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能交通看物聯網成功的關鍵
大家都說物聯網是產業未來的希望,但目前大多沒有好的商業模式,部分是政府就公共利益提供民眾便利的服務,若能有好的典范,相信物聯網市場的起飛,將指日可待。
以智能交通為例,目前正在運行的兩個案例,或許可以給讀者及政府做進一步的參考。
其一是目前日本運行的VICS (Vehicle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System),統計至2014為止,在日本全國各地區,累計提供給4,307萬臺車載機 (將近日本汽車數量60%)實時交通信息。
VICS借助實時交通信息的搜集融合處理,以每5分鐘為更新頻率,提供實時交通信息服務,如交通擁塞、旅行時間、車禍故障、施工災難、天氣條件、停車場位置及使用狀況等等,受到普遍的歡迎。
探究其成功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是政府與企業需要誠心攜手合作,這個系統由日本政府部門,包括警察廳、總務省與國土交通省、汽車制造商(四大車廠)以及導航車機制造商(松下、三洋等)等單位,1995年共同成立VICS財團法人組織,負責實時交通信息發布服務,同時做營運模式的規劃與執行。
其次在持續商業模式方面,VICS借助產業合作贊助、會員會費、增值業者(車廠、導航機、系統整合商)租賃與技術費等商業之間(B2B)營收達到持續維運。2014年的營業額已超過54億日元。
第三是提供開放性的B2B平臺。增值業者介接VICS信息提供加值服務如導航、路徑規劃、POI興趣點信息、進階交通信息等。
另一案例是ParkMe,其幫助駕車者查詢停車空間和車庫,范圍涵蓋32個國家,1,800個城市,將近28,000個地點(主要分布在北美、歐洲),每年10萬輛Audi新車采用,為美國知名科技媒體Business Insider譽為年度市場上最熱門15個應用之一。
其所以受到好評,主因是:
符合民眾需求:現在很多美國人出門前看的不再是天氣,而是看看哪個停車場車位最多,今天就在哪兒花錢。
作為停車場的好伙伴:提供停車位預定及經營分析服務,并以動態定價模式提高停車場業者收入,讓消費者及業者雙贏。
政府目前積極推動open data加值服務產業,但成效尚未顯現,主要還是在于公務文化保守及抗拒的心態,若能提供具潛力數據,及有效的應用,相信商業模式就容易形成。
從以上的案例可以了解,如何從客戶的需求出發,跨領域的結合各方伙伴,提出整體解決方案,讓多方共贏,才有機會得到客戶的青睞,進而建立持續的營運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