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聯通、移動眼中的4G車聯網:太早了,別鬧!
車云菌最近總會思考一件事情。
自從去年廣州車展上海通用喊出4G車聯網口號后,國內包括大眾、豐田、奧迪、特斯拉等多家車企紛紛在國內推出搭載4G車聯網的車型計劃。
雖然早在2013年中旬我們就曾暢想過4G車聯網,但在兩年后的今天,又禁不住反思,車企現在做4G是否還太早?曾經想象的畫面又是否過于美麗?
于是,在上月底的2014中國好T車聯網年度大獎頒獎典禮上,車云菌約聊了中國電信交通行業信息化應用技術總監黃曉彬、中國聯通集團客戶事業部汽車信息化總監張然懋,隨后又和中國移動的相關負責人聊了聊。作為4G車聯網的產業鏈核心要素之一,電信巨頭們的思維很簡單:現在談4G車聯網,還有點嫌早。
那么,為什么?

并不扎實的基礎設施覆蓋
當被問及電信運營商對車企搭載4G車聯網的態度,黃曉彬皺了皺眉,“準備得并不充分”。在中國電信去年來簽下的包括江淮、東風日產、海馬等幾個前裝訂單中,黃曉彬及其團隊都會首先推薦3G解決方案,“我們的10多個車企合作伙伴,目前只有一個采用4G方案”,比例只有不到1/10。
中國電信并非個案。聯通張然懋也向車云菌表示,目前聯通擁有20多家車企合作伙伴,3G還是現階段最為成熟的解決方案,4G的需求并不算大,目前只有一些歐系車企提出了相關需求并開始項目合作。
在車云菌看來,導致這一現狀的最直接原因,首先是電信運營商本身擁抱4G車聯網的準備并不充分,這包括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
1、客觀方面:4G車聯網的實現過程可謂復雜,從布網到終端、從業務策略到服務能力,一步一步的進階,一樣也不可缺少。但目前來看,三大運營商在這幾方面的布局都有一定局限。例如起步最早、終端數量最多的中國移動,基站數量不過100萬左右,而相對后發的電信和聯通分別只有53萬及30萬左右的基站數量。
根據幾方的說法,如果需要整個4G網絡達到非常高的覆蓋率,至少還需要等待2-3年的時間,目前4G主要集中于城市,城鄉、農村仍需要2G+3G+4G的綜合方案,因此即使是4G車聯網產品,也必須考慮4G到3G、2G的回落問題。
2、主觀方面:雖然這兩年電信和移動都曾提出類似“再造一個電信”、“再造一個移動”的概念,表達了在傳統業務以外,對類似車聯網等新興業務的重視程度。并且,三大運營商也都成立了專業的公司和部門在主攻車聯網。
但是,目前來看,由于車聯網業務占電信運營商整體業務的比例還太低,因此還不可能上升為戰略業務地位。再者,雖然4G牌照已經發放,但3G作為4G和2G之間的緩沖,目前更易得到用戶認同。可以佐證的是,除了車企合作伙伴主要使用3G外,運營商在自己主導的后裝車機硬件產品中,也均采用了3G網絡接入。當車云菌問及4G車聯網的預計時間節點時,黃曉彬預計,2018年比較可能,“車廠方面2016年開始做測試研發,需要1-2年的時間周期”。
產業鏈配合動力趨弱
目前來看,電信運營商主要解決的是車和云端連接的問題,而車與車連接、車內應用的事情都只能交給車廠本身及產業鏈其他要素解決。但就目前的情況看,即使電信運營商將車與云端的管道理順了,車與車、車與人的關系解決起來仍需要時間。并且,在電信運營商與車企的合作中,前者一般只是供應商的角色,大多不會進入定點供應商列表。
這種情況直接帶來了弊端。運營商在大多數與車企的合作中,話語權較低,基本除了管道之外的事情,均不能涉及,例如硬件。但是,恰恰車機端硬件這塊與4G息息相關的產品正包括通訊模塊,這很矛盾。
在黃曉彬看來,阻礙4G上車的硬件端最大阻礙恰恰在于運營商不能左右的通訊模塊。與手機端模塊成本因為出貨量激增而大幅下降不同,車規級模塊的價格還是太貴,就好像“4G手機要8000塊錢的時候,哪怕4G網絡鋪的再好,也沒人會買”。
不過,車云菌分析認為,目前車規級4G通訊模塊在短時間內降低成本的難度極高。
一方面,因為短時間內車廠對該產品的需求量較低,小量訂單既不足以促成模塊廠家大幅消減其產品供應價格,也不能吸引大量的模塊廠家參與到市場供應中;另一方面,模塊價格的居高不下也使得車企更加望而卻步,選擇更為成熟的3G方案。
因此,這是一種惡性循環,走出則需要時間。目前,車規級4G通訊模塊的售價均在400元以上。
車云菌認為,這個問題目前來看最好最快速的解決方案,是假設一個互聯網大佬拿出一筆錢來,并表示免費送4G通訊模塊,而后享受該車企在相關車型上的后續服務收益分紅,車企端試著接受。但目前來看,車企一貫強勢的態度導致其也很難接受這種方案,“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的思維模式局限行為模式。
資費成本或進一步提升
車企玩4G帶來的另一個后果,是用戶使用成本的增加,從而導致買單率的進一步降低。
目前來看,以onstar為代表的前裝車聯網產品,在續費率上往往均不盡如人意,套餐整體費用并不便宜、消費者消費習慣沒有養成是主要原因。在此時上馬4G,由于終端產品的價格本身偏高,且資費使用成本一定高于3G,因此研發成本與使用成本疊加后,消費者需要承擔的成本就會更高,自然會進一步降低續費比例。
用戶買單意愿較低的原因,除了高資費成本及用戶付費習慣沒有養成外,應用沒有戳中痛點也非常關鍵,而非3G網絡本身存在缺陷。
一位中國移動相關負責人向車云菌透露,運營商在與車企的合作中,如何利用4G高速管道做好用戶服務,更多需要產業鏈其他方面的支持,但目前來看,“支持還很有限”。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最大100Mbit/s的數據傳輸速率將為4G車聯網時代的應用想象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高清視頻、高清晰度音頻,動態導航、車載WIFI、視頻會議、車載高速WIFI均成為可能。但是,冷靜下來思考后我們會發現,這些目前可以被想象到的應用充其量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例如,視頻并不符合車載主要應用場景,即使4G高清也同樣意義不大;在數據不能遷移,而大多儲存于電腦、Pad中時,移動辦公對于后座上乘客的意義又有多大?何況電腦的屏幕顯示效果一定是優于車機產品的。這些都是有趣的悖論。
另外,在商業模式和計費體系上,運營商的策略還顯得不那么靈活,例如用戶如果希望將手機流量與車機流量進行綁定,目前來看并不能夠實現,更別說希望將非同一家運營商的手機與車機流量互通。當然,運營商內部由于架構的復雜性,也會出現例如省公司與省公司之間、區域與地方之間的種種壁壘,開放性不佳直接影響用戶體驗。
車云小結:
當然,雖然現在做為時尚早,但4G車聯網一定還是未來的趨勢。車云菌只是希望,在未來車企上馬4G車聯網項目時,不要出于跟風營銷的心態,而是踏踏實實的與產業鏈共同開發基于4G體系真正對用戶有價值的服務,當然,運營商口口聲聲的喊著去管道化,是不是也該有所行動?就目前來說,在4G尚不成熟之際,成本更低且市場更成熟的3G,仍應該是廠家重點選擇的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