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余額寶收益創新低,傳統金融能扳回一局嗎?

作者:吳晨
來源:LinkedIn領英
日期:2015-10-13 10:36:37
摘要:便捷的互聯網金融將讓像銀行這樣的傳統金融行業“沒飯吃”嗎?

  硅谷成了顛覆商業模式的中心,銀行業也不例外。說硅谷的金融科技創業者已經盯上了銀行業的午餐,并不為過。不過,他們現在才動了午餐的前菜。技術派是否能真正顛覆銀行業,他們是否能創建更便宜便捷的金融服務,覆蓋更廣泛的人群,現在下論斷仍然為時過早。

  以美國為例,金融科技領域的企業去年吸引到了120億美元投資。從支付到貸款到商業保險,各類新進者幾乎瞄準了金融服務企業所提供的方方面面,追蹤創業公司的網站Angel List上羅列著約4000家金融科技公司。不過,按照投資銀行高盛的分析,相比全球金融服務業全年的收入4.7萬億美元,對于新進者的投資仍然是滄海一粟。相對于銀行數以萬億美元計的交易金額而言,金融科技的領軍企業數以億美元計的交易額也只是蜻蜓點水而已。

  同樣在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如火如荼。P2P領域如雨后春筍,一時并起2000多家。互聯網銀行、移動支付、眾籌等領域的發展也讓人目不暇接。這不得不讓人去思索,硅谷引領的發展模式與中國本土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是如何相互磨礪與影響?互聯網金融除了顛覆之外,又會有什么樣的建構?

  先來談中美互為鏡像的互聯網金融發展。

  首先,互聯網金融在兩個市場顛覆的目標與商業模式不同。以P2P來分析。在美國,P2P依靠成本優勢顛覆既有金融業中的利基市場,從信用卡貸款到學生貸款。Lending Club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目前這些P2P公司紛紛轉身為市場平臺(集市借貸公司),從面向普羅大眾眾籌資金向包括對沖基金和保險基金融資轉變。P2P的優勢在其成本與相對更高的收益。中國的P2P沒有可以立刻顛覆的規模市場,所以中國P2P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便宜地找到愿意貸款的個人用戶。

  其次,兩國的市場環境不同。還是以P2P為例,美國是成熟市場,有著成熟的信用體系,嫁接上互聯網金融所特有的大數據分析和各種算法之后,的確可以令新進者如虎添翼。中國則是非成熟市場,各個市場主體要在中國市場中扎根發展,其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幫助構建一個區別于國家體系的涵蓋個人和小企業的信用體系。如果想讓大數據分析能夠發揮作用,首先必須確保數據的真實性,此外,也需要各個市場主體與平臺之間的數據交換和透明。此外,P2P與眾籌在中國的發展仍需要走出“非法集資”這一重罪的陰影。

  第三,兩國金融的基礎設施與遺產不同,所造就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點與速度也各異。以美國為參照,我們既有“拿來”,比如P2P在中國迅速遍地開花;也有走在前面的,比如移動支付領域的“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等等;甚至有互聯網與供應鏈的結合,比如阿里小貸和京東白條,頗具有開創性。相比之下,雖然蘋果支付有可能開啟移動支付的新篇章,但是美國很多支付的應用還停留在掃描支票存款或付款領域,凸顯其傳統金融遺產的拖累。不過,不能因此就斷言中國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整體已經超越美國。我們其實也面臨自身發展的遺產,比如盡管磁條卡盜刷風險高,但是擁有智能芯片的銀行卡就是難以普及,凸顯市場阻力。

  再來看一看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業“邊緣與核心”的關系。

  相對于傳統銀行的體量而言,互聯網金融仍可以忽略不計,雖然發展迅猛。當然,邊緣與核心并不僅僅是體現在體量上,更為重要的問題是互聯網金融能否顛覆銀行業的核心業務?互聯網金融能否大力推動“金融脫媒”?能否真正成為匹配金融資源,滿足個人與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媒介?亦或互聯網金融仍將被傳統銀行業所收編,可以幫助既有銀行業提供便利性和安全性?

  可以從技術創新者的兩大驅動力來探討這一問題:互聯網思維與風險投資推動的創新文化。

  許多人認為互聯網思維的要點是大數據分析與獨家的算法。推崇互聯網金融的人認為,技術派的新進者有更為聰明的辦法去衡量風險,尤其是基于大數據和特定算法構建的風險衡量模型。在美國,社交媒體曾一度被捧為判斷借款人信用等級的新前沿地帶,雖然風潮已過,但在幫助鑒定申請人的身份時仍能發揮關鍵作用。此外,也有P2P企業不僅僅看過去的信用記錄,還設計出未來模型來評估現有借款人的風險,對于特定借款人如高學歷高收入卻還未富裕的人群,敢于借出大筆消費貸款。但是,一些企業已經把大數據分析與特定算法推到極致,讓平常人難以分辨那是科學還是巫術。比如,有P2P企業宣稱,可以從借款人填寫在線表格時使用大寫字母的頻率或移動鼠標的速度來評判他們的信用。

  風投推動的創新文化更有意思。這一文化的要旨是“快速行動、推陳出新、允許失敗”,與傳統金融行業的保守文化格格不入。傳統金融秉持保守的文化,特別強調風險管控,擅長錦上添花但絕不會雪中送炭。這兩種文化之間必然會產生沖突。硅谷人相信,皆為數字信息的金融業本質上就是個技術問題,這一問題將由科技公司而非遲鈍的銀行去解決。銀行業的從業者必然不這么認為。他們或許會認同技術可以為我所用,但是對銀行業的專業基礎不會質疑。

  我們不要夸大大數據與算法的影響,但是也絕不能低估創新文化的顛覆性。兩者并舉,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看清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前景。

  推動互聯網金融發展最重要的潛力是代際差別。美國稱之為千禧一代,中國泛稱為90后,是互聯網金融天然的擁躉。這批18歲到34歲的人和互聯網一起成長,用網絡尋找出租車、世界新聞等一切所需,讓許多既有行業被徹底顛覆。他們似乎也愿意信任基于網絡的新進者處理自己的金融事務。在美國,這代人很少會去銀行。三分之一的人認為在本個十年結束前,自己完全不需要銀行賬戶。同樣的論述可以加諸中國的90后。他們是與生俱來的埋頭族,現在他們或許是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的忠實用戶,當他們開始理財、炒股、買車、買房,他們首先想到的或許是移動互聯網平臺上的產品與服務。

  千禧一代給予硅谷技術派最強有力的支持,不僅僅因為他們是未來的消費者。原因有二。其一,千禧一代有著嘗新的勇氣,對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應用與服務有著天生的信任感。其二,這些人群每天感受到其他行業在移動互聯領域內的創新,享受共享經濟和移動電子商務帶來的便利,會對互聯網金融提出新的要求。千禧一代的跟從效應不可小覷。現在他們也許只是支付的擁躉,但是一旦能占領他們的世界,占據客戶全生命周期所需要的金融服務并非不可能。這是對傳統金融業帶來的最大挑戰。

  但是互聯網金融也很容易被既得利益綁架。移動支付領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蘋果推出的蘋果支付,被業界貶稱為“蘋果稅”,因為它并不想去觸動支付鏈條中的不同利益群體,只是想做大支付這塊餅,增加便利性來分一杯羹。(蘋果要求商家支付交易金額的0.15%給蘋果,也是為什么被稱之為蘋果稅的問題)從這一案例中,我們不禁要發出疑問,金融技術的進步如何是增加分肥者,而是切實壓縮金融服務的費用?,

  總結下來,互聯網金融的銳利在其對傳統金融業的分割包圍并顛覆,很有些“農村包圍城市”的感覺。但是金融科技企業在切分傳統銀行業的蛋糕時,除了“拆解”之外,是否能夠建構,是決定未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大命題。傳統銀行需要龐大的IT系統,廣泛的分支機構,專業的人員團隊,因此也需要廣泛服務所獲得的收入去支撐這一商業模式,其收入的途徑包括凈息差、支付收費及其他收費項目。金融科技企業在每一個細分領域不斷顛覆的結果,是銀行的根基不穩,利潤下滑。可是金融科技企業是否能籍新興科技,搭建出一個可替代的平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