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談可穿戴醫療市場爆發的拐點

作者:RFID世界網收錄
來源:電子發燒友網
日期:2014-10-25 18:41:22
摘要:鑒此,對于可穿戴醫療來說,充滿曙光的出路究竟在何方?目前尚有哪些瓶頸亟待突破?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么?市場迎接爆發的拐點又在哪呢? 本文將為你一一解答。

  不管你承不承認,可穿戴醫療已悄悄的步入了人們的生活,并隨著市場規模的逐年擴大,必將在醫療行業掀起一股顛覆性狂潮。IMS Research高級分析師指出,可穿戴醫療市場2016年或將超過29億美元,至少占據所有可穿戴產品銷售額的一半。

  事實上,可穿戴是非常好的載體,這就同時說明了,在功能與時尚方面需要一定的平衡與結合。然而,現階段的可穿戴產品空有外觀,設計思維仍舊以推銷科技的方式進行,并非來自消費者訴求本身,這使得產品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比如可穿戴醫療。

  現今市面上的可穿戴醫療產品多以手環為主,打著醫療創新的旗號,實用性方面卻僅僅局限于運動計步、卡路里消耗、熱量計算、睡眠監測等幾項技術門檻較低的功能,且產品同質化嚴重。對此,光聚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于東方也表示,手環存在較大的弊端,目前來說并非剛需產品,但這是可穿戴醫療市場起飛的必經之路。

  世事大多難以一蹴而就,新興的技術與產品同樣需要市場的培育,而可穿戴醫療當下面臨的重重阻礙,對教育市場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我們需要讓用戶知道有這樣一個途徑,它能夠管理人們的健康,卻比傳統的就醫模式更為方便;有了認識,才會有認知,會意識到現有的僅是一些“入門級”產品,能夠采集到的數據是遠遠不夠的,進而能有力推動市場突破困境,迎來曙光。

  鑒此,對于可穿戴醫療來說,充滿曙光的出路究竟在何方?目前尚有哪些瓶頸亟待突破?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么?市場迎接爆發的拐點又在哪呢? 本文將為你一一解答。

  培養用戶粘度:精準有效才是關鍵

  對于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手環手表也好,眼鏡也好,皆是人們熟悉的、愿意穿戴的產品形態,但這類產品難以引起用戶的共鳴,究其原因則是準確性和有效性。只有能準確有效的解決問題,用戶才愿意購買,并且長期佩戴,產品的形態、酷炫的外觀僅是增加了附加價值。

  那么,要如何確保產品精準有效的獲取數據呢?從設備端講,一是采集的設備,二是取樣的方式。而從用戶的角度出發,筆者將在后文進行贅述。

  采集:介入式傳感器+可穿戴設備將成大勢

  我們知道,人的生理信號是很微弱的,比如腦電信號,如果不接觸到腦部核心區域,是無法采集到腦電波的;心電圖亦是同樣道理,如果不靠近胸口最近的地方,沒有按照導聯的方式進行監測,數據是無效的。因此,介入式的傳感器加上可穿戴設備未來具備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

  于東方表示,當下的大多數可穿戴醫療產品均是無創的(即佩戴后不會對人體產生干預),準確度方面能達到90%就已經很高了。而更優的介入式產品,即植入式和微創兩大種類,以后者的發展前景更為廣闊。

  除去采集的方式,數據采集芯片同樣重要,通常我們用到的是MEMS芯片。利用MEMS進行人體信號檢測的好處是,可靠性較高,且硅材料容易做單片集成。對于可穿戴醫療設備而言,體積和功耗非常關鍵,因此MEMS未來的一大發展趨勢便是單片集成,一個MEMS芯片即可實現多信號檢測,比如光聚科技的WT01芯片,便可解析48種ECG數據,能實現動態心電圖數據監測。

  另一方面,則是材料需要突破。上文提到,未來微創式數據采集最具前景,而較硬的硅是目前MEMS的材料主體,因此選擇一種可替代硅的柔性材料,是MEMS技術的另一大發展方向。

  取樣:多次數據取樣確保精準測量

  于東方指出,動態監測的精準度實際上取決于兩個概念:一是樣本量,比如跑了幾圈,走了多遠;二是樣板量,即你的數據是以誰為基準的。“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取其他輔助量作為參考。比如當你需要分析監測到的心電數據時,我可以提供同一時間內的血糖、血氧等輔助量,因為這些參數彼此間具備對應關系,可以提供直觀的參考價值?!?/P>

  針對樣本量的概念,于東方進一步表示,光聚科技的動態血糖監測,是動態對病人進行24小時監測,血糖數據將采集480組。“我們知道,一般的血糖病人在醫院一天會采集4次,嚴重的采集10次,而我們提供480組的數據,樣本量有效增大,得到的結論就更趨精確?!?/P>

  可穿戴醫療+遠程服務:搭建有效的醫患信息交互模式

  日前,衛計委發出的《禁止醫生私自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公告指出,為了保證患者的醫療安全和醫療質量,同時也保證醫患雙方的權益,規定醫師一定是在所在醫療機構里面,通過醫療機構的遠程醫療服務設施向其他患者提供醫療服務,法律責任主體也是醫師所在的醫療機構。這是對遠程醫療服務進行規范的根本考慮。

  要培育用戶的信心,僅靠有效數據是不夠的,還需要把數據交給一個用戶可以信服的群體,因此如何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有效獲取數據,以及建立有效的醫患信息交互模式十分重要。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用戶將設備所采集到的數據提供給醫生,醫生是不能夠進行分析處理的,因為數據的檢測方式,以及傳感器安放的位子,都會影響數據的獲取?,F在很多第三方機構在做健康管理、遠程醫療等工作,但他們并不關心這個數據是用戶錄入的,或是設備采集上傳的,亦或數據采集的時間節點,導致很多數據都是假數據,而在假數據的基礎上予以判斷毫無意義。

  因此醫患之間需要有嚴格有效的用戶使用方式,比如數據的檢測是飯前還是飯后,靜態動態,都需要有明確規定。而信息社區化、游戲化,則可以有效提高用戶參與度——現在設備端已經定義好了,而讓你每天上傳數據,也許會覺得煩懶得做,因此通過游戲類的互動,可以讓上傳數據不那么枯燥;同時社區經驗的分享,能讓枯燥的、和人健康有關系的數字變得有粘性。

  另一方面,還需要對醫生資源嚴格把關。有一些遠程服務企業,掛著知名醫生的頭銜,但背后診斷的可能僅僅是個小護士,“掛羊頭賣狗肉”的服務方式容易對用戶造成嚴重的影響。唯有有效的檢測終端,有效的獲取途徑,以及有效的管理者,才能構成真實使用的健康網絡。

  低功耗:衡量可穿戴醫療產品的核心指標

  前幾日,Apple watch的浮出水面引發一場熱議,然而頗受病垢的一點是,續航能力仍舊無法擺脫一天一充的命運,可見功耗依然是可穿戴產品需要突破的一大難題。而伴隨技術的不斷革新,MCU、無線模塊等相關核心器件,亦統統踏上了低功耗的康莊大道。

  Silicon Labs美洲區市場營銷總監Raman Sharma表示,低能耗MCU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電池壽命可通過使用更大、容量更高的電池或者使用節能型MCU來實現,而使用大電池往往會導致產品過于笨重,因此大多數可穿戴市場中的開發人員更傾向于選擇優化MCU的功耗。

  Raman Sharma指出,Silicon Labs EFM32 Gecko MCU的低功耗傳感器接口(LESENSE)和外設反射系統(PRS)對于可穿戴設備的超低功耗預算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即使當MCU在深度休眠模式時,LESENSE接口也能自動的收集和處理傳感器數據,這使得MCU能夠盡可能長時間保持在低功耗模式,并且同時跟蹤傳感器狀態和事件。PRS監視復雜的系統級事件,并且允許不同的MCU外設之間進行自主通信,同時保持CPU盡可能長時間的處于節能休眠模式,從而降低了整體系統的能耗。

  而在無線技術領域,BLE的出現亦帶來了重大利好。東芝電子(中國)有限公司技術統括部高級經理黃文源坦言,東芝BLE IC(TC35667以及同系列產品)采用了特有的低功耗電路設計,峰值電流僅是5.9毫安,在深度睡眠狀態下的電流僅為0.1微安,能有效應對可穿戴設 備中的小型紐扣電池。此外,內置的DC/DC電路可確保動作電壓寬至1.8V-3.6V,簡化電源設計。“以實用CR2032電池為例,每天傳送3次數據 為基準,采用東芝BLE IC的設備使用周期約為1.5年左右,與競爭對手相比耗電量僅為對方1/3左右?!?/P>

  可穿戴醫療:未來大數據的締造者

  我們能夠想象到,當可穿戴醫療完全滲透到人們生活當中時,監測產生的數據量是非常龐大的。現在的醫患關系非常緊張,醫生平均每3分鐘會接待一個病人,很少有空余時間去完成遠程醫療的工作。因此,對于在可穿戴醫療+遠程服務的全新醫患模式,建立遠程的自診斷數據庫勢在必行。于東方坦言,可穿戴醫療需要人工智能,但前提是大數據庫的建立,與有效的數據采集和分類,這個工作量非常龐大,不是短時間內能做到的。

  對于可穿戴醫療市場而言,現階段僅是邁出了一小步,熱捧的背后太多問題仍需解決,唯有抓住痛點逐個擊破,市場才能真正迎來拐點。但無疑,可穿戴醫療這股洶涌的浪潮已然來襲,乘風破浪也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