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本文,你還敢說5G與自己無關嗎?

以2020年實現商用化為目標,行動通訊領域的標準化團體3GPP將從2015年底開始正式討論第5代行動通訊系統(5G)。最近,筆者經常看到有關5G的報導,不過這都是各公司希望通過形成輿論,使今后的討論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看到這里,可能會有人說“5G只是提高智能手機的速度而已,跟我現在的業務沒有關系”,所以筆者希望能夠介紹一下到底什么是5G。

目前,您有這種感覺是對的。現在的5G討論的核心是無線通信方式要采用什么技術。與此有直接關系的是行動通訊系統業者、開發行動通訊基地臺的供貨商、開發終端通信調制解調器的廠商以及向這些廠商供應零件的企業。
不過,筆者覺得,到2020年5G實現商用化以后,就不能這樣說了。因為5G的動向與所有產業都有關系。今后還是應該關注5G的動向,想一想5G到來以后的世界,考慮一下在自己的業務中如何使用或不使用5G的問題。
瞄準物聯網
以前的行動通訊是朝著讓手機功能更加豐富這一目標來制定標準的。第2代行動通訊(2G、PDC、GSM及cdmeOne)通過數字化實現了文件信息的交流,3G(W-CDMA和CDMA2000)則使手機傳照片變成了家常便飯。4G(LTE)時代,智慧手機可以輕松上網。
5G時代,隨著最高10Gbps的大容量通信等更大的寬帶得以實現,終端上網將更加便捷。但是,5G的目標不僅如此。現在業內正在考慮的是,終結智慧手機一邊倒的局面,全面進軍新型終端。瞄準的目標就是物聯網(IoT)。
眾所周知,物聯網是要將信息終端以外的東西全部接入網絡。比如,在生產設備及人身上安裝振動傳感器或體征傳感器,用來檢測故障或疾病的先兆等。或者安裝在農作物上,用來提高產量。這種通信雖然每個傳感器節點的數據量很少,但終端數量龐大,傳感器節點的電池容量很小,現在的LTE無法應對,需要制定新的標準。
在監控/觀察用途的技術上進一步發展,還出現了根據傳感器的信息來控制設備,從而積極作用于周圍環境的動向。具體有汽車、機器人、AR/VR等用途。這些用途需要可靠且低延遲的網絡。5G正考慮通過多次或多條路徑傳輸數據以確保可靠性,并通過縮短通信溝道以確保1毫秒以下的低延遲。
可見5G與汽車、建設、制造、能源、醫療及社會基礎設施等所有東西都有關系。因為是物聯網嘛,所以確實會如此。
當然,即使5G實現了商用化,也并非所有通信都會被5G取代。還有無線LAN、藍牙及Wi-SUN等很多與5G對抗的技術。經過比較,也可以不選5G而是自己構建網絡。不過,在5G實現商用化的2020年前后,任何企業都要對此展開討論。

產業結構也有可能改變
另外,5G還有可能改變產業結構。
由于5G的通信延遲低,因此業內考慮在基地臺附近配置名為“移動邊界”(Mobile-Edge)的計算機資源。舉一個通俗的例子,就是在移動邊界中儲存附近的地圖、規章信息及事故車信息等,為自動駕駛提供輔助。
移動邊界的導入意味著行動通訊系統業者將成為云端服務系統業者。以前,企業在亞馬遜、谷歌及微軟等云端服務系統業者的平臺上構建了很多網絡服務。但是,如果移動邊緣得以實現,將催生出行動通訊系統業者準備計算機資源、向外出租的新形態。5G以后,服務由云端服務系統業者負責、網絡由行動通訊系統業者負責的現有分工將被打破,有可能出現云端服務系統業者與行動通訊系統業者相互競爭與合作的局面。
借助移動邊界,游戲機、計算機、智能手機及電視機等終端用戶使用的電子產品有可能比現在更加精簡型計算機化。如果能確保低延遲,就可以由移動邊界執行計算,只在終端上顯示結果及其畫面。最終,擁有通信功能的顯示器和控制器就可以放在家里了。也就是說,5G以后,終端用戶使用的電子產品有可能進一步失去價值。(文/中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