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用工難題 制鞋廠家把目光投向機器換人
一卷卷布料進入機器,一雙雙成型的鞋墊在另一邊魚貫而出,進料、超聲波熱熔、剪裁……全程自動化,偃師市恒昌機械模具廠超聲波全自動鞋墊機精確度、穩定性、易用度均全國領先。據了解,中國是一個制鞋工業大國,隨著制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質量對品牌的要求越來越高,自動化生產將為鞋業制造提供更加科學高效的技術保障。

破解用工難題 制鞋廠家把目光投向機器換人
破解用工難題 制鞋廠家把目光投向“機器換人”
我國農民工不再“取之不盡”。據悉,早在2003年,用工荒就已經開始在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了,但2011年以后用工荒問題已經開始升級,不僅僅是東南沿海區域出現用工荒問題,中西部地區也開始出現“搶人”的情況。
勞動力輸出減少,企業招人難,人工成本上升,這迫使很多企業開始謀劃轉型升級的策略,走自動化生產路線。制鞋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樣也遇到用工難題。據悉,為了破解用工難題,很多制鞋廠家把目光投向了“機器換人”。
東莞鞋機行業已經具有聚集效應,其在當地已發揮價格、技術洼地效應。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近年來,東勝、琪勝、跨日等本土鞋業生產企業都在“機器換人”上有較大動作。
而浙江溫嶺市則開始四輪驅動推進鞋業“機器換人”,其極籌集制鞋行業“機器換人”財政扶持資金800萬元,引入競爭性分配機制,對經競爭確認為優勝項目的制鞋行業“機器換人”試點企業,予以資金傾向。根據制鞋行業“機器換人”推進機制創新試點有關方案,未來幾年,溫嶺市將大力發展鞋業制造裝備業,通過有效的市場運作模式,輔之一定的政策手段,著力推進以工程服務、裝備改造、行業技改為三位一體的創新機制,分類指導、分層次加快鞋企“機器換人”。
晉江擁有3300多家制鞋企業、年產運動鞋15.6億雙,據悉,福建省首個智能裝備產業園正在晉江加快建設,這個園區將成為晉江制鞋企業破解用工難、用工貴難題,逐步實現“機器換人”,加快傳統制造業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型平臺和發動機。
“機器換人”是降低勞動成本,提升產品品質的需要,同時也是終端市場的需要。面對用工荒難題,很多制鞋企業都寄希望于“機器換人”,希望通過“機器換人”,擴大自動化生產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溫州一家制鞋企業自動化生產線
自動化生產線PK傳統生產線 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自動化生產線90分鐘生產100雙鞋面,耗電1.2千瓦時;傳統生產線90分鐘生產70雙鞋面,耗電2千瓦時。”近日,晉江明偉鞋服有限公司開展了一場自動化生產線與傳統生產線PK的競技大賽。在本次比賽中,自動化生產線比傳統生產線的生產效率提升了近50%。
晉江明偉鞋服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丘金長表示,自動化設備不僅提升了效率,節省了電量,而且在品質、管理、招工、效益等方面也有重大意義。丘金長告訴記者,通過自動化設備的更換,明偉公司在工人不變的情況下,年產量增加了2萬雙。原本有多個外協工廠,現在工人增加、效率提升了之后,公司不再需要外協加工廠,這不僅在產品品質及貨期上得到了更好的管控,而且節省了外協的中間費用,效益更好;另外,也減少了與外協廠補數材料的過程,減少了管理費用。
通過“機器換人”,引進自動化設備,制鞋企業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高,生產成本獲得明顯降低。拓斯達董事長吳豐禮表示,制造企業每引進1臺小型多關節機器人,可以完成5名工人的工作量,1年即可收回成本。而鴻正鞋機負責人謝君說:“一條產量為1000雙每天的制鞋生產線,使用自動化設備,大概需要12臺鞋機,而工人數量則可以從40人減少到20~25人,差不多節省一半人力。”隨著勞動成本上升,以及政府對“機器換人”政策的扶持,制鞋自動化設備將迎來廣闊前景。
難以“破繭” 鞋企對自動化生產仍在觀望
“不像泵業、機床業,經過多年發展,流水線生產技術早已成熟,鞋業‘機器換人’雖然對企業今后的發展有利,但是目前,全自動化制鞋的技術并不成熟,我們擔心投入好幾百萬元購買的設備會不實用。”斯美特鞋業的負責人施保富如是說,“畢竟鞋子工藝復雜,款式又多,自動化設備無法代替所有工藝。”
據了解,目前雖然有的制鞋企業已經率先行動,購入自動化設備,但更多的鞋企卻仍在觀望之中。且有業內人士表示,手工制鞋業“機器換人”后,企業也并非高枕無憂。
小編獲悉,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在惠州鞋業等行業中尚未較大范圍應用,總體上偏“冷”。多名制鞋老板表示,雖然也希望引進先進技術,但是中小企業,資金有限,“機器換人”動力不足,對智能裝備的實際需求和熱情也比本地電子信息等“高大上”行業要低,自動化生產設備應用緩慢。
如“一把錘子、一把剪刀、一桶膠水”的家庭作坊式生產曾是惠東鞋廠的寫照,盡管近些年通過推進標準化、機械化,擁有自動化成型制鞋生產流水線350條(套),但小作坊式局面仍較普遍。
中國皮革協會副理事長、廣東省皮革協會執行會長王建新說,惠東鞋業與廣東乃至全國的制鞋業一樣,都面臨轉型升級問題。一些鞋廠老板也坦言,有考慮過進行技術改造,引入更多自動化生產設備,但由于單戶生產規模小、資金又比較緊缺,導致難以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