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磨一劍 華為完成企業云服務戰略布局
4年前,當華為第一次提出進軍企業業務的想法時,業內的很多同行與客戶都投以質疑與觀望的目光。如今經過4年的埋頭苦干和潛心挖潛,就在2015年7月30日,華為再次將行業客戶、業界同行和合作伙伴齊聚一堂,正式發布其面向中國市場的企業云服務戰略,并首次對外整體性發布面向金融、媒資、城市及公共服務、園區、軟件開發等多個垂直行業的企業云服務解決方案時,回饋的卻是數次的掌聲雷動。
掌聲背后的“超百億”目標
這掌聲的背后不僅是對華為企業業務部門過去4年辛苦努力的肯定,更是對華為企業業務未來發展所寄予的期望。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演講中也將“期望”賦予了更加明確的目標——“華為IT產業預計在2015年,將實現20億美元的業務收入,明年有望實現盈虧平衡,我們的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IT產業收入超百億美元,成為世界IT領域的主力軍。”
作為華為未來增長“三駕馬車”之一的企業業務,如今正在成為華為未來的主攻方向和快速增長單元,數據顯示,在2011年,華為企業業務收入僅為91.6億元人民幣;而在2014年,其收入已達到194億元人民幣。而此次發布企業云服務,也被看作是華為企業業務又一重大的戰略舉措。
與行業內眾多IT企業一樣,幾年前華為就已經敏銳地洞察到,“云”將改寫傳統IT的交付方式和商業模式,由于其具備動態、靈活、彈性等一系列的服務特性,客戶不需要遵循自己采購、搭建、部署、運維的傳統模式,完全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隨時、隨地從公有云上獲取所需的IT資源,如此極大地降低了IT采購成本,也加快了相關業務的上線周期和使用效率。
如今,企業客戶對于云服務模式的接受度更是有增無減,越來越多的政府機關、社會組織以及行業企業都在探索云服務的發展之道,應該說云服務已經成為企業IT的新模式,而華為也在這場關于“云”的IT變革中,成功挺進了前景無限的企業級ICT市場。
優勢三點論:我們更“懂”客戶
在徐直軍看來,云服務模式目前已經成為產業界的共識,為了滿足企業市場客戶與合作伙伴在網絡時代的新需要,同時也為了提供更貼近用戶的云計算解決方案,華為決定推出公有云,發布正式業務名稱為企業云服務,是華為ICT產品和解決方案的自然延伸,這與華為聚焦企業市場的戰略一脈相承,更是實現華為在ICT領域投資回報的新商業模式。
而談及華為作為企業業務市場中的“后進者”對于企業云服務有何優勢時,徐直軍的“三點論”也回答得很坦誠。
首先,華為在國內具備深厚的客戶基礎和合作伙伴資源,長期的客戶服務讓華為更“懂”客戶的需求,而遍布全國的合作伙伴也為華為成功拓展企業業務起到了奠基作用,華為深知企業級市場的推廣不能沿用通信行業的“直銷”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被集成”路線,才能讓更多的合作伙伴愿意與華為共舟共濟。
其次,華為是一家O2O公司,具備線上線下的服務能力,在過去,合作伙伴和經銷商盡管是直接面對客戶的,但其主要作用僅僅是“交付”而已,華為希望合作伙伴能夠基于自身搭建開放式公有云平臺,創造和延伸出更多有利于最終客戶的增值服務,進而增加客戶服務黏性,開啟華為與合作伙伴的共贏模式。
最后,數據永遠是客戶的,華為并不是一家依靠數據盈利的公司,在推廣企業云服務的過程中,無論是搭建私有云還是無縫連接至公有云,華為都將高度聚焦基礎設施層(IaaS),通過不斷提升底層硬件和平臺軟件的安全能力,幫助客戶儲存并保護好“數據”。
“不唱高調,不效仿別家路線”
正是對企業市場有著深刻的認知,對自身有著明確的定位,4年來華為在企業業務市場中順風順水:2011年全球最大規模(10萬)的華為桌面云投入使用,2012年華為與克拉瑪依政府簽署云服務戰略合作,2013年華為在華東/華南的公有云節點上線,2014年華為云托管/VDC/BGP帶寬等服務上線,首批獲得可信云認證。
“不唱高調,不效仿別家的云路線,華為希望攜手合作伙伴走出一條具有華為特色的企業云服務發展路線,我們認為,IT不僅是企業的支撐系統,而是能夠盈利和創造價值的生產系統;對于普遍看好的公有云服務模式,企業客戶的腳步無法一蹴而就,因此中國的云服務市場將長期處于‘混合云’的階段。”徐直軍如是說。
如何幫助企業成功“入云”并從私有云無縫遷移至公有云,成為了華為企業業務當下的首要任務。
據悉,華為企業云服務采用的是“同一個架構支持私有云和公有云”,具備開放的混合云架構,便于客戶無縫地跨云部署業務;經過長期的產品研發,積累了大規模軟件集成開發的理念和管理工具,華為將這些經驗和工具融入華為企業云服務之中,提高合作伙伴軟件開發創新效率,從而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華為企業云堅持“以客戶為中心”
在業務定位上,華為企業云服務聚焦在IT基礎設施領域,打造了華為特有的“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專注于服務品質,為客戶提供7x24小時不間斷的云服務。
目前,華為在全球已經部署了5個專注于云計算的研發中心,涉及研發人員超10000人,并且通過技術創新,打造高彈性、低時延、高可靠性等特性在內的企業級IaaS能力。在全國范圍內構建了一張具有十余個節點,覆蓋全國的云服務網絡,機房面積超過15萬平米,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網絡覆蓋最廣的公有云服務商之一。
通過在IT核心技術上的持續投入,目前華為已經具有領先的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統、OceanStor企業級存儲、FusionServer服務器、軟件定義網絡、安全等技術和解決方案,具備構建企業級云服務所需的端到端能力。通過獨有的三級節點布局、覆蓋全國七大區域,整合海量、高可用的云資源,華為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可信賴的云服務。此外,華為企業云也是國內首家通過CSTAR云安全認證以及首批通過國家可信云認證的云服務提供商。
據悉,本次發布的華為企業云服務分為計算和云存儲兩大類,共包括7項子產品,分別為云托管、彈性計算云、虛擬數據中心、集群計算平臺服務、桌面云、對象存儲服務以及線下數據傳輸服務。目前,這些云服務已經在華為官網正式上線,并分別以月、天或者小時為單位標注了服務價格,看來此番華為面向企業級市場推公有云服務早有布局且志在必得。
華為企業云服務總裁楊瑞凱表示:“華為擁有端到端企業級IT基礎設施產品與解決方案,通過長期的技術積累,期望提供更符合企業客戶需求的云服務,保證其業務的平滑演進。華為企業云堅持‘被集成’的商業模式,開放合作,與伙伴一起為企業客戶提供完整的垂直行業解決方案。”
行業客戶經典案例分享
據悉,在過去3年中,華為企業云已經在多個行業市場取得重大進展,提供了金融云、城市云、媒資云、園區云、軟件開發云等多個解決方案。
湖南衛視:高速成長下爆發的存儲傳輸難題
就在不久前,國內知名電視臺湖南衛視就通過華為公有云構建的存儲資源池,解決了媒資資源近線存儲及歷史歸檔的“老大難”問題。
據介紹,湖南衛視是湖南廣播電視臺旗下的主力頻道,通過十幾年的開拓發展,目前已從一個地方區域性電視媒體成長為一家在海內外都具有廣泛影響和傳播價值的強勢媒體。但高速的企業成長和海量的節目上線也讓其后臺的IT系統倍感壓力。
比如湖南衛視每天都有大量綜藝外場拍攝任務,迫于節目壓力和后期復雜的剪輯工作,外拍工作組總是希望能夠盡快將素材回傳,但傳統的盤塔回傳模式,不僅回傳周期較長,而且還需要多次導出導入,耗時又耗力。更為嚴峻的是,隨著回傳內容越來越多,所需要存儲空間出現了爆發式增長,由此導致高價值素材占比逐漸走低,TCO居高不下。
在充分了解湖南衛視的“痛點”之后,華為聯手合作伙伴通過構建湖南衛視專有網絡,大幅度提升了外拍素材的回傳效率;同時又基于公有云構建了存儲資源池,解決了媒資資源近線存儲及歷史歸檔問題。如今,湖南衛視后臺的IT系統經過華為企業云的項目改造之后,臺內高價值素材占比已經提升到50%,不僅降低了所占存儲空間,而且也減少了存儲成本的投入。
克拉瑪依:從“石油城市”到“數字化城市”的轉身
華為企業云服務對于構建“數字化城市”的功績也是可圈可點。位于新疆的“克拉瑪依智慧城市”就是一個“以瓦特換比特”,從“石油城市”到“數字化城市”的典型案例。
克拉瑪依市因石油而誕生,又以石油工業為依托不斷發展壯大。但單一的產業結構也對克拉瑪依市的長遠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為擺脫對石油工業過度依賴的單一化經濟結構,克拉瑪依市積極探索城市的多元發展,把信息產業作為轉型發展戰略的重點,并依托在數據中心建設上的優勢,將發展重點聚焦在云計算產業方面。
經過華為和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克拉瑪依市實現了智慧城市的集中化建設,同期也搭建了四地五師分布式云數據中心,實現了教育資源、醫療系統、公共安全數據的集中化建設。IT資源的集中化以及分布式數據中心的搭建讓克拉瑪依市的信息化建設有了質的飛躍,如今的克拉瑪依市基于云端的集中化建設模式,已經實現了資源充分共享,數據統一存儲調配,業務互聯互通。
而且伴隨該市IT基礎平臺的搭建和逐步完善,克拉瑪依市也陸續承接了全疆教育云、醫療云、公安云建設項目,承接了周邊地市的信息化建設業務,目前已經成為了區域和全疆信息化支撐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