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互聯網醫療難破診治禁區 衛計委發文嚴控遠程醫療

作者:RFID世界網收錄
來源:時代周報
日期:2014-09-28 10:05:50
摘要:衛計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日前也表示,目前醫生在非醫療機構上可以開展網上咨詢服務。一定程度上,“互聯網醫療”仍有自己的生長空間。

  一個平常的出診日,從東北乘火車而來的李女士走進楊育成醫生的診室,給了他一個熊抱。

  事實上,他們此前并沒有見過面,接觸僅限于網上。作為福建協和醫院整形外科的副主任醫師,楊育成業余時間會在好大夫、春雨掌上醫生等醫療咨詢平臺回答患者提問。李女士看到楊醫生關于太田痣的細致解答,專程趕來找他治療。而對于共回答了上萬個問題的楊醫生來說,他甚至記不起李女士是哪位患者。

  今年以來,互聯網醫療領域迎來融資熱潮。春雨掌上醫生、好大夫、丁香園等都完成了三輪融資。8月19日,春雨健康宣布完成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9月2日,丁香園刷新紀錄,獲得騰訊7000萬美元的C輪投資。

  艾媒咨詢發布的《2012—2013中國移動醫療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達到18.6億元人民幣。按照艾媒咨詢的推測,2017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125.3億元。

  然而8月末衛計委發布《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一度引發了外界對這些網絡醫療平臺前途的擔憂。《意見》規定“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遠程醫療服務”,“醫務人員向本醫療機構外的患者直接提供遠程醫療服務的,應當經其執業注冊的醫療機構同意,并使用醫療機構統一的信息平臺”。

  對此,春雨掌上醫生創始人張銳解釋,衛計委文件針對的是醫院與醫院之間的遠程醫療,如遠程會診等,與“互聯網醫療”并無關聯,業界無需擔憂。

  衛計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日前也表示,目前醫生在非醫療機構上可以開展網上咨詢服務。

  一定程度上,“互聯網醫療”仍有自己的生長空間。

  以“健康咨詢”繞開政策禁區

  不熟悉這一領域的人很難分清“遠程醫療”和“互聯網醫療”的概念。

  根據衛計委的定義,遠程醫療是指一方醫療機構(邀請方)邀請其他醫療機構(受邀方),運用通訊、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為本醫療機構診療患者提供技術支持的醫療活動。同時,醫療機構運用信息化技術,向醫療機構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診療服務,也屬于遠程醫療服務。

  有衛計委人士表示,《意見》中所指的遠程醫療新政策主要針對的是醫院之間的醫療行為,與互聯網醫療尚無直接關系。

  衛計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公開表示,在政策出臺之前,衛計委就考慮過限定遠程醫療主體所帶來的影響,最終決定限定為醫療機構是出于保證醫療安全的考慮。目前醫生在非醫療機構上可以開展網上咨詢服務,但如果更進一步地涉及到診斷治療等則必須在醫療機構中進行。

  目前,醫院間的遠程醫療多應用于疑難雜癥的會診,受醫療資源所限,短期內很難推行至普通疾病。相比之下,“野生”的互聯網醫療平臺受眾的范圍更加廣泛。

  但作為新興行業,互聯網醫療領域尚無清晰具體的監管規定,咨詢過程中的權責關系也無明確限定。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導致行業中出現了一些模糊地帶。

  “上面制定具體規范反而更好,我們就可以在法律范圍內做事。”春雨醫生品牌總監徐妍妮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好大夫、春雨醫生等網絡健康咨詢機構都表示,公司的業務屬于“健康咨詢”,而非“醫療診斷”,禁止醫生下決定性結論,禁止醫生開處方藥,禁止醫生出治療方案,以此區分“咨詢”和“問診”,規避醫療風險。

  但楊育成醫生的擔憂是,在實際操作中,咨詢和問診是很難界定的。

  徐妍妮解釋,除了“不能開處方藥”等硬性規定,很大程度是靠醫生自我監管。“醫生在作答時往往很謹慎,以此來規避風險,小病很難出現誤診,大病會建議你直接去醫院。”

  “春雨”看重的是醫療數據

  互聯網醫療平臺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最初是健康科普資訊門戶,如39健康網。創立于2000年的丁香園則將主要面向醫生群體,是行業內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化媒體平臺。2006年,醫患溝通網站好大夫在線創立,從最初挨家醫院拍攝醫生簡介錄入電腦,到如今已收錄3260家醫院、33萬余名醫生信息,在此基礎上延伸了醫患咨詢、轉診預約、經驗分享等服務。

  2011年11月,春雨掌上醫生APP的上線將互聯網醫療從PC端發展至移動端。“對于我們來說,巨大的優勢我們是一個互聯網公司,團隊以前很多都是網易的,具體的優勢在數據的采集、分析和處理。”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表示。例如,一個問題提出后會推送給對應科室的所有醫生,然后用類似打車軟件的方式進行搶答,是典型的互聯網眾包模式。

  截至今年8月,春雨累計激活用戶2700萬,日活躍用戶85萬,每天有4萬個問題在春雨醫生上得到解答。

  眼下,醫療資源仍屬于稀缺資源,這無疑為互聯網醫療的火爆提供了原始需求。

  春雨在和北京一些三甲醫院的院長溝通時發現,這些三甲醫院每天有80%的門診病人其實沒有必要去醫院,但他們占用了本身就很稀缺的醫療資源。春雨定位于“輕問診”,指的即是用戶“身體不適”到“去醫院”之間的需求。

  “春雨幫助那些不需要去醫院的人省掉去醫院的成本,也提醒那些需要去醫院的人去醫院,幫助他們去醫院,這就是產業效率的優化。”張銳說。

  徐妍妮援引《中華醫學年鑒》調查數據介紹,當感到身體輕微不適時,只有4.8%的人會選擇去醫院,其余95.2%的人會通過各種方法解決,這些人都是互聯網醫療平臺的目標用戶。目前,春雨醫生上婦科和兒科的問題占約60%,其次是男科和皮膚科。

  互聯網醫療的另一端是醫生。作為醫生中的一員,楊育成最初是晚上用電腦到好大夫和春雨上答題,智能手機普及后,白天有空時他也會上線看看。目前春雨平臺上有簽約醫生4萬名,全部是二甲、三甲主治醫師以上資格醫生,涉及20個專業科室。為了維持醫生的積極性,春雨每年都要給醫生補貼數百萬,張銳把它理解為教育市場的費用。

  在春雨模式中,C(Customer,消費者)和D(Doctor,醫生)都屬于用戶群體,將咨詢過程中收集到的大量數據應用于B(Business,企業)才是真正的盈利模式所在。

  在醫療系統信息化程度更高的國家,人們的健康記錄(診療記錄、家族病史等)會被統一存放在數據公司里。春雨稱自己是一個“沙漏型公司”,上面是面向用戶和醫生的服務,中間通過EHR(Electronic Health Record,電子健康檔案),最終生成數據,用于進一步應用。

  目前春雨已啟動和醫療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合作,包括醫院、藥廠、藥店、保險公司、體檢以及可穿戴設備等。

  醫療行業的市場化探索

  在中國,互聯網咨詢仍屬于醫療領域中“非主流”的存在,恪守著“咨詢”和“問診”之間的界線。

  根據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生執業資格的規定,醫生如果不在其注冊醫院行醫,則可能遭到“非法行醫”的處罰。和歐美醫生與醫院之間的合伙人制不同,國內醫生與醫院長久以來是雇傭制。《執業醫師資格證》規定,醫師注冊后只能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按照注冊的執業地點、執業類別、執業范圍執業,從事相應的醫療、預防、保健業務”。

  2009年起,衛生部已經在部分地區進行醫師多點執業的嘗試,但跨醫院行醫仍需經過審批、報備。由于身份約束并未真正放開,大多數醫生也沒有脫離原醫院的勇氣,因而推行效果并不理想,無法實現歐美國家所通行的醫師資源市場化配置和流轉。

  中華醫學會黨委書記、原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主任饒克勤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互聯網遠程醫療受條件所限,必然無法滿足“望觸叩聽”的診療需要。“未來也很難做到,比如通過屏幕看你的臉色,怎么知道是皮膚還是屏幕顯示的問題呢?不行就是不行。醫學問題怎么能只通過一個電話一個網頁來進行呢?咨詢是一種社會服務,但不能作為診斷依據,就這一句話。”

  有衛計委人士表示:“關于互聯網醫療,衛計委會制定專門的文件,但現在互聯網醫療發展還沒有形成穩定的態勢,仍在探索中,相關規定也沒法制定,要再等等。”

  盡管體制內人士對互聯網醫療多持保守態度,相關政策也尚未完善,但互聯網新興行業的迅速崛起,倒逼傳統行業已不是新鮮事。從淘寶到嘀嘀打車,互聯網正在席卷一個又一個傳統行業。

  一位互聯網醫療從業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看好互聯網醫療的前景。他分析,目前政策層面的信號都朝著一個開放的方向,但指望政策由上到下的推行是非常艱難的。政策的制定通常滯后于市場的需要,唯有依靠市場的力量,從下到上尋求改變。

  至少楊育成醫生覺得,在一定范圍內,互聯網確實大大方便了醫患之間的聯系。“有的在我這看過病的病人,后期復診在網上就給解決了,有什么情況可以隨時跟我互動,免去了每次都要長途奔波的辛苦。”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