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通基本具備市民卡功能 年內有望整合就診卡

中山將重點擴展“中山通”的服務功能。
年內力爭實現就診預約以后逐步整合實現借閱圖書功能
2008年11月,中山通正式開始投入使用,如今已經將近6個年頭,整合了除公交刷卡之外的多項功能,不過,雖然中山通應用種類繁多,但仍有許多功能未能整合。今年中山市“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提出建議,希望在“中山通”的基礎上打造“市民卡”,具有信息記錄、身份識別、電子憑證、信息查詢和電子支付等功能。
對此,市人社局作出回應稱,將擴展“中山通”的服務功能,力爭年內選定1~2家醫院作為試點,逐步整合實現醫療就診卡功能,實現中山通就診預約、就診和就診結算等功能。
現狀:信息時代的“卡奴”現象
“現在一出門,錢包都是卡!”市民小于向記者吐槽,信息時代除了各種便利外,體現在他身上的是出門要帶各種卡,以及要記憶網絡上注冊的各種賬號和密碼。“我都快成為‘卡奴’和‘密奴’了!”他調侃稱。
“小區的門禁卡、單位的胸卡、公交卡、各種銀行卡和信用卡、身份證,有時候辦事還要帶社保卡,另外,錢包里無形之中還多出了各種各樣的會員卡、消費卡……”小于告訴記者。
事實上,小于并非個案,目前市民手中持有各種各樣的卡,名目繁多,電話卡、銀行卡、醫保卡、中山通IC卡、停車IC卡、會員卡等層出不窮。不僅因各自獨立的刷卡系統給市民生活帶來不便,也造成了極大的行政資源和自然資源浪費。“如果能整合在一起,一張卡走遍天下就好了。”小于稱。
委員:建議在“中山通”基礎上擴展
事實上,這樣的“一張卡”并非沒有,部分城市推出的“市民卡”整合了大部分功能。不過,中山目前并沒有市民卡。在今年中山市“兩會”期間,王世勛等11名政協委員就聯名提出關于整合多卡合成“市民卡”的建議。
“市民卡不僅讓卡‘瘦身’,將很多卡的功能‘一網打盡’,更承擔起了政府服務功能,包括社會保險、衛生醫療、公積金管理,體育健身、小額支付等都可通過市民卡方便完成,真正實現了‘一卡多用、多卡合一’。”在提案中,委員們稱,政府部門和單位可借此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委員們建議,市政府應盡快推出“市民卡”。其中,“市民卡”可在“中山通”的基礎上擴展成具有信息記錄、身份識別、電子憑證、信息查詢和電子支付等基本功能的智能卡,讓“市民卡”成為市民的第二身份證。
在具體操作上,委員們建議市民卡項目擴展可先從醫療、平安、健身等百姓需求最迫切的環節入手,以服務市民為理念,以政府服務、公用事業和金融支付三大功能為主體,實現社保卡、就診卡、公交卡、消費卡、租賃公共自行車和借閱圖書等多卡的整合兼容,然后再進行多元整合和升級。
回應:年內中山通或實現就診預約
據悉,目前廣州、杭州、深圳等城市均已發行“市民卡”。在廣州、杭州、蘇州等城市,其市民卡與社保卡進行了融合。不過,中山市人社部門在回應中稱,由于社會保障卡采用接觸式芯片,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一規劃發放,主要應用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領域等政務領域。而市民卡或中山通等普遍使用非接觸式芯片,支持非接觸應用環境,主要用于公共服務領域。因此,兩者目前從技術和功能上暫無法整合兼容。
  相關部門稱,目前“中山通”已基本實現公交卡、消費卡、租賃公共自行車等多卡的整合兼容,下一階段中山市將重點擴展“中山通”的服務功能。內容包括:繼續加大力度逐步擴大實名制中山通的發放面和使用范圍,加強與電信、移動、各大銀行等單位合作,擴大實名制中山通的發放面和使用范圍;積極協調衛計部門,力爭年內選定1~2家醫院作為試點,逐步整合實現醫療就診卡功能,實現中山通就診預約、就診和就診結算等功能;積極協調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力爭新圖書館建成后,逐步整合實現中山通借閱圖書功能。 
  中山通已基本具備市民卡功能 
目前,中山通發卡總量約206萬張。除全市2300多輛公交車和10000多輛公共自行車的刷卡付費外,中山通已涉及停車場、路邊咪表停車、商超百貨、便利店、飲食、門禁、藥店、書店、企業園區、娛樂景點等小額支付領域,也通過廣發銀行和農商銀行等220多個自助柜員機網點進行自助轉賬充值。
同時,中山通還加強與移動、金融、電信等企業的橫向合作,發行移動中山通、牡丹中山通、天翼中山通多品牌聯名卡,積極推動中山、珠海、澳門等異地公交互通工作,實現了中珠、中澳公交的互聯互通。相關部門認為,目前中山通已經成為具有信息記錄、身份識別、電子憑證、信息查詢和電子支付等基本功能的智能卡,已基本具備市民卡功能。
他山之石
廣州“市民卡”明年將在19個領域應用
在廣州,“市民卡”是社會保障(市民)卡,目前該卡已經整合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老年人優待、醫療衛生等10個業務領域應用。所有社保(市民)卡持卡人持卡可以享受醫療保險、看病買藥、查詢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等服務,其中老年人社保(市民)卡持卡人還可以享受老年人優待、乘車乘船、公園游覽、圖書借閱、消費購物等服務。
按照規劃,2015年年底該卡將實現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民政、衛生、教育、交通、公安、司法行政、人口和計劃生育、住房保障、殘疾人保障、住房公積金、體育、文化、林業和園林、共青團、志愿服務、金融、市民網頁等超過19個業務領域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