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全國掀智慧城市建設熱潮 十二五投資或達1.6萬億

作者:張瑜 王元元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日期:2014-07-14 14:37:21
摘要:在中國,智慧城市儼然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4個副省級以上城市、89%的地級及以上城市,47%的縣級及以上城市,總計311個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涵蓋大中小城市和東中西部區域,預計“十二五”期間總投資或將超過1.6萬億元。

  “多部委齊抓共管的現狀,容易給地方政府和建設單位造成思想上的混亂”

  在中國,智慧城市儼然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4個副省級以上城市、89%的地級及以上城市,47%的縣級及以上城市,總計311個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涵蓋大中小城市和東中西部區域,預計“十二五”期間總投資或將超過1.6萬億元。

  中國特色

  國外智慧城市建設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新加坡提出的“智慧島計劃”,隨后很多國家和地區開始陸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直至2010年開始在全球掀起一股建設熱潮。

  中國最早提出建設智慧城市構想的是南京市,比新加坡晚了近20年。

  2006年,南京開始積極研究智慧城市道路;2009年還舉辦了“智慧城市高層論壇”,并正式提出建設智慧城市。

  到2011年,國內提出或者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地市開始大幅增加,出現小范圍“井噴”之勢。

  “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和國外有明顯區別,西方智慧城市更加注重某一個方面的建設,而中國則更強調全面、系統的建設,不單單傾向于某一領域。”工信部電信研究院規劃設計所總工程師王愛華對記者說。

  國外智慧城市樂于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對城市重要基礎設施能力的提升,比如歐盟智慧城市就優選能源、交通和綜合的信息基礎設施三個領域作為重點建設方面。而中國的智慧城市多在綜合目標導向下進行,建設重點也更多元,交通、便民、環保等都屬涉及較多的領域。

  記者通過中外發展案例的對比發現,國外更強調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大幅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促進城市的綠色、低碳發展。而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目標則更注重城市經濟產業、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提升。

  “這跟中西方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西方國家已經過了追求經濟發展的階段轉而開始追求低碳環保生活。”王愛華說。

  例如,在韓國有一個專門為實現低碳環保目標而建立的智慧城市試點——松島。在松島,電梯安裝有智能感應系統,無人時自動關閉電源。同時,島上還配有完善便捷的自行車租賃服務,以倡導居民低碳出行。

  在業內爭議較大的主導權方面,中外亦有不同。國外通常在能源、交通等局部行業與領域,由企業主導實施信息化項目,政府主要起協調作用。在中國,智慧城市項目建設則是以政府的統籌規劃為主,企業起配合作用。

  多部委“各自為戰”

  2013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正式提出要在有條件的城市開展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建設。這被外界解讀為國家層面已經認可智慧城市發展策略。2014年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將智慧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全新模式,要求大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比國家頂層戰略層面認可更早的是各部委的積極嘗試和探索。王愛華說,“其實不難看出,中央政府層面上的認可,其實是綜合各部委的推進情況作出的決定。”

  2012年5月,國家旅游局公布北京、成都等18個國家智慧旅游試點城市。

  2012年11月,科技部下發《關于開展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并于次年10月正式公布南京、無錫等20個智慧城市試點城市。

  2012年12月,住建部下發《關于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條件的地方積極申報試點。截至目前,住建部已先后兩批設立193個智慧城市試點,成為試點城市最多的部委。

  2013年,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出臺《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試點技術指南》,包括太原、廣州在內的9個城市列入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的全國試點工作。

  2013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選定15個城市與歐盟合作,啟動中歐綠色智慧城市合作項目。

  2014年5月,交通部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應用示范工程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確定在太原、石家莊等26個城市開展公共交通智能化應用示范工程建設。

  6月23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等部委研究決定,將深圳市、佛山市、蘇州市等80個城市列為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集中構建統一的城市信息惠民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基礎信息集中采集、多方利用,逐步實現公共服務事項和社會信息服務的全人群覆蓋、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辦理。

  每個主管部門按照自身職責范圍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看似合情合理,實則問題頗多。各部委對于智慧城市的建設思路、標準和政策意見各有側重,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面對多條線上的試點示范和不同標準規范時難以判斷和選擇,且縱向指令過多也使得城市內難以形成各部門齊心協力和資源整合的局面。

  “多部委齊抓共管的現狀,容易給地方政府和建設單位造成思想上的混亂。”億陽集團智慧城市事業部總經理呂東慶告訴記者。

  億陽集團參與了國內十幾個城市的智慧城市項目建設,其中最出名的是城市一卡通系統。“這在各地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呂東慶的直觀感受是,各部門在開會時都會積極表態,但在建設過程中又往往推諉扯皮,態度消極。“每個部門手里的信息和資源都是費時費力獲得的,是它們的‘命根子’,肯定不會隨便給其他部門使用。像建設部門手里有關城市基礎設施的信息就不會輕易讓別人看到。”

  各部委的智慧城市建設要求到了地方后,只能按照主管部門進行安排,一些地方原有的部門間協調機制被打破,統籌難度加大。

  “各個部門缺乏具體的思路和目標,看到一個方面就盲目推進,純粹是為了建設而建設。”王愛華說,這種發展模式很容易導致重復建設,帶來資源的浪費。

  發展水平普遍較低

  智慧城市建設在如火如荼開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的質疑。有業內專家批評地方政府“一窩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卻不注重實效。

  現實也在印證著專家的批評。

  2013年,國脈互聯信息顧問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脈互聯)曾從智慧基礎設施、智慧管理、智慧民生、智慧經濟、智慧人群、保障措施六個方面,對全國60個智慧城市建設地進行過綜合發展水平評估。這60個城市既包括省級城市、副省級城市,也包括省會城市、地級市和縣級市。

  結果顯示,在總分105分的評估中,60個城市的平均得分僅為46.3,而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4倍。其中,70分以上的城市只有一個、60分以上的12個、50~40分的18個、40~30分的17個、40分以下的22個。也就是說,在60個城市中,低于40分以下的共有39個城市,占總數的65%。

  “不管是從各個城市的平均得分,還是各項評價指標的平均得分,各個城市的普遍得分都比較低。這也說明,我國智慧城市整體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國脈互聯總經理助理姜德峰說。

  接受記者采訪的上述專家均認為,目前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設剛起步,成果并不明顯。

  盡管未來智慧城市建設的方向相對明確,但是對于建設成果的評估和驗收仍然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住建部在2012年的《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中說明:試點城市在創建期內每年的12月31日前向住建部提交年度自評價報告,以說明預定目標的執行情況。

  “各地對自己智慧城市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本身就不太客觀,應該由上級部門統一評估。”一位要求匿名的業內專家對記者表示,最關鍵的問題還在于未建立科學規范的評價體系。

  住建部在開展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后,曾制定了一套智慧城市評價體系。但是,該體系只是對智慧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給予目標性說明,并沒有給出具體的量化評價指標。

  “體系只是給出評價的方向,沒有一個確切的指標還是無法作出確切的評估。”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發展改革處副處長鄭明媚說。

  2014年6月4日,住建部IC卡應用服務中心主任馬虹公開表示,住建部目前正在編制智慧城市評價模型以及基礎評價標準體系的國家標準,預計將在年內完成。屆時,該標準將成為國內第一個指導與評價智慧城市的國家標準。

  業內普遍認為,國標的出臺將會在更大程度上督促各地智慧城市建設情況,能避免當前建設中出現的盲目冒進狀況。

  對于中國智慧城市未來的模樣,接受采訪的專家都沒有給出一個具體描述。而由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牽頭制定的《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則給出了一個具體的目標:到2020年,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網絡安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該《意見》自2013年開始起草,目前已是第四次修訂,迄今仍未獲批準。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