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史

作者:本站采編
來源:中國電子信息
日期:2016-01-20 10:14:51
摘要:銀聯的成長歷史正是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的縮影,回顧30年來的發展歷程,銀行卡標準化發展的主要成果及其對產業發展的影響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自1985年中國第一張信用卡誕生以來,銀行卡產業已經走過30載,回首這30年的發展歷程,中國銀行卡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書寫了一個又一個不斷超越自我的輝煌篇章。同時,我國銀行卡產業30多年蓬勃發展的過程表明,標準化是銀行卡產業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1993年,國家啟動“金卡工程”,推動了全國統一的銀行卡業務規范和標準的形成,推進了全國統一的銀行卡跨行轉接網絡的建設,使得國內銀行卡市場規模迅速擴大。

  到2001年底,全國銀行卡發行量達3.83億張,特約商戶超過15萬家,POS終端21.8萬臺,ATM3.8萬臺,當年交易總金額8.43萬億元,銀行卡消費占社會商品零售額的比重提高到2.7%。銀行卡可以在主要城市聯網通用,社會對銀行卡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

  為進一步推進聯網通用工作,實現“一卡在手、走遍神州”,2002年,經國務院同意,在人民銀行的直接組織領導下,各商業銀行聯合起來,在合并原有18個城市銀行卡信息交換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的銀行卡聯合組織——中國銀聯。


  銀聯成立以后,通過建設銀行卡跨行交換系統,實現了我國銀行卡交換處理的大集中,以及全國商業銀行銀行卡處理系統的互聯,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跨行轉接標準體系。

  銀行卡產業鏈上的所有實體開始采用同一種技術語言來進行溝通,使得產業的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標準化帶來的規模化效應不斷顯現,我國銀行卡產業也隨之不斷發展壯大,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銀聯卡已可在境外150個國家和地區使用,全球受理商戶數超過2600萬戶、ATM180萬臺。全球發行銀聯卡超過50億張。

  2015年一季度,銀聯卡全球交易總額達到11.8萬億元(約合1.9萬億美元),銀聯不僅在發卡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同時交易總額也成為全球第一。銀聯的成長歷史正是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的縮影,回顧30年來的發展歷程,銀行卡標準化發展的主要成果及其對產業發展的影響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統一聯網交易標準,促進產業高速發展

  中國銀聯成立的首要目標是滿足銀行卡聯網通用的需求,銀聯的聯網通用接口標準先后經歷了聯網聯合標準V1.0、V2.0和V2.1三個階段。

  在最初的聯網通用階段,全國執行聯網聯合V1.0標準,且只在少數機構之間實現了聯網通用,交易成功率只有48%左右。

  在第二階段(2004~2009年),全國執行的標準不太統一,只有部分機構執行V2.0標準,聯網通用效果有所好轉,跨行交易成功率不到80%。

  在第三階段(2009年至今),全國入網機構統一執行V2.0標準,跨行交易標準化率有了根本性的提高,跨行交易成功率和交易量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交易成功率超99%。

  目前,銀聯已建立起以銀行卡交換系統技術規范為核心,以POS終端規范、多渠道接入規范等受理渠道標準為支撐,以IC卡標準、移動支付標準為創新支點的銀行卡聯網聯合標準體系,共包含7個大類,88項標準,其中有3項標準已升級為國家標準,5項已升級為行業標準。銀聯通過不斷創新并優化銀行卡各項技術標準,建立了一個產業內廣泛遵循的標準體系,實現了對銀行卡產業發展的引導和規范,推動銀行卡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推動境內IC卡遷移,助力國產芯片產業升級

  面對國內外磁條銀行卡向金融IC卡遷移的發展趨勢,中國銀聯充分發揮自身在銀行卡支付領域內產學研一體化的優勢和產業核心作用,在推動IC卡標準落地、推進芯片國產化、建設及改善IC卡受理環境、提升用卡體驗等方面開展了多項工作。

  在人民銀行的組織下,中國銀聯積極參與了PBOC金融IC卡行業標準的編寫工作,并制定了相應的檢測標準。在行業標準發布后,銀聯又先后以企業標準的形式發布了銀聯IC卡相關的應用規范和技術指南,為成員機構發展IC卡業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在各方面條件成熟、試點取得成功后,人民銀行于2011年3月出臺《關于推進金融IC卡應用工作的意見》,在全國范圍正式啟動磁條銀行卡向芯片卡遷移。

  自2011年起,銀聯先后組織編寫銀聯卡芯片安全規范并建設自主的芯片安全檢測認證體系,建設國家金融IC卡安全檢測中心,推進國產芯片的安全認證工作,不斷為國產芯片在金融IC卡領域的應用創造條件。通過國產芯片安全認證的多款產品在金融領域試點應用,取得了良好的反饋效果,也為國產芯片下一步擴大應用范圍奠定了基礎。

  芯片國產化不僅保障了國家信息安全戰略的實施,為國內金融行業提供了更具優勢的產品,而且降低了產業發展成本,提高了發展速度。

  為了支持產業的全面IC化升級,銀聯聯合國內商業銀行、第三方機構共同推進POS終端非接受理改造,在停車場、公交系統、農貿市場、智能園區等布局非接支付,為IC卡和移動支付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

  銀聯在原有非接觸式IC卡受理改造和商戶培訓的基礎上,于2015年11月2日正式試點推出銀聯卡小額免密免簽服務,持卡人在指定商戶進行300元以下交易,使用帶有銀聯“閃付”標識的金融IC卡或NFC手機在POS終端上輕輕一“揮”就能完成支付,免去了傳統的刷卡、輸密、簽名等環節,在操作便捷的同時,也將銀行卡欺詐風險降至更低。

  三、大力發展移動支付,支付行業迎來第三次變革

  面對終端個人化、端到端商業模式的發展趨勢,銀聯增加投入對各類創新支付進行支持和引領,其中以移動支付為核心代表。

  銀聯在人民銀行的領導下,積極貫徹國家主管部門的思路和意圖,在國家標準的框架和思路下,進一步細化和落實與銀聯系統相關的各項報文接口及技術實現機制,制定了作為銀聯企業標準的《中國銀聯移動支付技術規范》,對所有與銀聯合作開展移動支付業務的參與單位提供技術依據,便于相關參與方加入銀聯網絡共同開展業務。

  同時,銀聯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委建立移動支付統一標準。與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CESI)組成聯合工作組開展移動支付國家標準的研制工作,先后多次組織產業各方的技術專家進行研究和討論,形成移動支付國家標準,明確了通信和安全存貯等移動支付基礎技術要求,并作為核心成員參與了金融行業標準的研制工作。以“標準共同制定、市場合作推動、業務融合發展”的工作思想為指導,推動產業各方構建和諧統一的移動支付產業鏈。

  2015年5月,在人民銀行的指導下,由銀聯牽頭,與移動支付產業各方合作,共同組建了聯合工程團隊,以“移動金融惠及民生”為總體目標,共同打造新時代的移動支付產品,建立為客戶服務的新貨幣支付體系和移動金融生態系統,全面提升移動金融服務水平。此后,旨在構建“互聯網+”時代移動金融新生態的新一代銀行卡信息化工程正式啟動,命名為“508工程”。

  在“互聯網+”大背景下,508工程推進支付方式迎來第三次革命,使支付方式從“刷”、“插”進入“揮”時代,通過依托HCE、TSM、NFC等技術,打造一個開放、合作、共贏的移動支付平臺和服務體系,形成了近場支付和遠程支付融合統一的產品系列。

  在線下端,用戶的支付行為與使用金融IC卡的“閃付”聯機交易相同,手機端參與的操作在500ms內即可完成,結合小額免簽免密等服務,可以實現“一閃即付”。

  在線上端,HCE遠程支付的后續應用場景廣泛,通過開放平臺,把現有手機銀行用戶、數字錢包用戶進行整合,在近場和遠程之間進行互相引流,實現線上線下支付一體化。

  四、銀聯標準走向國際,中國銀行卡走向世界

  隨著銀聯網絡的不斷擴展、銀行卡發卡量的不斷攀升以及銀行卡受理環境的不斷改善,國內廣大持卡人持卡用卡的意愿越來越強。同時,伴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我國廣大持卡人走向國際的機會越來越多,進入我國境內的各國人士也越來越多,這對我國銀行卡產業發展提出了國際化要求。為了配合國際戰略的展開,銀聯技術標準走上國際化道路。

  銀聯針對境外交易的幣種、小費、雙信息交易等特點,推出銀行卡聯網聯合標準跨境卷,在業務分類、交易服務功能等方面與境內保持同步,并翻譯發布了英文版本。同時,面對境外直聯POS終端的管理特點和受理特點,以英文版本推出了直聯POS終端規范的境外卷,極大地提升了與境外收單合作機構的溝通效果,從標準層面促進了業務的發展。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銀聯國際化戰略取得了顯著成績,銀聯卡境外網絡已延伸至五大洲150個國家和地區。全面推出了ATM取現、POS刷卡消費等銀行卡基礎業務,真正實現了“中國人走到哪里,銀聯卡刷到哪里”的目標。

  2015年8月18日,銀聯國際與泰國銀行家協會在曼谷簽署芯片卡標準授權協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銀聯芯片標準將作為泰國銀行業的行業標準,推薦給當地銀行使用,泰國也成為境外第一個采用銀聯標準作為本地統一芯片卡標準的國家。

  銀聯標準服務的海外輸出,不僅支持了國家推進“一帶一路”戰略,而且有助于提升當地支付系統現代化水平和服務水平,使中國銀行卡產業走向世界邁出堅實的腳步。

  五、產品、技術不斷創新,邁向安全支付發展新階段

  經過30年的發展,銀行卡產業呈現出從單純銀行卡支付向綜合電子支付轉變的局面。在支付方式、支付終端、支付渠道不斷創新,新的進入者不斷產生等趨勢下,銀聯在多個領域進入超越和突破階段,工作重心也由單純的跨行轉接清算轉向通過對銀行卡支付創新的引領,實現對銀行卡支付產業鏈的推動。

  在移動支付、智能電視、語音支付等創新支付業務中,銀聯本著標準先行的原則,先后組織產業聯盟各方,經過研究和完善,完成了移動支付技術規范、智能電視支付技術規范的研制,并作為企業標準發布實施。同時,從技術標準的角度加強數字簽名、生物識別、互聯網終端等創新技術的研究,發布相關技術標準,組織產業鏈相關廠商推出符合標準的應用產品,以提高持卡人的支付體驗。

  除了上述創新產品之外,銀聯積極發展智能可穿戴設備,為持卡人提供更為豐富的使用場景和便捷的用卡體驗。2015年5月,銀聯聯手興業銀行和咕咚公司發布了國內首款可穿戴移動支付產品——帶有支付功能的手環。2015年10月,中國銀聯再度攜手交通銀行、斯沃琪集團及捷德公司四方合作發布了一款具有近場非接支付功能的腕表。

  未來,銀聯將不斷推出具備更加豐富功能的支付產品,引領持卡人進入一個安全支付的新時代。銀聯將始終堅持開放、合作、共贏的原則,通過與相關各方廣泛、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動金融支付在更多領域的集成,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支付服務。

  在銀行卡產業蓬勃發展、產業聯盟初步形成的今天,銀聯的標準化工作將繼續為建立產業共同語言,推廣規范、安全、高效的支付服務發揮作用,銀聯將聯合產業鏈各方在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實現產業協作和持續優化創新等方面堅持合作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