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卡擴能需打破行政壁壘
日前舉辦的滬臺雙城論壇上傳出消息,上海交通卡、都市旅游卡將合二為一,目前相關部門研究與兩家公司洽談兩卡合并事宜,交通卡的使用范圍有望更廣。據上海都市旅游卡發展有限公司透露,關于兩卡“二合一”事宜正在做方案,預計明年底前在技術上實現互通;而上海交通卡公司方面沒有正面回應,但也沒有否認。
對于市民而言,“兩卡合一”帶來的“一卡多能”,無疑將為生活帶來更多便利。根據設想,交通卡與旅游卡合并同類項后,將推出一張真正意義上的“一卡通”,在超市、餐飲等多種場所使用;進一步想象的話,有朝一日甚至能在臺北用上上海的“交通卡”。據稱這種兩岸互通的技術壁壘已經攻破,一旦實現,上海交通卡的功用將直逼香港“八達通”、臺北“悠游卡”。
事實上,交通卡擴能成為“一卡通”的呼聲,多年來始終高漲。作為上海最為普及的消費卡,人們習慣性地將其與香港“八達通”類比。后者的交通卡內核已延伸出大量生活服務功能,通過與各類機構、商戶的對接,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卡通”。諸如臺北、澳門、新加坡、首爾等亞洲知名城市,亦已將交通卡的內涵不斷擴展。相當程度上,“一卡通”使用范圍的寬泛程度,就是城市生活服務便利度的一種表征,甚至體現政府公共服務效率和城市開放度,折射出城市的“軟環境”。
志在對標全球城市的上海,在這樣的“軟環境”方面自然不應示弱。但遺憾的是,多年來關于交通卡擴能的呼聲,到頭來都成為消費者和某些管理者的一廂情愿。除了一些停車場和民營加油站外,交通卡的小額支付功能大多局限于公共交通和出租車范圍內,與商業和其他生活服務的對接極為有限。而據估計,因為使用功能局限而在交通卡中就已經沉睡了不少沉淀資金。
早先就民間呼吁交通卡擴能的呼聲,交通卡企業方面曾數度明確回應稱,交通卡不在商業領域內使用。有不少輿論就此非議,認為相關企業缺乏服務意識,或是出于自身利益考慮而習慣“老大自居”。但平心而論,企業主體的服務意識固然有待增強,但對交通卡擴能之難,也不能僅僅責難某一家企業。“一卡通”遲遲不能“通”,背后是相關企業、機構和政府部門間的壁壘未能破除。在技術手段已經日趨發達的時代,這樣的壁壘早已不再停留于技術層面,而是純粹的行政壁壘和利益壁壘。
交通卡擴能并不是交通卡企業一家能夠達成的事。從設立端口、開放通道、提供服務到科學監管,一項便利化服務背后,需要多個政府部門和市場主體間的有效連通。能否實現這樣的連通,其實就折射出政府、市場、社會的互動能力,也能間接衡量一個地方的開放水平。對此,交通卡企業需要切實履行其社會責任,不僅應對公眾呼聲置若罔聞,更應主動提升服務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與交通卡對接,或交通卡希望對接的服務企業和公共機構,尤其是部分占有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也亟須破除固有的“自留地”思維,并強化其社會責任。
而對相關政府部門而言,除了盡快破除監管層面的行政壁壘外,為企業間的互聯互通創造出良好的環境,也是擺在面前的迫切需求。市場對“一卡通”早有呼聲,不少企業也并非“鐵板一塊”,但“連通”畢竟需要適宜的環境。“你情我愿”卻還有政策瓶頸的時候,政府部門出場的機會就到了。好在此番交通卡擴能,已經有政府相關部門的協調參與,人們期待這樣的協調能夠帶來市場的真正連通。畢竟,對于一個高度便利化的城市而言,交通卡變成“一卡通”,不該總是一廂情愿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