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鳴單車陳宇瑩:做物聯網單車的踐行者
共享單車作為共享經濟的新興事物,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全國各大城市雨后春筍般的發展起來。共享單車不僅幫助了人們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問題,同時更以便捷、環保、經濟等價值,直接改變了許多人的出行方式,受到了政府部門以及市民的歡迎。
共享單車行業是當下最熱門的風口,也是資本不遺余力投放資金的戰場。然而隨著單車市場的繁榮以及越來越多的企業入局,隱性的問題開始顯現,同時單車市場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單車企業的生存也顯得云霧迷蒙。

小鳴單車CEO 陳宇瑩
作為小鳴單車CEO的陳宇瑩對于初來乍到的單車市場的火熱深有體會,但是多年的BAT行業經驗告訴她,一切新興的事物總有一個沉淀的過程,誰能夠堅持到最后,誰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誰能夠掌握核心技術,誰就能夠占據有利的地形,從而取得最后的勝利。
燒錢模式并不是必殺技
其實共享單車早已有之,作為低碳環保出行的代表,單車自然很早就走入到了政府的跟前,但是政府只是將它作為公共交通出行的一部分,同時相對來說運營成本也更高并且是有樁的,因此運營的并不靈活。

直到企業入局并且取消了有樁的形式,共享單車才如一股清風吹到了每個人的身邊,帶給了人們更好的出行使用與體驗。陳宇瑩表示,其實單車是城市當中很受歡迎的交通方式,但是因為諸多原因,并沒有能夠真正有效的推廣開來,直到共享單車這種形式的出現,才真正打開了單車出行的出口。
對于目前火熱的共享單車市場以及資本的瘋狂追逐,陳宇瑩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認真去觀察和分析這個行業,就會發現大部分的資本以及互聯網行業的人都是霧里看花,燒錢模式并不是這個行業市場的必殺技,共享單車說到底跟滴滴是完全不一樣的模式。共享汽車入口在線上,燒錢主要用于貼補獲客。但共享單車是線下入口,只要有單車停在那兒,就可以獲客,哪怕你在線上做投放拉用戶再多,用戶出門看不到車也是沒用的。從目前來看,市場依然很大,但對于單車企業而言,也充滿了挑戰。
她也強調,對于共享單車的追逐,資本能力總是有限的,總有一天會進入平穩的發展狀態,那么到最后,誰的單車供應鏈能夠持續穩定的提供單車,同時對于用戶的服務能夠更加完善,那么誰就是最后的勝利者。“我相信基于目前的市場而言,勝利者肯定不止一個,但最終也不太可能超過五家。共享單車是一個不需要依靠BAT就能存活的行業,重資產和良好的資金回報率,最終考量的是對于供應鏈的把握能力”。
共享經濟下的生態回歸

作為途家網的前COO,陳宇瑩應該算是共享經濟的資深人士以及實踐者,她對于共享經濟也有著自己的理解,她認為共享的邏輯是把自己的閑置拿出來做二次利用,產生商業價值,在開放這個層面上,共享單車是做到了。
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單車是一種重資產的東西,它需要企業去購買單車然后投放到市場上,因此目前的共享單車模式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享,但是也正因為在共享經濟的花環之下,單車才再次回歸了生命力,帶給了人們久違的騎行便利,同時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的交通壓力,更為重要的是對于環境的改善。陳宇瑩也坦言,對于單車企業與行業而言,如何擁有更好的開放與真正共享的能力,是共享單車行業下一步應該考慮的問題。
共享單車行業發展的太過迅速,也導致了一些社會問題的出現,以至于有些人對于共享單車模式存在質疑。陳宇瑩認為這都是新興事物剛開始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共享單車的市場是不久之前才火熱起來的,那么面臨一系列問題或難題都是情有可原。她認為共享單車的前景依然是樂觀的。但是生產和技術門檻可能會是一個大的瓶頸。
首先,自行車有成本,大量融錢是因為需做生產。
其次,自行車是有技術含量的。比如,自行車生產的門檻在于車架,有這種生產能力的廠家不多,共享單車已使得前幾年萎縮的市場突然之間爆發起來,但能否生產出車,是需要行業去觀察。
再者,共享單車的革新性在于無樁,無樁的便捷是由智能車鎖帶來的,因此車鎖的生產能力以及技術研發能力,也是這個行業需要考量的進入門檻。同時市民的整體素質也需要不斷提高,只有這樣,共享單車的未來畫面才是更加美好與欣喜的。總而言之,共享單車是這個社會的需求,也是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生態回歸。
以長遠的眼光引領發展
作為互聯網的資深從業者,深耕于其中的陳宇瑩也有著自己的見解。就像一句話“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互聯網競爭的利器就是快”說的那樣,她認為目前共享單車企業都是在想方設法的以最快的方式,搶占城市、獲得用戶、占領市場。而對于盈利模式,似乎都還沒有進入到實質性的探討階段。陳宇瑩表示,對于人們質疑的盈利問題其實并不如想象的那般,對于共享單車的盈利只是時間問題。

她覺得就目前的共享單車形式,盈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來自于共享單車的租金。對于單車企業而言,第一年投放市場的階段可能不會盈利,但是從第二年開始應該基本都會實現盈利,只是這種租金的盈利模式是極其有限的;
第二,來自于它的廣告價值。誠然,從目前的形式來看,廣告價值具有廣闊的前景,不論是線上廣告還是線下廣告,都是具有很大的潛力;第三基于用戶的商業化。單車企業基于用戶的騎行路線、所到的地方等等,能夠較為清晰的畫出該用戶的畫像,以至于能夠判斷該用戶的喜好、生活習慣甚至職業收入等,企業掌握了這些,在后期當中也能夠對其進行精準的定位,提供更為有價值的服務。以產業帶動產業的發展,這是一種靈活的方式。
綜上看來,對于單車企業而言,盈利并不是最具挑戰的地方,而目前階段,占據市場主動才是重中之重。
在聊到如何做到差異化和市場競爭時,陳宇瑩表示小鳴單車應該會是政府最喜歡的一家共享單車品牌,已經有很多政府和找到小鳴談合作事宜。其中的奧秘在于,小鳴單車通過硬件升級,在車鎖內設置虛擬車樁,將來在投放密度較高的CBD、地鐵口等地,只有在指定的位置才能停放,解決了亂停放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
最后,陳宇瑩認為互聯網的基本商業邏輯在于開放與虛擬交互,平臺的價值在于打破了傳統行業的邊界。單車行業的平臺邏輯,應該是基于地圖定位找車以及車載智能設備的共享能力。同時對于互聯網企業或共享單車企業而言,一定要有長遠的發展目光與戰略。
小鳴單車作為目前共享單車市場上異軍突起的一員,正在持續不斷的加大對于城市的開發,同時在技術研發上也在推陳出新。作為市面上唯一一個有物聯網應用技術的單車,不僅可以在車鎖與用戶之間、單車與虛擬停車場的機器之間完成交互,而且還可以應用到周邊商家與騎行用戶的交互。陳宇瑩表示,這不僅是打開商業模式的一個入口,也寓意著單車從互聯網時代邁入到物聯網的時代,而目前單車是最好的一個流量入口。
在小鳴單車董事長鄧永豪看來:單車更大的意義在于其背后連接的生活方式—騎行運動、低碳環保、時尚和休閑。或許,這才是共享單車發展的最大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