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技術重塑LNG產業
LNG貨車要加氣了,司機熟練地打開手機,經過搜索之后確定了最近的一家LNG加氣站點,同時發出了相關預約指令;
LNG液化工廠要給相關站點補充能源,在查詢了各個站點的需求后,“定制”了一條最經濟、最合理路線………
日前,云頂科技(江蘇)有限公司(簡稱“云頂科技”)與IBM共同成立液化天然氣(LNG)/再制造產業物聯網創新中心。成立會上,相關負責人勾畫了上述未來應用前景。
據悉,IBM、云頂科技及其股東——張家港富瑞特種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富瑞特裝)、上海中旖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展開多方合作,共同打造LNG的物聯網技術創新與產業模式升級平臺。
行業分散“呼喚”物聯網技術
作為清潔能源,LNG的推廣應用對交通運輸行業的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行業5年百個節能減排示范項目和“以獎代補”項目不少涉及LNG的推廣應用。就LNG產業鏈而言,上下游企業包括液化工廠、接收站、LNG運輸配送企業、加氣站/氣化站/分布式能源等終端用戶和LNG車船用戶等。
今年9月,國家能源局前局長張國寶在2014年中國國際液化天然氣大會對外表示,中國未來5年要達到1億噸的LNG進口量,改變LNG的資源配置。統計數據顯示,至2015年,我國將建成約133家液化工廠,近20個海氣接收站,4000余座LNG加氣站。
除規模日益壯大外,LNG產業的民營化程度較高。上海惠雅LNG產業基金執行事務合伙人劉冰在會上表示,行業具備市場化基因,民營資本非常活躍,除了勘探、開采等環節由國家管控外,中下游比如液廠、氣站、物流等環節,民營規模占50%甚至更高。
但另一方面,LNG行業當前發展不成熟甚至處于無序競爭狀態。四川新力清潔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吳樂先說,現在LNG行業運營模式很像過去的農業合作社,各搞一攤,甚至單打獨斗。劉冰則表示:“從上游液廠負荷率不穩定、價格無序競爭,到中游運輸環節面臨回程空載、資源浪費,再到下游氣站開發市場面臨沒有足夠增量車流和冬季氣源保障、無法快速培育市場和穩定客戶等,這個行業每個環節都存在痛點。另外,不少企業還發愁融資需求。”
正是在這樣的多重背景下,多方合作的LNG物聯網產業項目正式啟動,旨在解決全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痛點,推動LNG裝備產業智能升級和能源電商的平臺構建。富瑞特裝董事長、云頂科技董事長鄔品芳表示:“每一次新的技術浪潮之于產業,都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企業應積極融入技術潮流,聯合IBM成立創新中心希望在物聯網發展的機遇下,給LNG發展提供新的可能。”
從物聯感知到“掘金”大數據
除了運用物聯網技術將LNG“搬到”到虛擬世界中,云頂科技與IBM還將通過數據挖掘與分析促進行業進步和自身發展。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評價說,從物聯網應用水平看,該項目不僅關注感知而且關注大數據分析,這與過去一些物聯網項目重數據收集而輕分析不同。
據了解,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還將提供包括交易信息在內的“第三方行業綜合服務”,幫助廠商發現銷售的季節與區域波動,提升廠商的抗風險能力,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新疆廣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旗下液化天然氣年銷售規模約為120萬噸。公司副總裁張暉在會上表示,隨著市場飛速發展,對上下游需求的把握越來越重要,定價機制有待進一步優化。
“在優化到位之前,資源共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需求量的市場變更,上下游工廠的突發事件等原因,確實帶來很多不穩定性,需要一個非常好的信息共享及靈活變通的模式,才能滿足企業良性發展。”吳樂先補充道,“過去不知道競爭對手的氣賣什么價格,經常派手下人去問他們降價沒有,今后一旦有了這一平臺,企業能及時掌握價格信息。”
對于該項目的建設進度,云頂科技總經理孫健表示,未來會分三階段走:截至2015年年底,重點在對平臺的研發、商業模式設計、生態圈建設等;2016年重點是吸引更多合作伙伴使用這個平臺;2017年,會考慮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給客戶互聯網金融、融資租賃等更多增值服務。
延伸閱讀:物聯網技術滲透交通漸行漸近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推廣前景有多大?除了上述應用未來還有哪些推廣空間?鄔賀銓院士在會上表示,“隨著傳感器的增多、可穿戴終端技術發展、以及深入生活的各類應用出現,未來萬物互聯將會是必然趨勢。”
據了解,在國家層面,我國十分重視物聯網對于產業整體的促進作用。在今年4月召開的中國物聯網大會暨國際物聯網博覽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周子學表示,2013年我國物聯網產業規模突破6000億元,下一步,工信部將努力打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聯網產業體系,促進物聯網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而就交通運輸行業而言,點多、線長、面廣、流動性強等行業特點決定了物聯網技術大有可為。根據構想,運用物聯網技術統籌考慮各類交通運輸方式的交通基礎設施、交通運載工具和交通對象,搭建基礎交通感知網絡,并在此基礎上,根據交通領域實際需求開發各類智能管理和服務系統,可以大大促進智慧交通的發展水平。
這種趨勢一定程度上可從相關部委的文件中看到端倪。工信部發布的《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了十個重點領域,其中智能交通位于十大領域前列;在2014年的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項目中,工信部明確將“基于ETC的5.8GRFID芯片及模塊研發”、“車載多功能識別和處理模塊研發”列為重點支持的關鍵技術研發項目;將“企業物流作業管理物聯網應用示范”、“車載安全監控及節能系統研發及應用示范”作為交通物流領域的內容,列為重點領域物聯網系統研制項目。
近年來,我國路網監測密度和實時性不斷提高,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技術得到推廣,公交運營也逐步實現了監測、調度、出行服務等智能化應用。目前,“基于物聯網的公路網運行狀態監測與效率提升技術”、“長三角航道網及京杭運河水系智能航運服務(船聯網)應用示范”、“國家集裝箱海鐵聯運物聯網應用”、“基于物聯網的城市智能交通應用示范”等科研項目和示范工程也正在進行,物聯網技術提升交通運輸現代化水平未來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