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華錄董事長韓建國:智慧城市建設需要一把手掛帥
如果不是政府“一把手”掛帥,各部門形成的信息孤島和信息碎片化問題難以解決,信息共享不好實現,“這是部門的領地或者說奶酪。”韓建國說道。
除了頂層設計之外,韓建國表示,為了建設智慧城市,政府應該適當放權,做好裁判員,該交給市場的就交給市場。政府應該和家長負責給孩子提供成長的環境一樣,負責給生活在城市的市民和企業營造安居宜業的環境。
智慧城市需要政府頂層設計:打通各部門壁壘
何為“智慧城市”?全球智慧城市之父倪會民的定義是:各城市依據具體要求、條件和目標等情況,選擇使用人類現有思想、科技、模式等所有最優資源,實現城市(含農業)的智慧化,例如安全方便舒適和三化。
在IBM的構想中:永不堵塞的街道、安全放心的食品、取之有道的能源等,都是可以實現的理想生活。這曾被業內專家看做是全球關于智慧城市設計的“最佳模板”。
華為對于智慧城市的構想是:有效利用物聯網、通信網、互聯網的三網融合技術,讓平安的城市、高效的政府、綠色的產業、幸福的民生變為現實。
而中興通訊認為,作為城市管理者主體的城市政府,其核心需求在于:用現代科技手段更好地協調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體來說,就是要對城市交通、市政、安 全、經濟產業和公眾服務等各方面作出統籌規劃,保證城市經濟高效低成本運營,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管理、民生服務高品質,實現城市運營的“智慧化”。
而在韓建國看來,智慧城市代表著信息科學技術發展應用的趨勢,代表著人類生活的理想境界。智慧城市的最高追求是為了人的解放、人的發展和人的自由,將人從城市擁堵中解放出來,從霧霾中解放出來,從每天守著辦公室在電腦上干活解放出來。人是核心,城市是生態,智慧是手段。智慧城市不僅僅是技術,更重要的是服務;不僅僅是建設,更重要的是運營;不是拼湊,而是多維度、跨領域的系統工程;智慧城市建設的本質不僅是信息化,而是政府職能的轉變和與社會管理職能環環相扣的服務鏈,是城市自然生態融合人文生態的智慧系統工程。
截至目前,我國已有400多個城市宣布建設智慧城市,覆蓋了東、中、西部地區。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外,杭州、廈門、珠海等一些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城市也開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設工作。湖北、湖南、山東、遼寧、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則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群”。
韓建國認為,為了建設智慧城市,政府在當好設計師的同時,做好裁判員,該交給市場的交給市場。“現在政府太忙,有些事兒政府完全可以交給市場做。”按照智慧城市概念,政府應該像家長負責給孩子提供成長的環境一樣,負責給生活在城市的市民和企業營造一個安居宜業的環境。
除了放權之外,韓建國表示,搞好智慧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需要“一把手掛帥”。否則,各個部門有各自的想法,難以實現“一張藍圖畫到底”,各個部門建設各自的系統,容易造成信息孤島和信息碎片化,信息共享也有障礙,“這是部門的領地或者奶酪。”韓建國說道。
韓建國認為,智慧城市需要運用互聯網思維、跨界思維和智能化思維來對整個社會治理體系進行調整或是變革。原來各個部門各自為政,現在需要打破這種現象。
今年9月,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科學制定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并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輻射帶動作用大幅增強。
由于智慧城市概念驟然興起,并沒經過長時間的沉淀,因此許多地方政府在這方面顯得并不成熟。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單志廣此前曾表示,很多地方的方案、規劃,很多都是技術驅動和項目導向,而不是問題驅動和目標驅動。
目標:做城市運營管理服務整合運營商
目前業內對智慧城市的“三個一”架構已經有了共識:一張網絡,一個城市數據中心,一個城市運營管理服務平臺。
首先是網絡——通信網、互聯網及物聯網的統一與融合。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這是目前許多數據和信息借以傳輸的通道;核心是集中且通暢的城市數據中心;第三是一個共享的城市運營管理服務系統和平臺,在此基礎上提供各種智能應用。
資料顯示,易華錄成立于2001年4月,是央企業中國華錄集團旗下控股的上市公司。易華錄高層曾經表示,未來公司將重點發展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板塊,向全國各城市提供“智能交通管理整體解決方案”。財報顯示,公司2013年實現營收8.29億,同比增長49.47%;實現營業利潤9908.30萬元,同比增長11.1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9428.76萬元,同比增長7.27%。
韓建國表示,易華錄要向城市運營管理服務整合運營商的目標努力。講到初期目標,他給出了幾個數字:一、百、萬、百萬四個數字。即:一個大數據云計算支撐的城市管理服務運營中心平臺,上百家專業服務商在這個平臺上來提供服務,實現上萬人就業,覆蓋上百萬市民。
目前,華錄在智慧城市建設實踐中形成了兩種投資模式,一是建設先導,“先行建設、形成效益、后期支付”,化解地方政府短期困局與長期收益的難題。二是合資共建,采取PPP模式,聯合當地政府和企業,匯集各類要素,承擔智慧城市建設的投資、建設、運營全過程,通過特許經營和政府購買服務和創新新型服務,實現城市服務的長期運營。
券商:央企股東背景加分
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幾大部委聯合公布了80個智慧城市試點之后,在住建部的牽頭下,國開行提出為相關項目提供不低于800億元的投融資額度,之后又有兩家商業銀行作出承諾,表示將提供不低于國開行的授信額度,支持智慧城市建設。另有其他投資機構也在2013年4月初簽訂了2000億元的投資額度。
業內人士預計,“十二五”期間,智慧城市的投資總規模將高達5000億元,各地智慧城市建設將帶來2萬億的產業機會。長期來看,智慧城市投資規模將超過10萬億元。如此大的一個市場,競爭激烈可想而知,國內華為、中興、格力、神州數碼、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萬達信息都對此提出了明晰的目標,國際企業如知名公司日立集團,也對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表現出濃厚興趣。蛋糕雖大,想吃的人也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