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發展蒸蒸日上 安全防護也需固若金湯
“大數據(big data),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大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以上是百度百科給出的定義。
從自身出發對這個概念進行簡單理解,大數據就是對涉及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數據量大的、數據種類多樣的具有高價值的信息進行存儲、分析和處理。
從某種程度上說,大數據時代已經降臨了。目前互聯網公司每天產生的數據量非常龐大,已經不能用G或T來衡量,以至于現在數據量的級別最高已經達到ZB(1ZB=1024EB=1024PB=1024TB)。想必隨著以后大數據來襲的更加兇猛,再增加幾個級別也不是太異想天開的事情。
在這個網絡技術肆意蔓延的時代,所有人已經被卷入了一股名為大數據的龍卷風之中,身處這龍卷風的漩渦之中又有多少人明白大數據來襲,究竟意味著什么?
大數據 未來的新石油
在中國科協近日舉辦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上,中國某網絡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給出一組直觀數據來描繪了大數據的未來圖景:到2030年,中國一個普通的家庭會有40~50個智能終端,一個家庭產生的數據是20TB,相當于半個國家圖書館的藏書容量,即2600萬冊,40TB。
“最近兩三年產生的數據可能比人類歷史上4萬年產生的數據還要多,實際就是由于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是大數據來源的最重要的地方。”該專家說,如果在一輛普通家用轎車上安裝傳感器,大約需要幾十到近百只,而豪華轎車的傳感器數量可達200余只。在傳感器的監測之下,汽車每小時能產生5~250GB的數據,而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每秒產生約1GB數據。而據IDC預測,到2020年,全球將有300億個物聯網終端,遠超人類的數量。
這些龐大數字的價值堪比黃金,也可以說大數據就是未來的新石油。這位專家說:“數據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經濟資產類別,就像貨幣或黃金一樣,將形成數據材料、數據探礦、數據加工、數據服務等一系列新興產業。”正如《大數據時代》一書里所說的:知道“是什么”就夠了,沒必要知道“為什么”。在大數據時代,我們不必非得知道現象背后的原因,而是要讓數據自己“發聲”。
“谷歌流感趨勢”曾震撼世人。2009年2月,谷歌在《自然》雜志上發文,解釋了谷歌僅僅通過研究人們上網的搜索記錄,就能夠預測季節性流感的爆發和傳播。谷歌的預測與美國疾控中心的預測數據存在很高的相關性。但美國疾控中心通告新流感往往會有一兩周的延遲,而谷歌的預測數據更有效、更及時。為此,谷歌公司處理了5000萬條詞條與將近5億數學模型。
“要在數據里面找出有價值的東西來,這是大數據技術的核心,迅速完成數據價值的提純。”這位專家說道。以監控攝影為例,有的監控累計一整天,其中真正有價值的可能只有“發現你干壞事的那一兩秒鐘”,在這中間怎么找出來,就是數據挖掘技術的關鍵。
數據加密 為海量信息安全撐起防護圈
當然,在利用大數據價值的同時,也須警惕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某互聯網中心主任說,對于政策制定,原來對用戶的隱私保護更多側重于隱私本身,如個人姓名、電話號碼、銀行賬號等,而大數據時代除了保護這些信息,更需要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如果只是保護用戶信息的采集環節,在大數據時代就是不完整的,因為總有一些其他信息能夠分析出有些涉及用戶隱私的信息。
大數據時代每天必然要產出海量的信息數據,從個人隱私至國家機密信息,包羅萬象,保障這些高價值信息的安全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雖然說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但是重要信息一旦遭受攻擊被竊取,在信息價值水漲船高的現代社會,一定會收到嚴重的創傷,那時就來不及了
大數據時代才剛剛來臨,在信息技術持續飛速發展的現在,隨著智能終端的增多,必定也會帶來更多的信息安全風險。如何應對未來可能會發生的數據安全隱患自然也成了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是當今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蓬勃發展的最好的證明,為所有現代人帶來了福音,但是在享受的同時還要擔憂可能會發生的數據安全隱患是很掃興的事情。事先做好防護,主動使用加密軟件對所有重要信息進行加密,做到有備無患,盡情享用大數據時代創造的數據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