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菜可追溯” 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有了肉菜追溯體系,從田間到市場,產品信息公開透明,不僅讓市民明白消費、放心消費,還有利于強化政府監管、方便消費者維權、倒逼企業完善管理等。
日前,廣州市商務委表示,廣州計劃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建立起覆蓋全市的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以后,街坊在市場、超市買菜,將拿到一個追溯碼憑證,進貨來源在哪、經過哪個批發市場,各個上游環節一目了然。
對于肉菜追溯,很多市民早就不陌生。它利用物聯網技術,給肉菜辦了張“身份證”,市民借助打印小票就能一覽肉菜的“前世今生”。如此一來,從田間到市場,產品信息公開透明,不僅讓市民明白消費、放心消費,還有利于強化政府監管、方便消費者維權、倒逼企業完善管理等,總之,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不過,“肉菜可追溯”并非易事。從各地的嘗試來看,它還面臨著幾道坎。其一,系統是否簡單好用。搭建肉菜流通追溯體系需要流通主體實名管理準入、基礎信息采集、生產經營單位檔案數據庫等,涉及面廣、工作量大,事項繁雜。根據廣州規劃,今后本地生豬產品80%以上、蔬菜50%以上都要納入信息化追溯平臺,考慮到管理成本和各環節從業人員的素質,系統要在操作簡單方便上下功夫。
其二,企業能否積極參與。可以預料,追溯體系的建設和運行對于生產經營單位來說等于多了一道“工序”,自然會增加人力、時間等成本。也因此,可能極個別生產企業對于肉菜追溯系統并不會全面地嚴格執行,而是間歇性使用或檢查時才使用。對此,監管部門一方面要做好服務,比如加大對肉菜追溯體系的先期投入,提供培訓等相關服務,減少生產經營單位的成本壓力;另一方面,也不妨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比如要求肉菜不可追溯則不能進入市場,從法規上推進肉菜追溯體系的建設和運行。
其三,市民能否積極互動。市民的參與程度直接影響著肉菜追溯體系的運行效果。從各地實踐來看,消費者“嫌麻煩”已經成了肉菜追溯體系發展最大的“絆腳石”。比如,一般消費者很少主動索要小票,即便有檔主主動提供小票,很多人也是隨手就扔,毫不“領情”,使得溯源票沒有“用武之地”。應該說,很多人對食品溯源還尚不了解,更沒有養成查詢的習慣,鑒于中老年人是購買肉菜的主力,有必要提高宣傳引導的滲透力和針對性。此外,已有地方嘗試以消費抽獎的方式增加追溯體系的存在感,其金額雖不起眼但吸引了很多人在市場主動索要溯源憑證并接受相關的宣講——這種思路,逐漸讓追溯體系真正“忙”起來,值得效仿。
可以肯定的是,肉菜追溯體系啟用后,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將進一步得到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