即插即用。經過一年測試,目前該方案已通過央行檢測,六家供卡商獲得供卡資質,可以付諸商用。“很多銀行對這種方案感興趣,建行、工行很快將針對該方案進行智能SD卡招標。”喬昕說。

  單長勝表示,銀聯TSM平臺是開放的平臺,同時支持SD卡、SIM卡、手機,允許銀行、公交公司、手機廠商等各個層面的合作伙伴接入。

  不過,SD卡方案也存在不足。左明宗認為,從物理層面上,SD雙界面卡只是不需要換SIM卡,但仍需換專屬的SD卡。現在很多手機并不支持SD卡擴展,比如蘋果手機。此外,SD雙界面卡對手機的兼容性也有一定的需求,“是不是所有的SD卡槽都支持這種特制的SD卡?”

  事實上,運營商仍心存“夢想”——未來的移動支付應實現對綜合賬戶進行管理,將移動支付當作一個移動互聯網的入口,通過創造更多的O2O(線上線下融合)服務,激發通信用戶的活躍度,提供后續包括金融服務在內的綜合性服務。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