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應用 上海可先行一步
在互聯網時代,政府已非城市大數據的主要擁有者,數據的分享、共贏,正成為時代潮流和趨勢。近日,由致公黨中央主辦、致公黨上海市委等承辦的第五屆海峽科技論壇在滬舉行,與會者圍繞大數據的分享和應用、助推上海智慧城市建設進行了探討。
近年來,大數據得到了各國政府和產業界的高度重視。美國、英國、日本等政府積極開放數據,并資助大數據研發。
2012年,美國啟動了由聯邦政府六個部門組織的大數據研究計劃,投資兩億美元,力圖鞏固領先地位;同年,日本制定了《面向2020年的ICT綜合戰略》將“通過大數據應用促進社會發展經濟增長”作為五大重點之一,并提出活力數據戰略,提升日本競爭力;英國更是把大數據作為八大關鍵技術領域之一,計劃向大數據關鍵技術投入1.89億英鎊,搶占發展先機。
在論壇上,與會人士表示,在發展大數據方面,與其他特大城市相比,上海已具有一定的實力和基礎。首先,上海通信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積累豐富,目前,全市光纖接入使用用戶超過320萬戶,全市家庭寬帶普及率超過60%,WLAN覆蓋場所總量已達1.8萬處,完成全部456處場所i-Shanghai建設并投入試運行,4G建設完成TD-LTE網絡800個宏基站和300個室內覆蓋站點建設。此外,上海近年來重點推進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這些都為大數據應用提供了基礎性資源。
去年,上海信息服務業經營收入突破4300億元,從業企業數超過5000家,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領域的創新創業企業不斷涌現,并與傳統產業進行融合再創新,形成了互聯網大數據平臺、行業大數據平臺、智慧城市大數據平臺。扎實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也為上海發展大數據提供了基礎支撐。
在發展大數據的過程中,推動數據的開放和共享是重要一環。
與會人士表示,在互聯網時代,政府仍然掌握大量城市基礎數據,但已不是城市大數據的主要擁有者。從數據類型看,政府握有統計、財稅、法人、人口、公共信用數據,公共服務、市場監管、基礎設施數據,城市物聯網、傳感器、監控攝像頭數據;企業握有搜索、社交、購物、物流信息;個人握有圖像人體數據,微信、微博、自媒體數據。
如今,企業相關數據,除了企業用戶,已逐步向其他行業乃至政府、社會共享。與會人士提出,政府在引導企業開放數據的同時,也應主動歸集開放數據,建議設立政府數據資源共享平臺,在部分領域試點向社會開放數據。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政府公開數據的開發利用,形成“政府公開數據、社會發掘價值”的數據應用生態系統。
在培育大數據服務業態方面,政府應鼓勵傳統行業企業運用大數據技術,對行業數據進行深度加工,建立行業專業數據庫;推動專業大數據研發企業依托行業數據庫,提供深度數據挖掘、分析等增值服務,培育一批專業數據服務商。
在此基礎上,政府可打造完整的產業鏈,突破數據挖掘與分析、數據庫、數據可視化等技術;打造平等、開放的產業交流合作平臺,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較高集成水平、較強市場能力的大數據解決方案提供商,為大數據在各行業的應用提供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