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正文

生不逢時的中移動“和包”:現在又要重新發力

作者:福通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日期:2016-04-12 08:43:47
摘要:早在2010年,中移動試水“手機支付”業務,這便是“和包”的前身。據中移動相關負責人向新聞記者介紹,“和包”作為中移動自主開發的唯一支付品牌,是移動集團面向用戶提供的一項綜合性移動支付服務,擁有遠程、近場全面的支付能力。

  在大家為Apple Pay、Samsung Pay而興奮的時候,很多人不知道其實中移動5年前就推出過類似的產品。

  有這樣一種支付方式,它可以將你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種卡片應用裝載在你的手機上,讓你隨時隨地刷手機消費,實現手機變錢包的功能。

  聽起來很耳熟?沒錯,這就是最近備受各大手機廠商熱捧的手機NFC支付。隨著銀聯近期先后跟三星、蘋果、華為達成合作,Apple Pay、Samsung Pay、Huawei Pay相繼亮相。

  在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所代表的“移動支付2.0”還在浪尖之上時,由各大手機廠商引領的“移動支付3.0”新浪潮似乎已經涌起。全新的支付體驗讓年輕人興奮不已,廠商們也看到了蓬勃的商機。

  很多人卻不知道,5年前中移動就曾推出過類似的產品:和包。

  早在2010年,中移動試水“手機支付”業務,這便是“和包”的前身。據中移動相關負責人向新聞記者介紹,“和包”作為中移動自主開發的唯一支付品牌,是移動集團面向用戶提供的一項綜合性移動支付服務,擁有遠程、近場全面的支付能力。

  當時,NFC(近場通信)支付在中國已經發展多年,一線城市的公交卡很早就開始使用該技術,掌握SIM卡和通信技術的移動運營商從中看到了商機。

  一方面通過和包客戶端,讓用戶對電子卡片應用進行綁定管理,讓用戶離不開運營商提供的服務,從而掌握更多用戶資源和價值;另一方面,利用和包NFC業務與商家達成合作,能拓展業務線并扎入支付領域,搶奪更廣闊的商業布局。乍看之下,這樣的商機豈容錯過。

  在回顧NFC支付的發展歷程時,英飛凌智能卡與安全事業部移動支付產品市場經理孫任告訴新聞記者,當時以中移動為首的運營商在發展NFC支付上非常積極,在功能標準化之前做了很多的嘗試,比如跟金融機構合作把支付從傳統領域拓展到非金融機構領域,如校園應用、企業社區應用、交通卡等等。

  在市場尚未成熟的條件下,注重服務于社會民生,將公交卡等功能嵌入手機以滿足用戶基數龐大的日常剛性需求,并以此打開市場局面,是當時移動打的如意算盤。

  實際上,在當時的條件下,“讓手機變成公交卡”并不容易。

  為了打通公交體系與手機業務的閉環,除了需要與各個公交公司逐個洽談合作,還需要定制開發系統并進行耗時耗力的測試和運維,此外對用戶的教育和普及亦是業務推廣的難題之一。

  不過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和包”上支持的公交應用已超過50個,覆蓋了大部分一二線城市及部分三線城市。

  據中移動向新聞提供的數據顯示,迄今為止和包注冊用戶超過1.5億,年交易規模超過六千億元;在近場支付方面,和包NFC平臺已上線200個支付應用,是目前業界最大的NFC應用平臺。

  然而數字雖然漂亮,和包在手機支付市場卻始終未能形成與其投入相匹配的品牌效應,如今其薄弱的存在感更被如Apple Pay這樣的后起之秀迎頭趕上,不禁讓人感慨“人算不如天算”。

  原因是多方面的。

  移動支付涉及包括商戶、收單環境、手機廠商、運營商、銀行、技術提供方等在內的復雜產業鏈,作為行業的開拓者,如果未能協調好各方關系,在推動移動支付應用與發展時必然困難重重。

  幾年前“和包”首先遭遇的困難是與銀聯的技術標準之爭。

  當時移動支付分為三大運營商為首的運營商系統,以及以銀聯為首的金融體系兩大陣營,它們既有合作也有競爭,但基于各自不同的優勢都想推動自己所掌握的支付技術,而這些技術由于牽動到背后的利益布局導致雙方難以妥協,而陷入長久的博弈。

  具體而言,現場支付是這場技術之爭的焦點。基于RFID(射頻識別)技術衍生的三種現場支付技術之中,銀聯支持的是工作在13.56MHz頻率下的技術,包括NFC和SIM-Pass兩種,而中移動所力推的是采用了2.4GHz的通信頻率的RF-SIM技術。

  中移動的方案是將RFID模塊、天線和應用信息都集成在SIM卡中,用戶只需換卡即可使用,從手機成本、業務控制角度來說是其作為運營商的最佳選擇。

  但這一技術的最大問題是,RF-SIM的工作頻段與銀行、公交等主要行業的POS機不一致。如果大量鋪開需要移動自己來更換升級POS終端,成本巨大,銀聯方面也不愿配合。

  要推動移動支付,運營商和金融機構的合作甚至融合是必經的發展階段,單靠銀聯或者某一運營商都無法把愿景變成現實的產業。然而這兩大陣營從一開始便產生了齟齬。

  “兩大陣營在博弈中錯失了發展的時機。”第三方支付提供商Ping++CEO金亦冶向新聞記者談道,“最后發改委把技術標準的主導權交給了銀聯以避免跨領域壟斷,雖然雙方達成了妥協,但由于政策原因運營商在體系中已經落后,未來是否能殺回來還很難講。”

  關注移動支付多年的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劉春泉對此亦深有體會:“兩大派系對NFC支付標準話語權的博弈耗費了過多精力,導致移動運營商的支付產品一直沒做起來,市場化程度也不高。因此給了互聯網公司提供的掃碼支付、在線支付應用后來居上的機會。”

  如果說技術標準只是應用層面的交鋒,那么商業模式的各懷心思則真正導致雙方難以通力合作。

  通過對比Apple Pay與銀聯以及中移動與銀聯的合作模式,孫任認為,中移動的商業模式很難刺激銀聯的積極性,而Apple Pay的模式顯然更符合銀聯的利益價值。

  “具體對各家銀行而言,Apple Pay的模式中,客戶是銀行的,服務也是銀行的,用戶在蘋果的機器上綁定一張卡就好;但中移動模式里,平臺是中移動的,服務卻是銀行的,哪家銀行都可以加入,中移動從中收取租金。”孫任表示,中移動模式讓銀聯陣營沒有特別大的動力參與其中。

  不過孫任也指出,Apple Pay進入中國市場的時機非常微妙。基于2015年國際芯片卡標準化組織EMVCo的數據顯示,至2015年6月全球所有銀行卡交易中間基于EMV標準(銀行卡從磁條卡向智能IC卡轉移的技術標準)的交易中最高的是西歐的97%,亞洲、中國也很高,但美國市場上基于EMVCo芯片卡的交易僅僅占到1%。

  “并不是Apple不想做,只是它真的認為自己在沒有市場環境的時候做這樣一種基于芯片的手機支付是沒有前途的,所以直到市場啟動那一刻它才會去做這個事情。”孫任說。

  移動支付的應用場景離不開市場的成熟,目前市場上安卓機和蘋果機的比例大致上是4:1,其中大概只有兩成安卓機具備NFC能力。因此即使今天,整個智能終端具備支付能力或潛在支付能力的手機是比較少的。

  早年中移動“和包”進入市場的時候,智能終端市場NFC的滲透率無疑更低,且當時市面上商用的磁信號的POS機是主流,擁有NFC POS機的商戶太少。

  由于種種市場限制,大部分用戶無法使用這樣的服務。所以,不僅“和包”,在全球市場提前涉足該領域的谷歌Wallet、Square等基于NFC的移動支付應用也一直不溫不火,難言成功。

  電信行業資深研究者付亮認為,除了移動“和包”外,電信、聯通也推出過“翼支付”“沃支付”等產品,最終也都沒有成功,“三大運營商的國企管理方式不適應移動互聯網業務的快速發展,未能利用互聯網最大化地傳播自身的支付品牌。”

  這些都是“和包”發展過程中磕磕絆絆的原因。跟謹慎、冷靜的蘋果相比,“和包”多少有種生不逢時的遺憾。不過隨著移動支付新時代的到來,“和包”似乎又看到了續命的機會。

  “和包”相關負責人對新聞記者表示,跟不支持公交應用的Apple Pay、Samsung Pay等支付手段相比,滿足“刷手機乘坐公交地鐵”剛性需求讓“和包”更具黏性。此外因為Apple Pay、三星Pay采用的是全終端方案,用戶在更換手機時需要遷移原手機應用及數據,而“和包”NFC的用戶在更換手機時只要將原來NFC-USIM卡插入新手機即可繼續使用。

  “對于當前大多數用戶頻繁更換手機的使用習慣來說,使用和包NFC更為便捷。”該負責人告訴新聞記者。

  中移動還表示,今年將加大與終端廠商的合作力度,通過促進終端廠商對NFC手機支持力度的提升,讓NFC手機的滲透率持續增長。同時面對商戶,“和包”NFC還會開放更多服務,以吸引更多的應用通過其平臺發布。

  “這次Apple Pay借銀聯殺到移動支付領域,利用巨頭效應將市場攪動起來。有了這條‘鯰魚’,對和包這個產品來說反而是一個很好的市場機會,應該乘勢而上。但是大國企是否擁有跟互聯網企業、科技企業相抗衡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還不好說。”劉春泉說。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