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智慧城市建設瓶頸助新型城鎮化發展
“2015中國城市發展論壇”在杭州舉辦
走在杭州市的馬路上,想上廁所,找不到公廁,怎么辦?打開杭州市城管部門開發的貼心城管APP,你不僅能查到哪兒有公廁、甚至廁所有多少便池、是否提供手紙,都能了解的非常清楚。這是杭州智慧城市建設中,杭州城管提供的多項便民服務內容之一。
而通過杭州市的智慧城管系統,可以實現更多智慧化的城市管理。例如,下午4點,浙江省杭州市教工路上,一名城市管理工作人員發現窨井蓋不翼而飛。這名工作人員立即拍下了現場照片,并通過儀器進行上傳。杭州市城管辦信息處置中心收到上傳的信息后,把任務轉到下城區協同平臺,相應的維修人員及時接到派遣任務,并前往修復。缺損的窨井蓋恢復完之后,維修人員通過網絡回復下城區協同平臺,又反饋到杭州市城管辦信息處置中心。短短一個小時,“馬路黑洞”即被修復好了。
杭州市數字城管信息處置中心副主任李圣權
這是杭州市數字城管信息處置中心副主任李圣權在“2015中國城市發展論壇”(杭州站)介紹的兩個案例,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近年來,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設極大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增加了城市的服務功能和給市民的安全感。
據李圣權介紹,杭州已經建立起了智慧城管平臺,如今他們每天都得處理由“智慧城管”系統搜集來的各類數據。2014年,杭州智慧城管共處理各類城管業務117萬件。
“智慧城市”的生命力在于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更好地為百姓服務。近年來,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時期,城市地區人口不斷膨脹,水、電及交通等城市關鍵系統往往不堪重負。智慧城市概念的出現給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國家層面已經先后發布了三批智慧城市試點。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已經有超過500個城市在進行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并均出臺了相應規劃,計劃投資規模超過萬億元。
今年6月26日,“2015中國城市發展論壇---杭州站”在杭州舉辦,本次論壇由新華社瞭望周刊社主辦,中城智慧城市建設研究會和Esri中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承辦。該論壇聚合智慧城市領域的政府人士、企業人士、研究機構專家共200余人。共同探討智慧城市建設思路,存在的問題,解決之道,意在突破城市發展瓶頸,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試點階段問題多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研究部副主任單志廣在論壇上介紹,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在城市交通、醫療、政務管理等領域取得了廣泛的成果。2014年8月國家發改委等8部委頒布《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表明建設智慧城市的發令槍已經真正打響,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到了與每個地方的經濟發展相結合,落地實施的階段。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 單志廣
然而,在此前的試點階段,由于政出多門,各部門自行其是,再加上智慧城市的建設實施在地方政府,導致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各領域在信息化建設中各自為政,數據開放和共享受到很大限制,信息服務的便捷化、高效化、產業化、智慧化水平不高等問題,在設計建設領域均存在較大局限性。
單志廣介紹,即便是到了智慧城市建設落地階段也存在思路不清、盲目建設的問題,很多城市的領導對于為什么要建立智慧城市并不清楚,很多地方摸著石頭過河,對如何開展建設存在困惑。一些地方花高價引進的設備、硬件設施無法對接民眾需求而被閑置。
方正國際軟件有限公司總裁周大良通過對智慧城市建設的觀察,總結出“信息孤島”是智慧城市資源整合的最大障礙、“安全可控”是當前智慧城市建設痛點、“可持續運營”是制約智慧城市健康成長的盲點。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電子政務研究所所長葛亞力則表示,智慧城市“沒文化”,沒有將城市文化融入智慧城市建設中去。
數據融合更重要
單志廣介紹,智慧城市是一個要素復雜、應用多樣、不斷演化的綜合性復雜系統,應該是城市的一把手工程。在智慧城市建設中,要避免智慧城市設計建設的局限化,需要從頂層設計和實踐層面來解決存在的問題。智慧城市建設要堅持問題導向、需求驅動,避免技術導向。
單志廣認為,智慧城市要有自己的規劃體系,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缺乏有頂層設計能力的專業化機構。而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不一定要是全新的,更需要信息系統的協同、配合。智慧城市的核心就是實現城市范圍內相關部門、行業、群體、系統之間的數據融合、群體共享和綜合服務。一個城市搭建一個智慧城市公共服務平臺,一張惠民卡就可以實現看病、社保、交水電煤氣費等多方面的惠民服務,所謂的“惠民一張卡”,就是這種思路的體現。
“需要用大系統的方法來指導智慧城市建設,甚至可以學習美國國防部在各軍種、各部門之間協同配合的方法。”單志廣說。
Esri中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 蔡曉兵
如何實現以上智慧城市建設的思路目標?如何利用建設智慧城市的思路,做到城市統一智慧的規劃開發,并保持其可持續發展?Esri中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蔡曉兵介紹了一個利用大數據信息,智慧化、綜合化進行城市規劃的案例。
例如,在合肥巢湖防洪與新城區規劃中,合肥市用地理信息系統大數據信息發現,在合肥市巢湖新區兩百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從20年一遇的降雨到200年一遇的降雨新增淹沒面積只有5.7平方公里。根據這個數據,將兩百年一遇的淹沒區域,作為永久的滯洪區,用來繼續發展農業,繼續作為休閑觀光之用,這樣未來的合肥巢湖新城,就會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城市。
根據大數據信息,結合水系和區域地形的變化,以及這5.7平方公里區域,有非常豐富的鳥類資源,是鳥類棲息地,專家們建議構建一個區域性生態基礎設施網絡系統。這個網絡系統既是鳥類的棲息地,又是未來生態新城的非機動車廊道和步行的廊道。根據這樣的愿景建設起來的城市,自然水系統被最大化保留下來,人有機會親近自然。而結合地理信息系統大數據信息還可以實現巢湖新區智慧的資源分配和選址規劃。
國家督導即將展開
記者在“2015中國城市發展論壇---杭州站”論壇上了解到,國家信息中心信息等部門正在制定智慧城市的能力和成效評價體系、考核體系,以便加強智慧城市的指導和監督,而智慧城市建設要用實效取得國家的認可。
單志廣介紹,2014年10月,國家發改委牽頭協調25個部委,成立了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部際協調工作組,正在建設跨部門的智慧城市協調機制和監督考核機制。
這個部際協調工作組已經開始定期召開部際會議和專家會議,強調理性務實工作,這個工作組正研究智慧城市建設與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建設等發展結合,并且在努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標準化。未來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會對各地開展智慧城市建設成效大檢查。
單志廣介紹,國家推進互聯網+戰略、大數據等戰略,正在推動智慧城市建設,互聯網模式正在全面逆襲智慧城市建設。例如,一些城市用微信作為城市公共服務的入口,互聯網+帶給來了智慧城市創新,而智慧城市就要創新,不創新沒有出路。
單志廣介紹,接下來需要推東智慧城市群、城市帶發展,他把這稱為“智慧城市群帶化發展”。對于城市群、城市帶,可以考慮建立統一的智慧城市平臺,避免鋪張浪費。例如,新疆天山北坡城市群當中,克拉瑪依市較富裕,經濟、信息化等條件都比較好,完全可以由克拉瑪依市牽頭來搞該城市圈的大數據和智慧城市平臺建設,將智慧城市建設與區域發展更好地結合起來。
周大良認為,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要帶動智慧產業的發展,需要探討適合國情多贏的商業模式,通過PPP模式,做大智慧城市蛋糕,核心是構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臺,將所有的數據匯聚到共同的平臺上去,然后構建各個行業的應用。
周大良建議,可以成立智慧城市運營公司,政府大力支持和參與,推動智慧城市的大數據應用,進行安全合規的商業開發,用信息流引導資金流,釋放數據應用紅利,這樣才可以實現智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就成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