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正文

移動支付成常態 NFC發展核心在于安全

作者:本站收錄
來源:機器人前沿
日期:2017-03-20 08:44:29
摘要: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移動支付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事,就好比如今誰都知道拿出手機掏個支付寶、微信二維碼來付款,商戶收款時如果不支持掃碼勢必會引來鄙夷的眼光,就連鄉下農村互搶互發紅包也已經成為常態。二維碼支付順風順水,但是老生常談的NFC支付一直發展到現在才稍有起色,那么NFC支付發展的關鍵是什么?

  國內的NFC支付一起步就已經落后了二維碼,加上二維碼得天獨厚的社交電商優勢,消費者并不在乎這幾十秒鐘的支付速度,也不在乎拿出手機打開應用程序的繁瑣。那么,如何讓消費者接受NFC支付就需要另辟蹊徑。

  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移動支付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事,就好比如今誰都知道拿出手機掏個支付寶、微信二維碼來付款,商戶收款時如果不支持掃碼勢必會引來鄙夷的眼光,就連鄉下農村互搶互發紅包也已經成為常態。二維碼支付順風順水,但是老生常談的NFC支付一直發展到現在才稍有起色,那么NFC支付發展的關鍵是什么?

  二維碼的存在,讓支付變得“簡單”

  二維碼支付、發紅包這些簡單的操作消費者一學就會,而且還能舉一反三,這得益于微信、支付寶的使用習慣。然而是不是二維碼支付的確非常快速簡單呢?試想,你在結賬時需要拿出手機、點亮屏幕、打開APP、調出二維碼,小商戶之間的個人轉賬還需要輸入密碼、驗證指紋等,實際上這并不簡單。

  NFC+指紋“一觸即付”的支付體驗無論是在速度還是操作上都能分分鐘秒殺二維碼。據全球咨詢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稱,截止2016年底,有超過一半的受訪美國零售商表示,他們已安裝完成或即將安裝NFC終端設備。而在歐洲,NFC支付也要比二維碼支付更受歡迎。

  在國內,情況是截然相反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的規模大約為美國的50倍,其中第三方移動支付的市場規模增長超過了三倍,約38萬億人民幣,該市場里支付寶和微信占據了主要地位。相比較NFC支付的線下滲透率,國內以第三方支付為代表的二維碼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國內的NFC支付一起步就已經落后了二維碼,加上二維碼得天獨厚的社交電商優勢,消費者并不在乎這幾十秒鐘的支付速度,也不在乎拿出手機打開應用程序的繁瑣。那么,如何讓消費者接受NFC支付就需要另辟蹊徑。

  NFC:支付是基礎,核心在于安全

  去年,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2016年移動支付用戶調研報告中顯示,安全隱患和付費失敗是移動支付用戶最擔心的問題,分別占比為46.5%和42.6%。此外在對移動支付未來的改善情況上,安全性問題排名第一,占比為52.4%,用戶普遍認為未來移動支付交易安全性還需加強;排名第二位的是應用場景的范圍,占比為46.0%。如何保障支付安全永遠是消費者最關心的話題,而相比于二維碼支付等網絡支付,有硬件級保障的NFC支付無疑更加安全,所以“安全”可能是NFC支付能夠拿得出來的最后一張底牌。

  2015年年初,央行即發布了《關于推動移動金融技術創新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手機需具備SE或Key等基于安全芯片的電子設備作為認證因素以保證交易可靠性。并提出自2016年1月1日起,各商業銀行和銀行卡清算機構開展移動金融服務所采用的TSM、SE等軟硬件產品,原則上應符合相關標準,并需要通過“移動金融技術服務”認證。另外,央行對于網絡遠程支付也呼吁硬件級安全,并限定單日支付不能超過5000,每年最高20萬的限額。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原副司長李曉楓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在他看來獨立的安全芯片和可信的支付環境是移動金融安全的保障,并表示NFC+SE+TEE+生物識別的千元機標配是未來需要促進的。

  因此,從安全入手,讓消費者意識到支付安全的重要性是發展NFC支付的關鍵。

  安全雖關鍵,但出路口在“交通領域”

  安全雖然關鍵,但安全往往是主觀上的感受,這就像我們常說的“消費者需要的是安全感,而不是安全”。微信、支付寶則采用比較簡單粗暴的方法:“你敢用,我敢賠”,而往往真正出了問題賠付起來是相當麻煩和不靠譜的事。所以,在小編看來,安全需要徐徐漸進、循循善誘,在NFC普及之前需要另辟蹊徑,這條路便是“交通支付”。

  無論如今二維碼如何拓展深入,交通支付仍是NFC支付緊握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在交通領域上的便捷性和普適性是無法被取代的,另外交通支付也是增加消費者粘性的最好方式。

  目前,NFC全終端手機公交卡已經被國內手機廠商所普遍認知,截止到目前包括華為、小米、魅族、一加等部分NFC手機已經完美支持部分城市的交通支付,其中小米以絕對領先的優勢暫時領跑支持列表,華為、三星緊隨其后。盡管局限于國內的交通復雜性,蘋果現在還沒有進入,但是這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