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中國氣候智慧型農業的未來

作者:RFID世界網收錄
來源:中國科學報
日期:2014-11-05 10:05:23
摘要:近日,由農業部與世界銀行共同實施、由全球環境基金資助的“氣候智慧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項目”在北京啟動。

  長期以來,中國農業可以歸納為四個字——“靠天吃飯”。這既道出了農業生產的規律,也說出了農民心中的無奈。

  農業是中國重要的戰略性基礎產業,中國的農業事關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糧食安全。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之下,近年來,中國農業正試圖打破“靠天吃飯”的魔咒。

  近日,由農業部與世界銀行共同實施、由全球環境基金資助的“氣候智慧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項目”在北京啟動。

  事實上,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已經在喀麥隆、贊比亞等非洲國家和越南等東南亞地區開始實踐,并初步取得了成效。中國加入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可以讓中國農業以更為積極的態度應對氣候變化,也以更主動的行動保障糧食安全和發展現代農業。同時,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在中國的嘗試,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

  農業的雙重角色

  氣候智慧型農業是對之前眾多發展理念的融合、創新和超越,且更強調智能技術的運用

  在氣候與農業的相互關系中,農業具有雙重角色。

  一方面,農業是氣候變化影響最直接的行業。2009年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 ( IFPRI )公布的一份預測結果顯示,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2050 年將發生全球規模的糧食減產以及物價高漲。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今年發布的第5次評估報告中也指出,增溫2℃或更高,會對熱帶和溫帶地區的小麥、水稻和玉米的產量產生負面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很大,如果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不積極應對,那么將有很嚴重的后果。”江西財經大學國貿學院教授李秀香表示。

  為什么氣候的變化能給農業生產帶來極大的不穩定性?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李茂松看來,有三大因素。

  “第一,農業是有生命的產業,無論種植、畜牧、養殖,對象都是有生命的有機體;第二,農業生產過程具有不可逆性,進入某一生產階段之后就不能再從頭開始;第三,農業的生產系統整體上是開放的,并沒有自我調控的機制。”

  另一方面,農業也是溫室氣體的重要排放源。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農業各相關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在中國,農業生產活動占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1%。

  為了更好地應對日益劇烈的氣候變化,2010年10月28日,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表的報告中,“氣候智能型農業”第一次被提出。

  聯合國糧農組織對“氣候智能型農業”的定義是:能夠可持續地提高工作效率、增強適應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可以更高目標地實現國家糧食生產和安全的農業生產和發展模式。

  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氣候智慧型農業旨在走高產高效低排放的農業之路。

  農業部科學教育司副司長、“氣候智慧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項目”國家項目辦主任王衍亮在項目啟動儀式上指出,氣候智慧型農業將探索如何在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民收入的同時,又做好農業的節能減排。

  事實上,為了加強對氣候變化的應對,學界曾提出過“低碳農業”“循環農業”及“綠色農業”等多種農業發展模式。

  相比之下,氣候智慧型農業的發展模式是一個更為綜合的概念。“氣候智慧型農業是一個更高層面的農業發展形態,是在以前發展理念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以更高的標準、智能化應對氣候變化的農業發展模式。”李秀香說。

  作為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模式,李秀香認為,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更強調減排性、適應性和高效率。“首先是運用智能技術達到農業減排目的,減少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農業對氣候的影響;其次是運用智能技術使農業適應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例如運用物聯網、傳感及云計算等技術實現對農業生產、儲存、加工和銷售以及包括氣候、土地和水資源等在內的農業生產條件的智能化監測、控制和管理。此外,這個概念還強調了高效的農業政策。”

  據悉,在中國糧食主產區試點的“氣候智慧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項目”,將通過引進國際氣候智慧型農業理念和技術,重點開展減排固碳的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提高化肥、農藥、灌溉水等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增加農田土壤碳儲量,減少作物系統碳排放。

  “以前的概念往往只側重某一個方面,氣候智慧型農業是對之前眾多發展理念的融合、創新和超越,且更強調智能技術的運用。總的來看,如果智能化工業被稱為工業4.0,那么氣候智慧型農業就應該是農業4.0。”李秀香說。

  國外探索與中國經驗

  在越南開展的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引進了咖啡和茶葉等多年生作物,借此種方法保持水土

  雖然氣候智慧型農業的概念提出時間不長,但是在國外農業發達國家,一些應對或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已經開始了探索之路。

  以越南為例,其北部地區普遍種植玉米,氣候變化致使當地的土壤侵蝕不斷加劇,在越南開展的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引進了咖啡和茶葉等多年生作物,借此種方法保持水土。

  “IPCC根據全世界的科學研究的現狀提出了三個環節。第一是論證,識別氣候變化的風險,并且把它納入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中;第二要分析適應技術,選項識別、風險評估、評估權衡;第三是實施,實施以后再認識。”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林而達表示。

  在實踐中,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及部分歐洲國家,在農業的減排固碳方面已經頗有經驗。

  “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往往會采用輪耕、休耕增強土壤的固碳能力,在農田的周圍,還會保留農業濕地,同時,間隔耕種也是一種減碳防蟲的好經驗。”李秀香說。同時,國外也正在探索實施更為高效的農業政策。

  “例如天氣指數保險政策。”李秀香說,“即把直接影響農作物產量的氣候條件損害指數化,以客觀的氣象要素閥值,如溫度、降水、光照和風速等,作為理賠依據。如果發生農業災情,以往要查清損失后,再給予補償。實際上,要查明損失十分困難,而天氣指數保險則高效得多,譬如若水稻低于-5℃,損失就會發生,那么,天氣預報(-5℃)就成了理賠依據,無須損失調查。”

  李茂松認為,與國外的經驗和探索相比,其實中國的農業文明早就闡釋了氣候智慧型農業的精髓。“二十四節氣就告訴我們什么時間應該做什么事情,二十四節氣名稱上就有適應氣候變化特征的經驗的總結。”

  “我們中國有句話叫‘順天時應地利’,其實這就是氣候智慧型農業的含義,不要與自然規律作對,不要與自然為敵,而要趨利避害。”

  發展瓶頸

  現在土地確權之后,土地能夠向大企業和大經營戶集中,對發展氣候智能型農業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2013年2月,氣候智慧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項目獲得批準。

  中國中部地區的兩個產糧大縣——河南省葉縣和安徽省懷遠縣成為了該項目在中國的兩個示范區。本項目利用世界環境基金的510萬美元,項目縣按1:5配套,項目總資金為3143萬美元。

  據悉,項目從2015年初正式實施,為期5年。目前,葉縣和懷遠縣已經開展了項目的籌備工作,在地方農業部門的網站上,該項目的移民安置政策框架、環境保護實施規程以及病蟲害管理計劃文件已經公布。

  今年3月,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對葉縣和懷遠縣兩地進行了深入調研,發布了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的《社會影響評估報告》。報告指出,在葉縣和懷遠縣分別劃定的5萬畝項目區內,所涉的社會因素較為復雜,可能將面臨勞動力女性化和老齡化、村級組織化程度低、科技意識和環境意識不高等制約因素和潛在社會風險。

  針對項目開展可能面臨的障礙,報告提出了以開展培訓、加強技術服務、采取激勵措施、明確資源分配為主要原則的十幾條對策。

  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對糧食安全、節能減排和氣候適應“三贏”提供了新的途徑,但是項目在中國真正的生根發芽,還面臨著切實的挑戰。

  “現在主要的問題一方面在于農業智能技術人才短缺,技術推廣和綜合利用跟不上。”李秀香說,“另一方面,農村氣象預報設施以及智能技術設備普遍較少,僅防災減災都難應付,若實現智能生產與管理則更難,這也正是發展氣候智慧型農業的桎梏。”

  “土地一家一戶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狀態,也對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的推廣有一定的束縛,不過現在土地確權之后,土地能夠向大企業和大經營戶集中,對發展氣候智能型農業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李秀香表示。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