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宏:開放云平臺探索與技術研究
"第四屆中國通信行業數據中心與大數據峰會"于7月17日在北京舉行。本次峰會以"重建網絡價值 掘金數據資產"為主題,旨在促進數據中心IT設備和基礎設施提升、數據中心綠色節能、可信云服務環境建設、大數據應用、SDN發展等相關領域發展。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研究院云計算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唐宏出席會議并為大會致辭。
以下為致辭全文:
大家好!
我今天跟大家一起探討和分享的是開放云平臺的探索與技術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一:云平臺開放化探索。
二:開放云平臺技術研究。
目前大家越來越關注開放的云平臺,從中國電信的立場上講,我覺得是由內外因素決定的。首先從外部來看,我們發現實際上現在整個業界云標準比較缺失的,有很多組織都在努力,我們可以看到各條線的同志都在做標準的工作,而整個業界在全球范圍來講都沒有很好的云標準的推出,這就導致實際上相關的產品,包括平臺之間的適配性是非常差的,復雜度也非常高。這就增大了我們在實際運用中提供服務的難度。同時對于云業務而言,具有明顯的互聯網化趨勢,云業務應越來越容易提供,對互操作性的要求也有進一步的提高,同時整個業界也存在開放跟合作的趨勢。
從內部來講,通過這幾年的實踐,我們發現了現有商業化的云平臺雖然比較成熟,但同時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高成本。我不知道別的運營商包括別的同事有沒有感覺到,以虛擬化為例,如果采用一些優勢廠家如VMware等的產品,通過測算,成本非常地貴,就是說如果用這種產品給用戶提供服務,基本上作為一個云服務提供商,大部分的利潤或者說成本都在商業化的云平臺里。另外從服務的差異化或者統一調度的層面來講,不同商業平臺之間缺少操作性和互通性,同時如果我們只采用單一的技術和產品的話,開玩笑說就是有一定的套牢的風險,實際上各產品間的兼容性是非常的差,導致我們整個服務的模式提供,包括響應速度都是會受到很大的制約。而且我剛剛談到了整個云業務具有互聯網化的趨勢,互聯網化的趨勢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業務本身要非??焖俚仨憫瓦m應用戶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采用單一的商業化平臺,也制約了云業務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開放的云平臺是大勢所趨,也是我們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所以我們要展開開放云平臺的一些研究。
我們認為開放云平臺最終要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首先是要拓展我們整個產業的合作,通過整個產業的合作去推動一個開放的體系。首先有了一個開放的體系進行相應的研發之后,最終希望能夠打造一個綜合的平臺,這是開放云平臺的愿景。希望能夠對外做到一個統一接口的提供,同時對于應用服務有一個服務能力的開放平臺與接口,對于異構的資源有相應的控制組件。剛才提到了商業平臺基本上對資源的控制是鎖定的,只有基于他自己的平臺,跨平臺的能力非常差,我們作為一個云計算業務提供商,有非常多的異構資源,基于這些異構資源怎么進行控制,我們希望通過開放的體系,進行相應的控制。因此中國電信提出來開放云平臺,我們簡稱叫CTOC。
我們認為云計算的互聯網化趨勢跟網絡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跟網絡配合在一起,它才能真正發揮巨大的作用。就是說用戶只要有網絡了,就可以非常方便地通過云計算的方式獲取相應的云服務,這些都必須基于一個開放的平臺云平臺去實現。
開放云平臺正如剛剛所提,我們希望通過產業的合作去推進一個體系架構的開放,進而推進一個綜合平臺。通過與業界的各類廠家的溝通和交流,比如說華為、中興、英特爾、山石等等,我們認為首先要達到底層的開放,底層是指資源層面,我們認為資源的層面會有多種異構的資源,包括常見的計算異構資源、存儲異構資源,以及網絡的異構。實際上防火墻也存在異構,昨天可能山石網科的專家也提到過,安全也會有相應資源的異構,包括鏡像的異構等等,這個底層的異構資源通過適配層向上層提供透明的資源,不管這些資源本身是不是同一個廠家的,或者是否存在技術的差異,這部分的差異性要通過適配的調度層面屏蔽,通過三個開放,實現資源的開放。
資源的開放包括彈性計算、存儲等等,這是大家見得比較多的,另外網絡也必須開放,這是指提供虛擬的網絡、統一的認證,廣域的云網絡等等,這部分的能力也要跟開放的云平臺做一個緊耦合。同時在能力上面,我們覺得現在能力的開放,大家提得比較多,但真正能夠落實到云計算幾個模式的能力開放還是比較少的,這也是因為沒有一個貫穿三層的,包括IaaS、PaaS、SaaS的相關開放云體系。就是說不可能存在一個平臺把所有的東西都兼容掉,但是我們相信如果大家在一個開放的體系里,都遵循相應的標準和規范去做的話,有可能做到能力的開放和適配,進而走向下一步的工作目標即插即用的方式。在統一的架構下面,都可以做模塊的自由擴展,而左右擴展模塊的能力,都能夠非常方便地進行相應的能力調用、資源調用。同時會有標準的接口跟互聯的兼容,這就是我們希望做到的互連的目標和開放云平臺的體系。
剛剛提到的是整體的一些指標或者說開放云的體系目標,希望通過跟大家的推進,有一個開放云平臺的架構目標,從架構的目標來看,實際上還是基于現在傳統的分層,即IaaS、PaaS、SaaS相關的三層結構。我們目前信在IaaS部分,已經有一些研究和考慮,下面會做一些簡單的介紹,同時我們也在推進PaaS的開放體系,PaaS的體系開放實現剛剛提到的能力開放,而在IaaS的開放,我們希望打通異構資源的適配層面,實現對資源能力的開放,包括網絡能力的開放。我們認為中國電信做云計算,在IT方面來講優勢并不明顯,其實現在主導整個業界的主要還是一些IT廠家,包括互聯網公司。但是結合了網絡優勢,尤其是兩者的結合,中國電信應該還是有一定機會,所以在這一塊兒我們也是投入了不少的力量進行相應的研究。
我們認為將來云平臺的應用策略,會有各種各樣的應用需求,剛剛講到了,實際上現在大部分的應用其實是來自于互聯網應用,在云計算領域雖然運營商做了很多的努力,目前來講還是追隨者的角色,包括追隨亞馬遜做的云主機的出租,以及云存儲等等。新興的應用做得比較少,既使在現在比較紅火的,剛才談到的醫療云等等相關的一些應用,根子上也不是我們通信運營商能夠做得很好的地方,因為這些實際上是政企或者說行業的應用,它有傳統的一些優勢的應用提供商,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做一個開放的云平臺,通過開放的云平臺,把我們的三層打通,把我們中國電信的資源、網絡的資源、存儲跟相關主機的資源,提供給相應的應用服務提供商,去適配相應的云應用跟服務。我們這個圖上畫的幾個,其實有各種各樣的應用,他們對我們資源、對網絡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跑車要求動力更十足、對帶寬的要求更高,拖拉機只需要很簡單的帶寬能跑就行了。
基于此,可以通過我們的平臺去實現對他的資源封裝跟調度的載體,就是我們能根據應用本身需要進行一些資源的調度和封裝,而不是說統一地提供一個普適的服務,通過深入的嵌入,對這些應用的開發進行相應靈活的定制。
剛剛提到的是我們的一些愿景和簡單的體系架構的考慮,基于這些考慮,我們提到了希望能夠做到服務的按需提供,進行服務的定制跟業務的開發。同時現在產業鏈也需要打造一個基于開放平臺的產業鏈,云計算發展到了現在,現在很多的成功商用云平臺是比較封閉的,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實際上已經制約了整個產業鏈進一步的發展或者說縱深發展。因為如果只有商業平臺,正如我們剛剛提到的,商業平臺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經過我們的測算如果采用商用平臺進行相應的服務提供,尤其現在是傳統的像云平臺或者說云存儲的服務提供的話,基本上是不掙錢的。甚至說我做得越多,虧得越多。
當然業界發現這個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云計算發展非常地好,這一點實際上是一個矛盾,作為一個提供商來講,尤其中國電信定位是一個資源服務提供商,我們主要提供網絡、提供相應的存儲甚至計算資源的提供商,同時又很難獲取上層應用的高額價值,那么就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局面,就是如果現在還基于很多商業的平臺推出各類應用的話,高成本會讓運營非常地困難,第二點由于只有一家或者兩家封閉性的商業平臺,會很難去議價,實際上很難把價格談下來,同時又希望業務能做大,這樣其實是一個上下兩難的局面。我們認為如果能夠基于一個開放的云平臺打造相應的生態系統的話,實際上有助于整個云計算產業鏈的完善,和進一步促進云計算的發展。
實際上我們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剛剛提出了一個開放云平臺的技術體系,基于這個體系,我們也積極在推進在國內外的標準組織的標準化工作,現在也參與了一些。同時我們也跟上下游相關廠家進行接洽,發現實際上我們的想法跟業界很多的廠商都是不謀而合的,大家也覺得有必要在一個開放的技術體系下面進行相應的技術開發跟推進,以保證我們各自提供的這些技術能力是能夠互聯互通,或者是很好地使用的。但是這個開放并不代表大家把東西全部都公開,我們認為開放的前提是說能力之間是有開放的,我能夠互通、能夠非常方便地調用,但不代表你里面的實現全部都公開了,因為這也是不可能的。
我們也跟一些像路由器設備的廠家,包括華為、中興,包括像英特爾等計算提供能力廠家、包括存儲的H3C、安全設備的山石等相關廠家進行了一些探討,包括運營商我們跟國外的像AT&T相關的運營商也提出了一些思路,他們都覺得還是比較好的。
我們也跟一些廠家進行了緊耦合的合作,準備基于我們提出的開放技術體系進行一些開發,同時上游我們也接觸了一些軟件的開發商,包括像PaaS、SaaS的一些開發商以及云服務的提供商,大家也比較認可這種思路。希望大家聚焦在這個開放的云平臺上面,共同推進完善體系及技術的實現。
前面談到的是我們基于云平臺從自身包括外部各種情況進行了分析,通過這些分析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開放的云平臺是業界發展的趨勢,或者說它起碼跟商業的云平臺,我個人認為是會有半分天下的,商業平臺會存在,因為它有更成熟或者是時間更久,或者技術更深入的實現,但是開放的云平臺在業界上下游各種廠家的需要下,也會逐漸地完善。
另外基于這個架構我們也做了一些技術的研究及實踐,當然還很不成熟或者說還沒有達到完全商用的階段。這里面也跟大家分享下。
首先我們認為開放的云平臺并不是從頭來過整個體系的結構,包括我們剛剛提出的能力的體系結構、系統的架構,都是基于一些成熟的技術打造的開放的體系。我們也對商業的云產品進行了非常深入地研究和吸取了它的一些經驗,包括它的技術文檔,當然它很多的代碼也有部分的公開,我們也進行相應的經驗吸收,同時現在開源云平臺項目也是非常多的,現在也是熱度比較高,基于開源的項目我們可以進行進一步的吸收,同時我們認為這個平臺還是要定位我們相關的業務需求,去實現整個產業生態的聯動。
整體來講我們技術體制的架構是基于剛剛成熟的技術和成熟的體系,大家進行一定的定制,就是說可能有一些部分是有取舍的,基于我自己的業務需求,但是它是一個開放的平臺,那么它的擴展性是不成問題的,如果我們進行了一定的實現之后,大家可以很方便地在上面進一步地擴展和進行一些模塊的開發,同時整個體系是共享的,就是我們并不對外進行封閉。
我們希望能夠實現的首先是,我們的服務組件分布化,各種各樣的服務組件,就像我剛剛提到的一些所謂的模塊,能夠非常方便地進行一些調度,包括資源的調度、應用能力的提供、相應接口的開放。同時我們要實現中央消息引擎的互通,通過分布式的能力組件模塊,進行集中的消息引擎的調度,通過消息引擎的調度,把相應能力之間互通。同時我們希望業務本身是集成特色業務的優勢,就是我們希望能夠聚合相應的業務?,F在來說早期還是基于我們云主機或者說云存儲等一些基礎業務,進而包括安全的業務等等進行一個外延,同時實現構件化的運營流程,就是這個體系里面作為電信來講我們還是希望能夠把我們流程化的內容也嵌入進去,整個開放體系能夠支持運營的一些需要,而不是簡單的技術實現,所以說它里面會包含運營流程化的相關能力開放。
目前我參考業界主要的一些技術包括OpenStack進行了相關核心技術的研究。
我們同時也在跟相關的一些友商,包括華為等共同推進體系架構的制訂。我們首先要有一個開放云平臺,底層兼容的標準,包括我們剛剛提到了,我們希望這個組件能夠做到分布式組件的架構體系,以及部署的規范。在體系架構和相應核心技術研究的基礎上的話,我們也在推進平臺研發的落地,目前來說我們跟一些廠家經過接觸之后,大家進行一些合作研發。
我們也會爭取在今年年底或者是明年進行相應的一些試點,會在我們相關的一些省份里面做一些實驗和試點的工作。如果順利的話,可能再進一步嘗試試商用或者進一步的推廣。當然這個部分主要還是聚焦在我們現在中國電信主要的,像IaaS層面, 總體來講,我們整個的體系架構設計的原則就是,開放的云平臺?;陂_放的云平臺,我們會采用分布式的模塊架構,進行層次化的部署。目前來講這個平臺會支持我們中國電信跨數據中心的管理,我們會把我們五星級的數據中心資源管理起來,同時也支持單數據中心內部集群化的管理,也會實現相應的外部資源自動伸縮跟內部資源的擴展,實現層次化的管理。簡單地總結來講,就是實現服務包括運用能力的分布化和模塊化,同時調度資源是層次化和規?;芰Φ奶峁?,整體的模塊能力是一個高可用的能力。另外模塊之間是松耦合的,松耦合有助于各個廠家加入到開放平臺里面來。
商的平臺的自身能力是緊耦合的,緊耦合就會帶來一定的好處,同時也會帶來我們剛剛提到的一些成本性、封閉性等一些問題。所以說我們在嘗試做到松耦合,同時保證能力之間的方便地進行調度。
總結一下三層的開放,首先就是底層接入能力的開放,底層接入能力的開放,就是剛剛提到的,實現底層資源的適配,通過這個資源的適配去實現相應資源的調度開放。同時系統架構也會向公眾開放,大家能夠基于這個開放的系統架構,消息的中樞進行各自的研發。業務層面的適配會兼容各種各樣的技術,不同的模塊會定義不同云的模塊,而基于我們集中的核心調度,我們剛剛說的消息引擎的部分,集中引擎的部分是進行中心的調度,而這部分的調度基于大家公認的消息結構進行一個松耦合的資源調度。同時在內外部的接口層面進行接口層的開放,這個層面的開放包括我們內部的私有云跟公有云之間的接口開放,也包括廠家之間遵循標準,進入之前的接口開放。我們希望能夠做到將來類似于即插即用,就是相應廠家的資源,能夠非常方便地通過我們適配的層面,實現相應能力的接入。
比如說我這個設備是思科的,現在華為只要遵循這個標準進行開放的話,它直接非常方便地按照原有的流程就能跑起來,大家也能夠對它的資源進行調度,通過我們核心的消息中樞的引擎,這樣我有助于實現在技術服務方面的平衡,是我們開放云平臺成熟運營的標準。
在這三個層面上會有不同層次和不同的開放合作模式,最終我們希望平臺的提供者包括我們技術的合作者和開發者,之間會有牢固的三角關系,大家都各取所需去完善整個產業鏈。
對于IaaS層面,作為彈性資源的提供者會提供相應的環境,去聚合相關的ICP/ISP包括用戶資源提供一個環境,PaaS能力的提供,可以對基于計算模式、應用開發測試環境去聚合相應的開發者和客戶,通過SaaS提供相應的應用交付和聚合軟件的提供者。
目前來說,我們主要開發的還是IaaS的服務基本架構,再往上層的像PaaS、SaaS還在進一步研究, 我們希望實現相應的適配,對底層的資源、虛擬化平臺資源、存儲資源、計算資源??梢酝ㄟ^我們定義的適配的層面進行相應的資源調度,也許不是經過中國電信的開放云平臺,你的平臺也能夠同樣實現遵循我們開放體系架構實現廠家的資源調度。
至于一站式的PaaS,我們認為將來是能夠實現相關的云平臺內的管理跟調度和資源池的管理和調度。我們提出的開放式云架構,融入了我們認為大家都基于開放的云平臺推進和使用的話,必然能夠實現我們推廣速度的加快、開放時間的縮短、軟件成本的降低和部署時間的縮短,實現大家的共贏。
時間所限就交流到這里,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