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智能家居“屠龍術”
10月10日,小米公司在一個小規模的分享會上發布了四款智能家居產品:小米WiFi智能插座、智能遙控中心、小蟻智能攝像頭和Yeelight智能燈。其中WiFi智能插座和智能遙控中心出自小米公司,而小蟻智能攝像頭和Yeelight智能燈分別來自兩家智能硬件的創業公司——通過接受小米天使輪或A輪投資的方式,它們的產品成了小米“智能家居”生態鏈的一部分。
小米公司從沒推出過一款自我研發且成功開創一個全新品類的硬件產品,它目前還缺少證明自己“從0到1”產品研發能力的證據。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不用說了,小米這次推出的智能插座也已是市面上已經存在已久的產品門類,技術門檻低,產品研發也無需太多積累。而智能遙控中心其實就是“盒子”,這次只公布了外觀,具體功能和價格都未對外透露。至于售價699元人民幣的大號小米路由器,從各個渠道反饋的銷售數字都不太樂觀。一句話:在智能家居這樣一個“所有玩家都是新玩家”的市場,缺乏一款高銷量的明星產品驗證這個市場的需求。而小米要進入這個市場,不可能靠它的一己之力顛覆行業的玩法,因為沒有成熟的產品和商業模式供它改造和“微創新”。
小米似乎意識到了這個短時期內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的問題,于是采取了一種對它自己來說更“穩健”的策略:將智能家居的發展重心放在投資整合計劃上,通過戰略投資獲得一些優秀的智能硬件團隊,給它們“貼牌”,納入小米的生態圈,再給它們推廣資源、品牌溢價能力和銷售渠道,讓這些“小米系”的智能硬件公司比起它們的同行長得更快。同時,小米讓它們與小米盒子、智能插座、智能電視和MIUI綁定在一起,用這些“創業公司”的智能硬件新品強化自己的生態系統話語權和主宰能力,變相地將類似Yeelight智能燈和小蟻智能攝像頭這樣的產品變成小米的OEM。
無論是選擇團隊還是投資方式上,小米都沒花太多的錢。在這個到處都充滿著“泡沫”的創業市場,小米把創業公司身上的泡沫徹底地榨干了。
據PingWest了解:小米對每個團隊扔出的投資額可以用“很低”來形容。目前已經被小米投資的若干家智能硬件創業公司,在天使輪和A輪階段從小米及與小米關聯密切的順為基金獲得的投資額平均在400萬元人民幣左右,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相當罕見,但小米(或小米+順為)卻占股20%-40%——這是一個很便宜的價格,比2009-2010年騰訊“戰略投資”那一票社交游戲公司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小米出手之前,智能硬件的創業團隊再估值便宜,投資機構再謹慎,這個價格大多數創業者也不會接受——硬件是一個以千萬元人民幣為基準量級投入和燒錢的行業,做智能硬件僅在工藝制造成本上,與做手機并不相上下。
但仍然有一些投資者接受了——因為對方是小米。
接受了小米的投資后,小米會開放其供應鏈資源給創業者,并提供小米的品牌服務。小米通過制造手機在手機供應鏈上已經擁有了巨大的話語權,用“小米的價格、要求和規格”讓工廠代工已經是平常的事情。而這件事對創業者來說太重要了。準確地說,當代工廠接到這些被小米投資的硬件創業公司的訂單要求時,它們是用“我們在給小米代工”的態度在做事的。
“硬件創業最缺的就是和工廠的議價、溝通能力,小訂單沒人認真做。”小米投資的Yeelight的創始人姜兆寧在接受PingWest采訪時說:“沒有小米做背景,你說我會每個月制造并賣出幾萬產品不會有人信的。”據姜兆寧講,在得到了小米的投資后,Yeelight和工廠的談判倍感輕松。“他們真的重視你的產品,出什么問題也會很仔細的和你溝通。”姜兆寧說。
此外,這些硬件公司被帶到小米的生態系統中,也會獲得更多的資源。據PingWest了解,小米會單獨開發一個類似iHealth的超級家居管理類app,作為“標準配置”整合到有著近1億用戶的MIUI當中——它將覆蓋的,不僅僅是小米目前已有的小米手機用戶,更包括小米的電視用戶和其它的周邊產品用戶中。而只有小米自己的智能家居單件和小米生態鏈中的智能家居產品,才會被接入到這個生態系統當中。
除了供應鏈與制造,以及接入MIUI的生態系統,小米還對這些“自己的”硬件創業公司提供產品定位、設計和硬件堆疊的指導,以及在小米官網和線下零售渠道提供銷售支持。不過,這些貼上小米的牌子在小米官網上賣的“智能家居”,小米要分走50%的銷售收入。
通過戰略投資把智能家居硬件創業公司投成了自己的OEM,這就是小米的做法。
但還是會有智能家居硬件創業團隊接受小米這么低的投資價格,以及被貼牌當小米OEM的命運。原因很簡單:通過小米的供應鏈指導和幫助,可以在制造環節迅速完勝其它與代工廠博弈苦苦掙扎的競爭對手,變成極少數“能量產”的智能硬件玩家;再通過整合進MIUI生態系統和小米的智能家居管理應用,直接獲得更多的潛在用戶;用小米的品牌推廣和營銷資源急劇在公眾面前曝光,進一步成為“名牌”產品;再通過小米官網銷售,讓產品獲得通路。
被小米“宰”得便宜點不要緊,貴的在后頭——以PingWest的了解,這些被小米投過的智能家居硬件公司,在被小米投資、指導和包裝推廣后,接下來一輪的融資報價普遍在7000萬美元到1億美元之間,估值翻了7-10倍不等。
不過,很可能接下來出現的狀況是:智能硬件——尤其是智能家居領域的硬件創業公司被劃分為兩大陣營:被小米包養的,和沒被小米包養的(主動選擇不被小米包養,或未被小米選擇的)。而前一個陣營對后一個陣營的直接碾壓能力,似乎也可以想象。
試想一下,一些照明、視頻監控領域的創業者們在通過自己的理解來開發一個新產品的時候,小米的入局會迅速通過低價、性價比讓這些“未來或許能造出更有趣產品”的團隊直接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無論是被“小米化”,還是被小米的屠龍術邊緣化。小米確實在做一件對一部分智能家居領域的創業公司“更對”的事,它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用戶們真正需要的。但是,當你的客廳只能選擇小米的服務之后,世界真的會變得更好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