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設將就醫變得更“智慧” 居民健康卡“一卡通”時代即將到來

居民健康卡,一張“健康身份證”,記錄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所有健康信息。一人一卡,全國通用。居民可憑卡實現醫療衛生服務跨系統、跨機構、跨地域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居民健康卡將集社保卡、新農合一卡通、醫療機構就診卡于一身。根據國家衛計委規劃,2020年前,我國將實現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數據庫基本覆蓋全國人口并整合共享,全國普及應用居民健康卡。
看病也能更智慧
家住省城東緝虎營的徐穎帶著母親到附近一家醫院就醫,因為從前的病歷本、CT掃描圖、體檢報告……一大堆資料帶著太麻煩,就放在了老家。結果由于老人家描述不清,只能把之前已在其他醫院做過的檢查重新做了一遍。
這樣的經歷,不少人在就醫時都遇到過。除了病歷,患者有無其他疾病病史、是否患有慢性病及是否對藥物過敏等信息,對醫生的診斷也很重要。由于這些信息大多呈碎片化,各醫院無法共享,使得醫生在不清楚的情況下,在下處方時顧慮重重。在省城一家公立醫院上班的劉強醫生說:“有些患者會及時告訴我們這些信息,但大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會忽略這些問題,若碰到問一項只說一項的人,很耽誤時間。”由于慢性疾病和藥物過敏種類繁多,這些詢問過程常常占據大量診療時間。患者若說不清還要重新進行相關檢測,無形中加劇了“看病貴”現象。
診療卡不能通用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彭晉。在太原居住了10多年,一家老小需要去不同的醫院看病,導致家里的診療卡“成災”。他坦言,有時到醫院才記起沒帶卡,不得已又新辦一張,每次辦卡費用在10元左右,有些還要預存100元錢才能使用。大大小小的病看完,也留下了不少卡,而且每張卡里多少都有些余款,加起來數目可觀。卡一多還浪費了磁卡資源。彭晉說:“整理診療卡的時候就想,若能有一張卡,各大醫院通用就好了。”
居民健康卡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讓整個就醫過程變得“智慧”起來。掛號、繳費、問診、為患者建電子病歷、建設大數據庫實現醫療資源信息共享……這些都不再是個事兒,患者手持一張卡,就可以走遍各大醫院。但它不只這么簡單,還可替代原有新農合參合卡(證),新農合報銷金額直接劃賬到健康卡金融賬戶,方便群眾報銷;自帶金融卡(銀行卡)功能,可實現就醫便捷支付。
居民健康卡還集合了身份識別、健康信息和診療信息存儲等功能。不僅存儲有居民姓名、性別、年齡、血型、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內容,還可存儲最近3次的診療信息。此外,這張卡可記錄既往病史、居民的血壓、血脂、過敏史等健康信息,以及獻血、兒童免疫接種等居民健康檔案信息。
17個省份已實現發卡
太原市民李靜雅發現醫院已經開始使用電子病歷,以前的檢查情況也可快速查詢了。前些天,李靜雅帶著兒子去眼科醫院復查視力,因為走得匆忙就沒帶上次的檢查結果。到了醫院后,工作人員告訴她只要說出姓名和電話號碼,以前的檢查結果就能在醫生的電腦里顯示出來。
各醫院在實施電子病歷系統之后,將醫院資源數據整理共享,建立居民健康卡水到渠成。2012年3月,全國首批居民健康卡在河南省、廣東佛山市等地同步舉行發卡儀式。同年5月,河北、黑龍江、上海等10省(市)的部分地區成為第二批居民健康卡建設試點。
2014年,居民健康卡建設范圍快速擴大,目前已有29個省(區、市)啟動居民健康卡建設工作,17個省份已實現發卡。從建設效果來看,居民健康卡在實現全國就診一卡通、統一原有標準各異的各類健康服務卡證、緩解就醫“三長一短”問題(即掛號排隊時間長、繳費等待時間長、取藥等待時間長、看病就診時間短)、方便新農合即時結報、基金風險防控、個人連續健康管理、促進互聯互通等方面成效明顯。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基本覆蓋全國人口并信息動態更新。全面建成互聯互通的國家、省、市、縣四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實現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六大業務應用系統的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積極推進居民健康卡與社會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務卡等公共服務卡的應用集成,實現全國就醫“一卡通”。
健康卡有待試行
“在新聞上看到現在很多城市,掛號、繳費都不用排隊了,門診大廳里都有一個自助設備,患者選擇自己要辦理的業務,點一下,就出來號了,而且劃價、繳費都可以在自助設備上完成,啥時咱們也能這么便捷地看病就好了。”在太原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的李琛說,如果將來的醫院能越來越“智慧”,那么居民看病就方便了,醫患關系也會越來越和諧。
2013年,太原市被確定為全國“智慧城市”的試點城市之一,“智慧醫療”建設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太原市衛生信息化發展規劃(2013—2015年)》,以實施“122354”工程為載體,推進一個健康云平臺、兩級管理中心、兩大體系、三個數據庫、五大應用、四個終端的建設。重點推進區域衛生信息資源的協同共享。2015年,太原市將通過一線、一網、一機、一卡來體現“智慧醫療”,即12320衛生熱線,依托12320網站建設的健康服務門戶網站,手機APP健康管家軟件,以及居民健康一卡通。目前,相關部門正在進行居民健康卡的試點準備工作。
建立居民健康卡,病人信息也會隨之共享。大醫院操作相對規范,公布信息也不會有太多問題。但對于小醫院和私人醫院來說,在醫患矛盾日益尖銳的今天,公布的信息很可能會授人以柄。此外,因為能一卡通用,方便患者轉院,可能會造成大醫院病人扎堆,小醫院病人流失的情況。而診療卡里有患者檢查、診斷、處方、藥價等信息,甚至存在經濟利益問題,部分醫院并不愿意將這些信息公開。對這些在推行居民健康卡過程中的問題也該慎重地考慮,給予規范。有專家建議可在居民健康卡中先存儲患者身份信息,如姓名、性別、年齡、血型、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內容,再逐步開放門診信息、住院信息和處方信息等。對于實施一卡通后,還可能面臨醫院之間轉院次數增多的情況,要對轉院程序進行規范,以免造成新的麻煩。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升為國家戰略,“智慧城市”帶動的“智慧醫療”改革勢在必行。通過信息化建設,整個就醫過程將變得更“智慧”,居民健康卡已離我們越來越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