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生態重構
渠道代替

去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副司長徐諾金在《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4》發布會上指出,必須嚴肅認真看待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沖擊與挑戰,而其中之一是沖擊傳統的物理銀行概念,商業銀行將成為21世紀滅絕的恐龍。
受到沖擊的各家銀行紛紛引入網絡信息技術改進服務,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第次出現,更通過微博、微信等公眾賬號圈住線上客戶,拓展金融服務邊界之意尤為明顯。
傳統銀行轉型互聯網銀行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儀式為客戶提供7*24小時3A式自助服務;而是大幅提高經營效率同時顯著降低成本;三是加速銀行經營轉型,銀行業務拓展不再完全依賴于屋里網店擴張,可以通過利用互聯網再造業務流程,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內生式發展。
以建行為例:2013年建設銀行在向互聯網金融服務轉型中,結合智能機器人技術,通過在線文本語言交互方式,供7×24智能服務。建行智能客服“小微”目前已覆蓋微信、web、短信等渠道,能夠適應數千種交互場景,服務客戶數突破2億人次,日均服務量相當于一個中型客戶服務中心。
在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代,傳統銀行能否成功應對互聯網公司跨界競爭的挑戰?成功的關鍵在于銀行能否洞察互聯網公司開展金融業務的動機,能否形成明確的業務布局框架,能否落實到員工認知和服務上。天時地利人和,一個比一個難。
思維沖擊

互聯網公司跨界做金融熱情高漲,多數產品受到社會歡迎,互聯網公司墊付銀行服務的觀點此起彼伏。
最表層的沖突是業務沖突,例如通過電商平臺、社交平臺將服務延伸至銀行支付等業務領域,形成了對銀行金融中介職能的全方位沖擊。更為深層次的是思維模式的沖擊,及所謂的“互聯網思維”。
有關互聯網思維的描述很多,真正對銀行帶來深層影響的是四種看問題的角度和思考問題的方式。
跨界思維
其精髓在于發現價值,重構價值鏈。互聯網企業憑借電子商務、網絡社交等平臺實現了對支付、融資等金融業務的跨界滲透,商業銀行也可以主動走出去,通過搭建快捷平臺、開展跨界合作,為各個參與方創造和分享價值,實現自身的價值增值。
用戶思維
一切以用戶為先,感受用戶的感受去設計產品、功能、流程和場景。一些互聯網公司金融產品的成功說明,極簡流程和用戶體驗師關鍵。從前客戶不得不得排隊到銀行上趕著存錢,明明是是給銀行送錢的還得看業務員的臉色,之道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出現,用戶終于擺脫了給錢還要受氣的狀態,自助就可以完成投資理財。
大數據思維
由“流程渠道轉向數據驅動”,對于擁有海量數據的銀行而言,大數據應用的關鍵是“讓數據說話”。
平臺思維
平臺思維IE就是開放、共享、共贏的思維,其核心在于打造一個多方共贏的生態圈。銀行拓展互聯網金融業務,核心在于打破傳統上基于渠道的金融服務鏈條,聚合各類內外部資源形成新的網絡金融服務生態體系
平臺戰略

電子銀行與生俱來的網絡化、信息化屬性,使之成為商業銀行平臺化轉型最合適、最有效的途徑。21世紀經濟報道曾報道:工商銀行為例,作為國內最大的商業銀行,工行再次領行業之先,發布了“E-ICBC”互聯網金融戰略,旨在構建集支付、融資、金融交易、商務、信息五大功能于一體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和運營體系。這一戰略的核心就是建設電子商務、開放式網絡銀行、即時客服三大平臺。從三大平臺中,我們可以解讀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實施平臺戰略的轉型趨勢。
將銀行服務嵌入生活場景,是銀行避免被“管道化”的自然選擇,在企業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和個人網絡化生存的趨勢下,搭建銀行自己的電商平臺,是營造業務場景的最好選擇之一。應對互聯網公司的“貼金”,銀行“觸電”是一種“跨界進攻”,也是實現從融資中介、支付中介向信息中介轉型的便捷通道。電商平臺作為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跨界服務入口,搭建“金融+消費”的服務生態,可以實現客戶的消費行為、銷售數據、采購信息的統一匯集,將為商業銀行的大數據應用提供豐富的信息來源和儲備。
此外,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大規模全天候服務,一直是服務行業難以解決的難題,微信等即時通信工具的出現,使解決這一難題有了可能。通過朋友圈、好友群等機制,服務人員可以將標準服務轉化為個性化服務,由原來的被動式應答變成主動式推送,由原來的陌生人服務變成熟人服務,顯著提高溝通效率。
從商業銀行的發展歷程來看,技術變化必然帶了業務模式和競爭關鍵因素的變化。在1.0的網點時代,銀行競爭的關鍵是空間和時間;在2.0的網銀時代,銀行競爭的關鍵是功能和安全,進入3.0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銀行競爭的關鍵是場景和體驗。適應移動互聯網趨勢下客戶行為的變化,重構電子銀行服務是轉型的基本方向,從做產品向做客戶轉型,從做功能向做場景轉型,從做渠道向做平臺轉型。三方面轉型都要有強大的平臺做依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