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熱中要有冷思考
當下中國,大數據成為國際流行的詞匯。既走進決策者視野,也在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大數據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涵蓋醫療、金融、交通、零售、互聯網、工業等行業,毫無疑問的是它的市場前景廣闊,是一個歷史發展必然趨勢。
猶如網絡一般,大數據也是一把雙刃劍,往往也存在一定的“盲區”。比如,股市的大熱引發“菜鳥賺大錢”現象,不少人紛紛想投身股市一試運氣,而忽略了炒股賠錢的風險;無數青年眼紅別人的創業成功,也投奔“創業大潮”,也不想成功概率有多大等等。大數據似乎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好,常常誤導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
企業常見的表現的形式是過度依賴數據,根據以前經驗設定的規則和模型,從消費者的需求特征中尋找差異化特點,然而所看到的數據或事件可能只是一小部分,并不代表大多數,切忌輕易做出判斷和決定。這樣長期下去,只會把自己的思維限制在數據庫中,難以獲得新的靈感和創意。一個好產品更多的是集體汗水與智慧的結晶體。
然后是忽視小數據的重要性,企業會花大量的時間去研發和生產大眾所需求的產品,害怕做小眾產品會得不償失。其實,看看小數據是否存在著某些值得借鑒的地方,把關鍵要素提煉的精確,可以解決一些擴展性的問題,比如資源消耗、應用成本、配置應用等。與其吃力地深挖大數據,不如在小數據上精耕細作,說不定收獲一批鐵桿粉絲。
除此之外,企業總會一味地采集大量的數據。隨著社交媒體和移動設備的興起,企業為了獲得各種資源,存在過度投資的行為,先不論采集數據的質量的好壞,數據總量雖呈現增長的狀態,但缺乏從中挖掘有價值、接近真相的信息,對企業而言就是負擔,數據相當于垃圾信息。不要簡單考慮數據量的問題,而是要重視邏輯性。
總之,面對大數據的迎面撲來,如何利用大數據完成企業創新與發展是一個難題,我們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冷靜地思考和判斷。只有深入數據洞察,才能更好推動大數據發展和創造真正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