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電子制造實力解讀:華為、聯發科、英特爾為何逃離與靠近?
深圳給人的印象,第一是經濟特區外,第二則一定是及其強大的電子產品世界了。伴隨著好與壞的名聲,電子產品成為了深圳的一個標簽。小編匯總了一些關于深圳電子領域的深度解讀文章,涉及到英特爾、聯發科與華為科技等電子領域廠商。他們有的從中獲得巨大機會,有的則在困境中迷茫,甚至籌謀逃離深圳。這又是為什么呢?
英特爾去年為何“選擇”了深圳?
除去與PC業務相關的新聞,英特爾去年還是了一些讓業界刮眼相看的事情:比如說他們在羅馬的Maker Faire發布為創客打造的伽利略開發板、在舊金山舉行開發者大會對外展示了自家可穿戴設備芯片Quark(今年CES展示的是“Edision”),還有就是公司部分高層接二連三地拜訪深圳工廠。
之前筆者對上述最后一件事情是比較不理解的,經過這兩天的intel小型媒體見面交流會后,找到了一些答案。
自2011年以來,消費型PC業務出現了負增長,我們也陸續看到一些大廠宣布要退出PC業務,其中包括最近媒體所關注的索尼。雖然今年的負增長有所回暖,但是在移動設備的沖擊下,要由負變正也是不太現實的。換句話說,現有PC業務的盤子雖然依然很大,但是未來并不能排除被顛覆的可能,這可能會對整個整個產業鏈造成沖擊,其中自然包括兩大PC芯片巨頭英特爾和AMD。
所以說,這兩家巨頭固然要在移動領域挖掘自己的新市場,給自己留一條后路。而事實上他們的確在這方面努力,各自和聯合一些著名廠商推出了基于自家芯片的手機、平板。相對來說能打入大家眼里的,應該是基于英特爾芯片的Surface系列平板。
雖然微軟的Surface已經打入到消費者的眼里,但是它的市場份額比起Android平板、iPad的話還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英特爾他們也必須努力探索另一條路子,這也是他們為何“選擇”了深圳的重要原因。
眾多周知,深圳是一個以制造而聞名于電子世界的地方,整個制造產業鏈也比較完善。曾經有一位方案商朋友告訴筆者,只要他們愿意,可以在三個月之內把一個可實施的概念變成商品,這比“臺系制造”的正常周期要短兩個月左右。不管是從產品決策還是開發,這種速度給他們的高層帶來很深刻的印象。
因為這種很高的靈活度,加上產業之間的緊密配合,以山寨手機、山寨平板和其他領域的產業鏈也隨著時間的積累達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地步。在這些產業當中,山寨平板有機會成為英特爾移動設備增長的良好切入點。深問其原因,跟我們媒體溝通的Larry發表了一些個人看法:在國內,手機格局已經形成,而平板這個行業的格局還在形成中。
在Android平板之中,雖然它們的出貨量很大,但是并沒有形成一個像iPad一樣的品牌。它們可能是傾向于走渠道的無差異化“公版公模”,也可能是來自于像三星這樣的大廠作品。雖然英特爾這邊也在努力地跟這些Android陣營的大廠合作,但是要他們短時間內放棄其他芯片廠商的合作是有難度的。相比之下,跟這些做低端平板的廠商合作,反而存在很好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