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基礎構建 停車O2O平臺必不可少
智慧城市建設自2009年提出以來,一直與信息化高度結合,但發展緩慢,各種因素摻雜其中。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在智能設備的普及下高速發展,大數據、O2O、互聯網+等概念的興起,使得打通各部門間的數據流通成為一種可能。近兩年智慧城市建設逐漸深入,互聯網以及O2O初創企業更加主動積極的參與到智慧城市建設當中,而傳統企業在“+互聯網”或者“互聯網+”的指引下也快速轉型升級。
筆者觀察到,由于O2O模式已全面進入2.0時代,國家大力推動互聯網+傳統產業的融合,智慧醫療、智慧商圈、智慧物流、智慧社區、智慧交通成為創業企業、資本市場追逐的熱點領域。其中,2014年被稱為汽車O2O元年,尤其是車后市場O2O發展迅猛,此前筆者發表了一篇名為《百家“互聯網+停車”大橫評》的文章,從文章統計到的數據看到,在以滴滴快的、Uber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帶動下,智能交通領域發展有所突破,停車O2O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智慧城市的基礎構建,停車O2O平臺必不可少
停車是用車最為剛需的消費場景,據觀察中國私家車花錢最高的四大領域是加油、車險、停車以及保養,未來隨著汽車保有量的不斷攀升,高效利用相對有限的空間資源成為建設智慧城市的首要訴求。
2015年7月1日,國務院正式印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其中指出將推動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企業將服務性數據資源向社會開放,鼓勵互聯網平臺為社會公眾提供實時交通運行狀態查詢、出行路線規劃、網上購票、智能停車等服務。
停車O2O平臺在智慧城市中必不可少,智慧交通的建設,通過微信、支付寶、停車O2O等平臺,可實現信息共享、數據通訊、導航定位等功能,并且與平臺、停車場智能道閘形成有效的運營管理體系,以及發揮出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停車場運營管理能力。
細究下來, 主要原因有以下六個方面:
1、 通過數據通訊、導航定位功能可精準查看附近車場信息;
2、 可以提供停車場實時停車位數據,或提前車位預約,解決了外出辦事兜圈找停車位的難題,可減少道路擁堵;
3、 解決了停車亂收費的問題,違法停車的問題;
4、 自動化場景使得停車場高效運營,可電子傳感進出停車場車輛,改變傳統支付方式,解決停車收費效率問題。同時隨著國內人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可降低停車場運營成本;
5、 除了提高停車的效率外,同時大大減少了用戶尋找車輛的時間,
6、 共享經濟價值的體現,把車位閑余時段共享出租,解決城市車位資源稀缺的難題。
不難發現,停車O2O平臺可使人、車、停車場(車位)密切配合達到協同效應,改善交通環境以及閑余停車位利用率。通過以上六個方面,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停車O2O平臺的興起對于智慧城市建設的助力所在。
O2O創業者用三類業務模式切入車后市場停車O2O領域
目前,通過筆者觀察,停車O2O平臺主要以硬件+軟件切入到停車O2O大市場中,包括為B端以及C端提供服務。當下的停車O2O平臺中,業務模式大體可歸納為三類:
第一類是代客泊車。用戶可以預約代客泊車的小弟前往車輛到達的位置,然后讓其將車輛開到附近合適的停車場進行停車;
第二類是以硬件為切入點布局市場的企業,如做車場道閘、智能地鎖的企業等;此類模式主要通過為B端(停車場)免費或有償提供硬件設備、車場免費升級維護,用硬件優勢與線上云平臺、停車管理系統相結合的方式提供一整套解決方案,最終為C端提供服務。
最后一類是以移動APP整合車場、閑余車位的O2O平臺。此類模式與以上兩種模式不同的是,其僅通過整合私家車閑余車位以及停車場的閑余車位為C端用戶提供服務,其平臺包含車場信息、停車誘導、繳費支付、車位分享、車位預約等部分功能。
通過近期觀察,企業目前主要以車場道閘、智能地鎖、移動支付、停車誘導等業務切入。通過以上方式切入到停車O2O市場的企業,其最終目的都是在窺視未來汽車后市場的消費入口,以及大數據,以及未來向車后市場的其它領域進行拓展。
停車O2O市場的發展現狀
俗話講,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創業企業追逐互聯網+停車、停車O2O大潮時同樣應驗。O2O以人為本,改變了傳統的停車消費方式以及商業模式,但是不管未來前景多么的美好,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同樣面臨幾大難題。
在移動互聯網、O2O、互聯網+時代,創業企業逐漸熱衷于TO VC,由于資本市場對O2O、汽車后市場互聯網化的關注,使得一些初創企業慢慢脫離了正常的發展軌道。停車O2O平臺目前有直接TO C的,也有2B2C的,不管哪一種模式,其教育市場的成本都相對較高,通過資本去燒市場不可避免,但是如何留存、使平臺增加對用戶的粘性成為停車O2O平臺的一個難題。
對于傳統車場道閘企業轉型以及通過智能硬件切入的停車O2O平臺,其優勢是可打通整個停車流程、進行云端管理與數據收集;另外其擁有的線下停車場服務經驗,以及資源、人脈、硬件產業將是其未來發展的競爭壁壘。對于純線上的停車O2O平臺而言,其通過多方撮合可能只解決了停車場信息不匹配問題,不需要過多的人力成本,對于智慧交通的發展起不到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據筆者觀察了解,大多數車主是由于巨大的補貼優惠才去下載使用停車APP,如果有一天企業出現融資困難,用戶的轉移成本相對較低,同時沒錢燒的企業或將面臨滅頂之災。除此之外,因為在國內尚未形成統一的停車網絡,信息比較分散,很難通過某個統一的渠道進行收集,所以停車O2O平臺在打通各類停車場產權實體、路邊停車管理機構、以及政府機構之間存在一定的困難。
不管是停車O2O平臺還是其它創業企業,“生存”才是最關鍵的問題。隨著智慧城市的建設,在停車O2O市場不斷發展的同時,相關企業要隨時轉變思維方式,以用戶為核心,為停車場、C端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才是王道,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才有可能脫穎而出。目前整個停車O2O市場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相關平臺需一起培養用戶停車習慣,以及對線下場景的改造,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遠未到惡意競爭的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