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董事長董明珠:智能手環太浮躁格力不做
近日,有網友曝光了格力空調通過手機開啟后手機上的開機畫面,可以看到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的問候語:感謝您選擇格力手機,這是格力跨進全球500強后推出的首批手機之一,它不僅可用于人際溝通,還能開啟格力“智能環保家居”的大門。
看到格力手機的開機畫面作何感想?到底是公關炒作還是總裁效應?也許這些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看出風向的是,格力將手機作為了其未來智能家居的“入口”。
無獨有偶,近日董明珠在接受某家媒體采訪,當被問及是否有考慮做智能手環等可穿戴設備時,董明珠回復:“手環算了。我覺得,我們做產品,不是為了熱鬧,也不是為了賺錢,要設身處地為你的用戶想,才有生命力,所以那種浮躁的產品,我不會做的,我一定要做對消費者有意義有價值的產品。開發這種產品開發才有價值?!敝悄苁汁h的狀況是否真的如董明珠所言?對此,一直高調進軍智能手環業務的雷軍又怎么看?
熱鬧:手環們都很忙
曾幾何時,名為“智能穿戴設備”的東東悄無聲息的闖進人們的視線中,上演著一場場的集中大爆發。據美國信息咨詢HIS發布的穿戴式科技白皮書預計,到2016年可穿戴設備將達到3900萬至1.7億部的出貨量。誘人的市場前景,吸引了眾多互聯網企業和硬件廠商投入。
國內市場,一大批穿戴式設備們扎堆而至。記者在某電商網站上搜索“智能手環”,結果有2000多件商品,有上千元的手環,也有幾百元一個的不知名品牌手環,不少賣家月出貨量達到數百件。有些不到200元的手環,甚至還兼具通話功能。在電子市場里,也有各式睡眠計步器、兒童防走失手環、藍牙手鐲之類的智能手環產品,其中大多數是不知名的小品牌。
看到如此這般熱鬧場景,第一感覺就是手環們確實都很忙。
賺錢:香餑餑還是明日黃花?
不可否認,可穿戴式智能設備市場規模的上限潛力極大。據市場調研公司JuniperResearch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市場范圍內的可穿戴設備2018年將達到190億美元。在未來可能促使每人擁有一個或多個可穿戴式設備,從而與手機、電腦形成容量規模相當的市場。
但是,當前的可穿戴式設備還是個新興產品,雖然面臨市場爆發期,但規模和成熟度都還需要一定歷程。加上智能手環先天性存在不足,硬件本身并不存在黏性,市場前景并不清晰明朗。不知各位大佬們有沒有想到,可能今天看來的手環們還是個“香餑餑”,但不久就成為了明日黃花。前路尚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智能穿戴式設備還真不知何去何從......
而對于急于試水可穿戴市場的手環們,或者可以學習一下某公司,從最初的硬件研發轉向做軟件服務,通過社交等其他途徑來提升黏性,從而更好地進軍可穿戴市場布局。
雞肋:對消費者的意義?
國內各種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早已充斥市場,大部分出自此前生產山寨手機的小廠。不過,一些用戶覺得,除了運動、睡眠、飲食這些數據,以及與朋友互動外,這些所謂的可穿戴設備還談不上提供有價值的內容。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智能手環中都具有靚麗多彩的外觀以及五花八門的功能,這些只不過是華而不實或者是畫蛇添足而已,如上面所說,手環們都不會成為日常必備用品。而且很多功能在使用時,還得依靠手機統計和分析,才能獲得健康監測數據。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很多智能手機、手表集成了運動健身功能。
也就是說,僅配備運動傳感器、功能單一的手環將不再受歡迎,智能手機將逐漸取代這些簡單的設備,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Lark公司的首席執行官JulieHu就表示,運動手環等設備最終將被集成低功耗傳感器的智能手機所取代。
而最終,能夠存活于市場的運動監測設備,必須具備更先進的硬件特性,如可以通過肌電圖分析肌肉纖維活性的Leo手環等,這些設備必須具有超越蘋果和谷歌智能手機的性能,否則很難存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