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云計算后發能否先至
在阿里涉足云計算多年之后,騰訊百度一直在扮演追趕者,截至目前云計算更是幾乎成為大公司標配,京東、360甚至包括已經基本退出實操業務的盛大都在運作。近日,網易披露低調開展兩年的云計算業務,并正式發布司南戰略,擴張云計算版圖。云計算格局會否被翻新,格局是否被撼動值得關注。
巨頭游戲
如同當年將PC機向企業普及一樣,目前各類企業對云計算的需求促使該領域悄然成為當下和未來互聯網產業爭奪的重點。
據前瞻數據庫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云服務市場規模超過500億元,達到516.6億元,預計2017年中國云計算市場份額將達到690億元以上。相關報告指出,預計未來云計算市場規模仍將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到2019年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5706.4億元。
在這個處于紅利期的市場主要玩家名單基本復制了互聯網大佬花名冊,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美團等均在列。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3月,阿里云年營收66.63億元,連續8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增長,目前已形成中國、新加坡、歐洲、中東、澳大利亞、日本等14個節點和杭州、新加坡雙中心布局,服務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相關數據顯示,阿里云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已經是第二名的10倍,中國超過35%的網站由阿里云提供服務。據互聯網IP資深分析人士高春輝披露,在全球市場上阿里云從收入份額上看全球排名第三或者第四,但從IP地址活躍程度上來看排名已至全球第二。
除了阿里,騰訊在云計算市場的活躍度亦不低,2016年騰訊公司財報顯示,騰訊云服務收入同比增長超過200%。百度也對云計算高度重視,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表示,搜索是最大的云計算應用,百度已于去年10月正式完成百度云品牌的升級。此外,京東、盛大、美團等均頻繁發力云計算領域。對國內市場而言,IP地址注冊數量排名為,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美團云、百度云、UCloud、金山云。
國內云計算廠商們快速占位,國際市場中玩家們競爭更加激烈。目前,在世界云計算領域亞馬遜AWS排名第一,微軟Azure排名第二。根據兩者的財報,增長速度均十分可觀,截至去年12月31日,亞馬遜AWS全年營收達到122億美元,運營利潤為31億美元。雖然微軟并未披露云計算業務的具體財務數據,但微軟表示商務云業務的年化營收已超過140億美元。
在群雄逐鹿的云計算角逐中,老牌互聯網企業網易一直保持低調,在發展兩年后于近日才披露相關戰略與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網易云(網易旗下云計算大數據品牌)已經服務35萬企業客戶,實現7億終端用戶覆蓋,在數據披露的同時網易宣布升級網易云至2.0版本,并一同推出“司南計劃”。
追趕姿勢
所謂司南戰略是網易云與合作伙伴、客戶、政府一起進行的戰略計劃,由產品體系2.0、知識體系2.0、服務體系2.0和生態體系2.0組成。其中產品體系是司南戰略的基礎,據網易杭州研究院執行院長汪源介紹,自2015年起至今,網易云已經對外推出通信與視頻、全智能云客服、云計算基礎服務、云安全等一系列場景化云服務,和大數據管理與應用開發平臺(網易猛犸)、企業級大數據可視化分析平臺(網易有數)等大數據產品。此外,知識體系則旨在幫助處于創業階段的互聯網企業和缺乏經驗的傳統企業,服務體系在原基礎上增加了售前咨詢和本地服務,未來在全國十個城市建立雙創基地則成為生態體系2.0的目標。
這是網易首次對外公布云計算戰略,盡管此次網易意外高調,但是先發優勢已經喪失。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早在2010年阿里就把云計算作為戰略級業務發展,開始對外提供基礎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服務。隨后幾年,阿里云開始提供包括數據庫在內的云中間件產品和云安全產品。此后阿里云先后發布MaxCompute和數劇平臺,提供大數據服務。接著發布人工智能產品,可以說阿里云在業內的布局時間點比其他云計算廠商均要提前幾年。
這一點汪源表示認同,“很多友商起步比較早,他們的客戶群也比較大,網易起步要晚一些,在打法上采用的是標準模式,前端做營銷、做線上線下等”。
不僅后發啟動未占有份額優勢,網易云計算對客戶群和產品還有自己的側重。據了解,網易云計算側重于偏向互聯網的客戶,更擅長的是面向互聯網或者互聯網+的場景化云服務。
網易云區別于其他廠商的最大特點是專屬云服務,“網易專屬云是部署在網易公有云機房內的客戶獨占資源專區,用戶可以使用與公有云相同的IaaS、PaaS(平臺即服務)、CaaS(通訊即服務)服務,我們還將云平臺的運維管理和運營管理能力向客戶開放”,汪源表示,專屬云的本質,是企業級的公有云,因為像公有云一樣,擁有最低的運維成本、最高性能、抗攻擊和安全服務優勢,“但超越公有云的地方在于,專屬云因為硬件資源隔離,沒有公有云的安全風險。按物理資源計價,做到最低的成本”。
網易的競爭對手也正在尋找彎道超車的機會,如同張亞勤的比喻一般, “中國云市場好比一場馬拉松比賽,發展雖有先后,但在巨大的機遇面前差距也只有2公里,百度的機會仍然很大”。
玩法翻新
云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絡訪問,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商進行很少的交互。不過,汪源認為,云計算不能僅僅是售賣機房、服務器、計算能力。在他看來,“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應該跳出傳統的思維框架,分享技術的應用經驗,幫助客戶實現商業與技術之間的有效對接”。
經濟的發展85%的因素來自于技術進步,這是業界公認的說法。經過BAT以及其他互聯網玩家的教育和云計算技術的鋪墊,單純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云計算行業的客戶體驗已經不錯,但云計算的意義僅作為技術存在難免大材小用,汪源希望將技術與商業掛鉤,“比如說游戲智能分發的平臺,電商精準分銷的平臺,對于有產品的供給方和有流量的需求方來講,我們可以直接去幫助他們增加產品的銷量和企業營收”。
這樣的構想體現在網易知識體系2.0中即“網易云易經”,包括教育、電商、金融、新直播、文娛、游戲等領域的行業解決方案以及網易發布的兩本關于互聯網技術的專著《云原生應用架構實踐》、《互聯網內容安全手冊》。
事實上,對云計算有全新想法的不止網易一家,在2017騰訊云+未來峰會上,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曾表示,云計算已經不再是人們認知中的“云端服務器”,而是承載了企業的轉型變革,他認為“云是產業革新的源動力、云是新型社會管理的主平臺、云是人工智能的強載體”。
毫無疑問,云計算正在釋放巨大紅利,應用對象逐步從互聯網行業向制造、金融、交通、醫療健康、廣電等傳統行業滲透和融合,但目前我國在云計算的技術方面仍沒有實現完全自主,操作系統和大型軟件方面還沒有太大的優勢,技術的總體水平還不高,云計算的發展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安全性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也沒有很好的制度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