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德國工業: 寶馬工廠實現工業4.0了嗎?
德國當地時間9月14日早上6時,筆者一行終于落地慕尼黑,這座城市不僅是啤酒之鄉和“南部之星”拜仁的主場,也是德國最為富庶的城市,擁有德意志最為發達的工業。
筆者此次踏上德國國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過拜訪全球制造業心臟,來探尋傳說中的工業4.0的影子。
落地簡單休息后,筆者一行出發前往德國EOS公司和寶馬Dingofing工廠,后者也是寶馬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
首日第一站:EOS:小工廠支撐起德國工業體系
相比西門子、大眾等耳熟能詳的德國企業,EOS其實才是最典型的德國工廠。中等規模、家族式管理和動輒數十年的技術沉淀,是這些工廠的關鍵詞。他們的數量占到德國工廠的80%往上。作為全球范圍內都比較有影響力的金屬3D打印公司,EOS自1989年成立至今,已擁有500多名員工,業務遍及52個國家,客戶都是最頂級的制造企業。
據筆者的工業專家喬會君博士介紹,EOS秉承的是Innovation, Quality, Sustainability理念,致力于鐳射粉末燒結快速制造系統的研發和設備制造。其產品主要運用在航空、汽車和醫藥領域。其產品分為塑料和金屬兩種類型,其中以金屬系列EOS M 290 較為暢銷,而大尺寸的EOS M 400單臺售價超過150萬歐元。
同時EOS還提供先進的金屬打印材料,包括EOS鈦Ti64ELI(EOS Titanium Ti64ELI)和EOS不銹鋼316L(EOS StainlessSteel 316L),這些也是EOS的獨特盈利模式之一,因為很多客戶只能選擇EOS提供的材料。
將機臺出售給客戶,依靠出售材料賺回更多價值,互聯網公司的增值打法,德國工廠們看樣子早就玩得很熟練了。
首日第二站:寶馬Dingolfing工廠:大工業體系的代表
我們首日拜訪的第二站是寶馬Dingolfing工廠,這是寶馬公司在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Dingolfing其實是個距離慕尼黑100多公里的小鎮,鎮上人口六千多人,幾乎全是寶馬員工,不愧是德式大工業體系的代表。
規模化和智能化是Dingolfing工廠帶給我們的主要震撼。在寶馬的沖壓車間,整條生產線幾乎已實現完全自動化,人工只是主要體現在最后的檢測環節。
在整車底盤的焊接車間,數百架機器手臂同時在流水線上揮舞,據寶馬工作人員介紹,單輛寶馬車底盤有6000多個焊接點,全部由機器人完成。
因為工廠內部嚴禁牌照,可惜不能用圖片為大家展示其內部流水線。大家就從我們進工廠前的裝束,感受下德國企業的嚴謹吧。
洪泰基金高級投資經理王聰佶與洪泰智能硬件孵化器創始人兼CEO
EOS和寶馬工廠距離工業4.0還有多遠?
盡管EOS和寶馬工廠已經代表了世界工業的最高水平,但據喬博士解析,EOS和寶馬距離真正的工業4.0還有距離。
喬博士表示,EOS的3D打印技術先進在金屬打印方面,但并非不可超越,以中國人的勤奮、聰明和在模式創新方面的突破性,只要能有幾個專家牽頭,匯聚一批頂級人才,用3-5年時間就可以達到EOS同等工藝,甚至同樣向全球出售3D打印設備。
但如果從投資角度看,出售3D打印機臺的商業模式,其投資價值又要遜于生產3D打印材料——EOS每年的流水不過1億歐元,算來每年出售的機臺數量不超過百部,規模化能力是其硬傷。
寶馬則受制于大工業體系,其很多年前就擁有了非常高效的成規模化生產體系,而轉型工業4.0不是在原有基礎上簡單改進,整體大規模改造仍需時日。
喬博士介紹:工業4.0的一大標志是中樞控制,每個零部件都在中樞控制系統中擁有獨特的編碼,中樞控制系統根據需要和需求,隨時向智能化流水線發出指令對零部件進行獨特加工。寶馬Dingolfing工廠顯然還沒達到這一水平。
圖為寶馬工廠紀念第1000萬輛寶馬車出廠
這很容易讓我們想起移動互聯網沖擊下的日本,因為日本的功能手機在很早前就具備了強大的智能化處理能力,所以導致日本在智能手機方面反而最后落后于全球。
德系大工業體系扎實的基礎,是否也會導致企業升級工業4.0意愿不強,讓我們且行且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