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購事件曝支付行業退出機制漏洞 淘汰賽將成行業發展趨勢
第三方支付缺乏退出機制的問題正在隨著行業“倒閉”第一案的上演凸顯出來。近日有報道稱,上海暢購卡公司由于資金鏈出現問題致使數億元預付卡無法使用,一度引發用戶“擠兌潮”。

在非金融機構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中,央行要求第三方支付公司終止業務時必須提供完善的用戶權益保障方案,但記者查閱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服務協議了解到,并沒有一家就終止業務時如何保障用戶權益給出說明。
隨著第三方支付野蠻生長時代的結束,淘汰賽即將成為下一階段行業發展趨勢,而暢購卡所屬的預付卡行業形勢尤其嚴峻,這使得如何完善第三方支付的退出機制顯得尤其緊迫。
備付金監管形同虛設
自央行2011年5月頒發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以來,拿到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數量連年增長,而上海暢購日前發生的“倒閉”事件,則第一次將能否退出、如何退出這個問題拋到了行業面前。
上海暢購是一家主營預付卡業務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去年12月初,就有商家突然暫停該公司一卡通使用,官方恢復交易的承諾也未如期兌現,后來又有消息稱老板挪用資金用來投資遭到失敗,已經不知去向,最終引發了日前大量用戶聚集暢購總部討說法的事件。
根據不完全統計,暢購卡公司牽涉的資金僅寧波一地就有約4億元,其總部所在的上海該數字可能更高。
盡管行業稱之為第三方支付“倒閉”第一案,但是隨著當地央行機構的介入,暢購仍在維持運營,只是商家開始根據該公司提供的撥款金額對外提供刷卡消費,不少持卡用戶被迫排隊到半年之后才能使用。
中國支付網主編劉剛認為:“因為沒有罰則,所以客戶備付金的監管基本形同虛設,預付卡的商業模式就決定了卡公司要對備付金動腦筋,保護客戶權益應該讓監管部門來一次備付金徹查,達標一家放行一家。”
除第三方支付備付金監管上的漏洞,上海暢購公司“倒閉”風波帶給行業另一啟示是,不同于普通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往往涉及用戶上億的沉淀資金,如何通過完善的退出機制保障這些用戶的合法權益值得思考。
善后環節存空白
記者查閱了央行2010年制定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其第十五條關于支付機構申請終止支付業務的應當提交的文件中要求包括客戶合法權益保障方案(僅此一句);后來公布的補充細則中第二十八條又進行了細化。
具體包括,除對客戶知情權、隱私權的保護措施,在對客戶選擇權的保護措施中還提出,明確可供客戶選擇的、兩個以上客戶備付金退還方案。可以理解為,當第三方支付公司終止業務時,需要將沉淀資金退還給用戶。
不過,這種理論上的、概括性的要求在實踐中可能會存在諸多變數。比如倒閉的公司通常都會存在多個債權人,對于客戶沉淀資金的償還在償還順序上如何處理?再如像上海暢購這樣,公司資金鏈出現問題,沒有資金退還怎么辦?
另一方面,央行只是要求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終止業務時提供用戶權益保障方案,對于平時運營中則沒有相關要求。在包括支付寶、財付通等知名企業在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為用戶準備的服務協議中,記者也沒有找到相關條款。
北京海科融通支付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云峰表示,支付行業正處于業務發展的風口浪尖期,企業在做好業務拓展發展時,居安思危是非常必要的。不過,侯云峰也未就未來海科融通可能退出支付業務時如何保障用戶權益給出方案。
支付行業或引發倒閉潮
“在未來一兩年內整個行業一定會蓬勃發展,運作也一定會更加規范化。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結束,大浪淘沙,有自己特色的支付公司會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脫穎而出。”侯云峰說。
而類似上海暢購這樣的預付卡行業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劉剛認為,上海暢購的“倒閉”只是開始,未來預付卡支付行業可能引發倒閉潮。
“預付卡的商業模式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帶著原罪的,不少公司就是沖著其預付金去的,而央行監管之下肯定不會允許灰色商業,在這個矛盾下卡公司只會越來越難熬,巨頭趁機兼并收購。在發放三批牌照之后就有陸續有地方區域性卡公司找我問有沒有要收購的。”劉剛說。
在支付清算協會近期發布的一份風險提示文件中稱:“近期,部分預付卡機構暴露出經營管理不善、風險防控能力薄弱等問題,有三家獲牌預付卡機構陸續發生風險事件,現對從事預付卡發行與預受理的成員單位作出風險提示。”
侯云峰認為,從出現問題的公司來看,問題通常在于資金的把控上,把客戶資金和自用資金混用,導致風險事件發生。隨著行業的進步,包括和人行系統數據的對接,行業的操作會一步步正規化,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相關資金風險都將極大地降低,用戶合法權益的保障也會逐步得到規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