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聯合承辦“2015全國互聯網+工業制造高峰論壇” 助力中國智造
9月20日,由中國通信學會主辦,美國國家儀器(NI)有限公司、中國通信學會學術工作委員會、物聯網委員會、信息通信測試技術委員會、東北大學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蘇省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聯合承辦的“2015全國互聯網+工業制造高峰論壇”在南京郵電大學物聯網國家大學科技園隆重召開。

論壇現場高朋滿座
本屆高峰論壇圍繞“物聯網”、“互聯網+”等主題展開,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中國通信學會秘書長張新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朱洪波、北京郵電大學網絡與交換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平、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于海斌、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副院長陸建華以及美國國家儀器(NI)有限公司中國市場經理湯敏等眾多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及業內專業人士出席,共同探討如何利用現代通信前沿技術、整合平臺以及各類資源協同創新,加速實現“互聯網+工業制造”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共同驅動中國“制造”。
中國通信學會學術工作部主任時光主持了本次高峰論壇,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中國通信學會秘書長張新生分別發表開幕致辭。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學部主任、中國通信學會物聯網委員會高級顧問柴天佑、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朱洪波、北京郵電大學網絡與交換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平、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于海斌、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副院長陸建華以及美國國家儀器(NI)有限公司中國市場經理湯敏分別發表主題演講,濃濃的學術成果與專業而深入的探討讓與會者紛紛表示獲益匪淺。
智能制造的核心技術到底是什么?
本屆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學部主任、中國通信學會物聯網委員會高級顧問柴天佑發表了以“流程工業智能優化制造”為主題的演講,柴教授指出,工業4.0的目的是利用分布式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通過嵌入式物聯網技術相互協同,讓生產資源形成一個循環網絡,讓生產資源具備自主性,可調節性及可配置的優點,由此生產出的產品本身具備獨特的可識別性,生產設施可根據整個價值鏈進行自組織集成化,而生產工藝則可依據當前條件進行靈活地制定。

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
不管制造業的未來如何發展,人的作用依然至關重要,柴教授指出,人是具有創造性的規劃者,管理者和決策者,是人提出了產品的構思與設計、確定生產規則和參數,然后根據CPS給出的最佳建議來選擇最佳的生產方式實現生產,因此,人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在談到智能制造的核心技術時,柴教授表示德國與美國對此的觀點略有不同,美國人認為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分布式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將計算資源與物理資源緊密融合與協同,將通訊、計算及控制與物理實體的緊密結合;德國人則認為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智能技術、分布式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與離散制造的融合。

NI與南郵聯合建立的“未來移動通信聯合實驗室”正式揭牌
論壇最后還舉行了隆重的“未來移動通信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該實驗室由南京郵電大學與美國國家儀器(NI)有限公司聯合建立,相信日后將在移動通信領域中畫下隆重一筆。
媒體專訪
論壇期間,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同時兼任物聯網國家大學科技園管委會主任、江蘇省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及教育部泛在網絡健康服務系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朱洪波教授及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中國通信學會秘書長張新生接受了媒體的專訪。
朱洪波:與NI的合作是借助國際先進技術生產力實現雙贏
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朱洪波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物聯網更多的是一種概念,即用網絡的形式把所有的事物聯系起來,而互聯網不是這樣的,互聯網只是把人與人聯系起來進行信息或數據的傳輸,物聯網則是將人與所有事物(包括人,虛擬的或者物理的事物)都聯接起來進行信息或數據的傳遞,所以說,物聯網是互聯網進一步的深入與擴展,物聯網擴充了聯接對象的范圍,但二者的核心是一致的,即服務,都是提供智慧型服務的。朱教授指出,物聯網自2009年至今,發展緩慢的原因恰恰就在于智慧型服務出現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所致。

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朱洪波
談到當下熱門的工業物聯網時,朱教授表示,工業物聯網亦是物聯網的一種存在形式,是物聯網,它就離不開兩大要素,其一是基于網絡的互聯性,即將所有的人與物進行聯接,這是前提條件;其二是基于數據處理的智能性,完成從信息化到智能化,從信息的傳輸到信息的應用,從技術到服務的轉變。
朱教授在采訪中亦談到了大數據與云計算,指出,大數據脫離不了應用,它是物聯網往下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但不管如何發展,大數據的未來一定是面向應用,是面向服務與需求的,這點是確定的。
大數據是平臺的處理能力,而云計算則是平臺本身,二者對接入的網絡是有一定要求的,其一是要有泛在的網絡接入,即廣泛的網絡接入;其二則需將傳輸功能轉變為服務功能。
標準在物聯網領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朱教授表示,站在生產者的角度看標準,標準就是可復制的,而對用戶而言,標準就是即插即用,標準應與應用相結合,它的建立與產業化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沒有標準不能用,沒有安全不敢用,但物聯網的發展不能因為存在安全問題就因噎廢食。朱教授表示,目前為止,真正能推動物聯網大規模發展的標準并沒有形成,這是正常的,因為標準化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是隨產業化發展而與時俱進的。
接著朱教授與媒體分享了江蘇省物聯網工程的成功案例,表示,江蘇省在2011年啟動的6大物聯網示范工程建設,其中南京郵電大學開發的智慧節能環保公共服務平臺現在已經投入使用,目前該平臺聯接了300萬個感知節點,每天的流量達到了1億條數據量,可算是目前全國做得最好,規模最大的物聯網節能環保應用平臺。
最后,在談到南京郵電大學與美國國家儀器(NI)有限公司的合作時,朱教授表示,我們研究物聯網,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要自己來研發,一些基礎的東西完全可以借助外界力量來迅速達成,與NI的合作正是基于此,借助NI國際先進技術與經驗來取長補短,實現南京郵電大學與美國國家儀器(NI)有限公司的合作與共贏。
張新生:抓住百年一遇的機會,實現彎道超車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通信學會秘書長張新生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信息化有兩個最終目標,其一是信息的交流與共享,現在大家所用的微信等應用就實現了信息的交流與共享;其二是信息資源的利用,這包括了數據挖掘,大數據等應用。張司長指出,美國的工業化再強,它依然面臨著五大問題需要解決,即來自能源、材料、生物、先進制造及信息這五個方面的問題,因此美國需要通過再工業化來解決這五個問題。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通信學會秘書長張新生
在談到先進制造與智能制造的區別時,張司長指出,先進制造與智能制造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先進制造是帶有創新精神的;智能制造則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整個制造的智能化;二是制造工具(如機器人等)的智能化;而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與3D打印則是智能制造的三個技術重點。
張司長表示,新一代信息技術涵蓋了互聯網所涉及的所有技術、云計算及大數據等,在新信息技術面前,我們勿需妄自菲薄,我們國家最強的兩個部分一個在應用,一個在人,我們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獨具特色的一條路來。
網絡,大數據與云是智能的核心,數據本身、數據的技術與數據的產品、數據應用及眾創眾籌是大數據的四大環節,那么大數據的核心又是什么呢?張司長指出,核心就是機器學習與分析,再結合大數據在技術上具備的統查性,準確性與可操作性,最終實現一個預測與趨勢的研判,人可在此基礎上作出相應的決策。什么是先進生產力?這就是,先進生產力帶來生產方式的改變,先進生產力帶動生產結構、生產模式等各種變革,這種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我們談“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是什么?核心就是以“兩化”(智能化與互聯化)融合為主攻方向,以智能制造為切入點。
雷軍的風口理論再次被引用,張司長表示,站在互聯網時代的臺風口,豬都能飛起來,百年一遇的機會來了,中國已經錯過了幾次機會,這次一定要抓住,抓住這次機會,我們才可能實現彎道超車。
(文/徐永紅 rfid世界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