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智能醫療硬件品牌雜質量堪憂 用戶切不可忽視認證

作者:范蓉
來源:搜狐科技
日期:2015-11-17 09:16:29
摘要:移動醫療硬件的成功主要取決于用戶習慣的改變,以及醫療機構的接納和相關產業鏈上公司的推動。

  移動醫療的興起最受益的或許并不是用戶從線下向線上看病方式的轉移,而是可穿戴設備和智能醫療硬件的爆發。對于那些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一些慢性病患者而言,通過智能手環、智能血壓計、智能血糖儀、智能電子秤等設備可隨時檢測自己的心率、血壓、睡眠監測等,這些監測后的數據經過云端,通過算法再將結果返回到患者手中,不僅患者可隨時了解到自己的身體狀況,這些數據也同時發送到醫生端,醫生可隨時依據這些數據對患者進行干預和管理。 好朋友心電圖機創始人表示,慢性病患者的身體特征會隨時發生變化,身體出現不適時往往不能及時就醫,而智能設備可以隨時對患者進行監測,讓醫生對患者及時作出判斷。

  顯然,智能可穿戴設備對于慢性患者而言是福音,但使用者會抱怨,拿到這些數據又有什么用?能直接和三甲醫院的醫生對接嗎?這些數據拿到三甲醫院,醫生會認可嗎?的確,由于智能可穿戴設備目前還無法與公立醫院后臺進行對接,這些患者的數據信息是孤立的。一些移動醫療的創業者試圖解決這一問題,如丁香園、春雨醫生、糖護士等,通過建立線上平臺來解決用戶數據最終能得落地的問題。丁香園CEO李天天此前接受搜狐科技采訪時表示,丁香園建線下診所,最將實現線上服務與線下看病打通。我們會購買一批可穿戴設備提供給那些慢性病患者,他們通過手機APP與丁香園平臺上的醫生進行溝通,丁香園平臺上的醫生可隨時掌握到患者的數據并給予他們線上解答、指導用藥和線下治療。

  盡管如此,“目前可穿戴設備的數據現在還只能是與移動醫療各平臺進行對接,公立三甲醫院醫生無法看到用戶數據。”一位移動醫療人士表示。另外,用戶即使將平時監測的數據拿到三甲醫院,醫生也很難為此作為參考依據。一位三甲醫院的醫生甚至表示,市場上可穿戴設備和智能硬件質量參差不齊,這些智能設備仍是數碼產品的范疇,監測的數據難以與醫院檢查設備的數據相提并論,很難作為醫生參考。

  用戶該如何辨別?醫療器械認證很重要

  在美國,目前僅有16%的人口比例擁有可穿戴設備用于健康和運動數據的監測,但美國一直將可穿戴設備作為傳統醫療改革的一個方向,例如,Google Glass在國外已經成功應用于外科手術等復雜醫療環境了。據高通的一份市場預測報告顯示,到2018年,美國可穿戴設備將從今年的4000萬增長到8700萬。全球存在360億美元的遠程醫療監控市場,家庭病床將是慢性病管理的終點,將覆蓋3.9萬億美元的市場。

  這一風向標也引向了中國,近兩年,可穿戴設備在中國呈現爆發性增長。有代表傳統醫療的企業如九安醫療、理邦儀器等推出的家用便攜式血壓計、血糖儀,尿液檢查儀等,也有一批代表互聯網創業者針對一些細分人群推出的智能設備,如針對孕婦的胎心儀、針對患有心臟病人群的心臟檢測、便攜式心電圖設備等,有些創業團隊將重點瞄向了手環、智能體脂秤等,以健康運動、減肥、睡眠監測、異常情況報警等功能切入這一領域。

  但是市場上這些可穿戴產品品牌混雜、質量參差不齊。中瑞奇雷穎接受搜狐科技采訪時認為,如果用于醫療用途的可穿戴設備,必須獲得醫療器械認證,甚至是CE認證。并且醫療器械認證對各個產品的檢測指標也有不同。例如,心電圖機的性能指標最高,允許誤差為5%;監護儀允許誤差為20%,動態心電圖允許誤差10%。

  “標準規定,心電圖機必須7導聯以上,這條規定也給做小做輕,包括數據傳輸、云計算、云存儲分析給出了難題。”雷穎表示,因此,想把心電圖做成可穿戴進入家庭的門檻很高,在臨床試驗上是件耗時耗力的事情,也會讓很多專注電子而沒有醫療背景的公司望而卻步。

  因此,對于市場上那些漂亮、精致、小巧,看上去造型好看的可穿戴設備產品,用戶一定要謹慎購買,或許你買的是一個好看不中用的產品。這些產品購買回去后,不僅是質量不過硬,所監測出的數據誤差較大。

  “如果不具備醫療級的精度,測出的數據是不準確的。比如有些智能體脂秤采用二電極和直流電,測出體脂數據也沒法給用戶提供更為精準的服務。”有品CEO張悅接受搜狐科技采訪時表示。

  醫療器械認證門檻高 一些創業團隊打擦邊球

  MediCool醫庫軟件公司董事長認為,可穿戴設備上游端包括柔性屏、傳感器、處理器芯片、電池、FPC等硬件元素;中游則主要是語音交互技術、受話器、觸控模組、體感相關產品的軟硬件系統開發;而下游則是代工企業和大部分的成品廠商,主要業務包括外觀和功能設計,實驗性研制,然后開模具,定制產品進行組裝,相關配套軟件的開發(包括移動端和云端),特別是后續的增值服務、獲得流量入口后拓展衍生業務和跨界合作。

  因此,大部分移動醫療的創業團隊是沒有實力進入產業鏈中上游的,進行針對特定需求的訂制化開發和集成創新成了幾乎唯一的選擇。

  目前,光是屬于醫療健康中比較外圍的產品,如手環、體重秤和血壓計就有百家團隊進行拼殺,大多數團隊只是做健康輔助產品。如果是進入心電圖、血糖和尿液的檢測等相關智能產品,就繞不開醫療器械的審批和準入門檻。比如高血壓患者,血壓一旦達到某個值,就意味著需要服藥或就醫,因此必須保證數據的準確性。而不少還處于生計階段的創業公司為了節約成本,許多產品會先天不足。

  雖然國家剛剛出臺了創新醫療器械的利好政策,創業團隊進入這一行業還是比較困難,更多都在打擦邊球。

  “要拿到醫療器械許可證較難,首先是生產環境符合醫療器械相關要求,因此必須是自有生產線,在獲得生產許之后,才可以申請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許可,時間需要一年多時間。而醫療器械需要通過嚴格的臨床試驗。在精度上會有更苛刻的要求。”有品CEO張悅透露,就智能體脂稱來看,市場上獲得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只有3家公司,有品是唯一一家獲得醫療器械許可證的智能硬件公司,而其他兩家是傳統醫療背景的廠商。

  MediCool醫庫軟件公司董事長同時認為,移動醫療硬件的成功主要取決于用戶習慣的改變,以及醫療機構的接納和相關產業鏈上公司的推動。想讓用戶購買產品并且形成長期的依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