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汽車社會雛形漸成 智能化和新能源為兩大突破口

汽車產業作為制造業中技術含量、智能化程度、產業集中度較高的代表,匯聚了電子、玻璃、橡膠、化工、鋼鐵等很多行業,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布局。當前,車企將焦點放在了智能化和新能源兩大方向,如何把汽車產業提高到智能制造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去年,中國汽車產銷總量再創歷史新高,產銷分別達到2811.9萬輛和2802.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4.5%和13.7%。無疑,汽車制造已經成為最能代表中國制造水平的產業之一。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發展,目前中國在新能源汽車規模上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市場。一個未來汽車社會的雛形正在形成。
在2017第17屆上海國際車展上,智能新能源車的“黑科技”是最吸引人的看點之一。上海車展可以說是各大新能源車入市前的激烈角斗場,與往屆相比,這屆車展的新能源車占展車總比重創下了歷年新高,并且還有著不少首次露面的新面孔。而上海車展的黑科技差不多都集中在新能源車上了。

作為新能源領域最耀眼的后起之秀,蔚來汽車在上海車展上帶來多款車的國內首秀。其中,ES8作為全球首款純電動7座大型SUV,其續航里程達到300公里,預計在2017年底ES8將會正式上市。蔚來EP9可謂是搶盡風頭的電動車,繼創下紐北最快電動車紀錄后,又拿下無人駕駛車的最快速度紀錄。
汽車產品在未來還有一個重要方向,那就是需要往智能終端的方向走,這不僅僅要解決出行的問題,更是要解決一個復雜的終端問題。“中國制造2025”作為我國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將使數字化、智能化的產品創新和制造創新的共性技術在汽車業集中體現,深化汽車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和產業形態。
從具體和現實的方面來看,智能汽車較為成熟的和可預期的功能和系統主要是包括智能駕駛系統、生活服務系統、安全防護系統、位置服務系統以及用車服務系統等。可以看到,在智能汽車的定義中,傳統的汽車只是提供了一個承載的物理平臺。智能汽車的智能,主要是依靠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帶來的。

智能制造自動化的概念更新,擴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是打造汽車企業未來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環節。汽車企業該如何采取行動準備迎接智能制造,圍繞智能制造的特點和突破契機需要怎么做才能把握住機會?
一方面,汽車制造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產品設計的數字化、工藝規劃的數字化和生產管理的數字化水平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在產品越來越復雜、生產設備和制造系統日趨復雜和昂貴的情況下,為保證在可制造的前提下,實現快速、低成本和高質量的制造,適應市場競爭,汽車企業會大量應用數字化制造技術中的虛擬驗證功能,并通過定量的手段來分析和優化制造工藝,實現從傳統制造模式向數字化制造模式轉變。

未來汽車本身也不只是一個代步的工具,因為智能化和網聯化的突進,汽車將可能是一個移動的機器人,也是一個智能終端。汽車已經在融合智能手機的一切應用,很多功能已經司空見慣,比如車載APP、智能語音系統等等,機器人的功能也已經部分應用,比如自適應巡航系統、自動泊車等等。
汽車將是應用到普通消費者中,綜合最多先進科技的消費品。人類的先進科技應用,最大的普及性產品,就是汽車。汽車已經不僅是單純的交通工具,而成為維系智能住宅、智能電網和智能社區,建立低碳社會,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有效移動手段。目前,無論是新造車勢力還是傳統車企都將目光聚焦在兩大方向,一是智能化,二是新能源,未來,二者相互融合或許還將創造出新新領域,對此,我們仍是充滿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