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連手人工智能 物聯網迎商用元年

作者:韓煦
來源:chinatimes
日期:2017-07-26 10:34:19
摘要:物聯網概念不算一個新鮮詞,早已有之,但相比大數據、云計算等這些普通人也耳熟能詳的詞語,物聯網確實顯得神秘而低調。而選擇與人工智能聯姻,吸引大規模資本青睞后,物聯網的身影漸漸浮現在大眾眼前。

  物聯網概念不算一個新鮮詞,早已有之,但相比大數據、云計算等這些普通人也耳熟能詳的詞語,物聯網確實顯得神秘而低調。而選擇與人工智能聯姻,吸引大規模資本青睞后,物聯網的身影漸漸浮現在大眾眼前。

  7月13日,中國互聯網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閉幕,在閉幕式“發現2017中國互聯網驅動新活力與創造新潛能”頒獎儀式上,《特斯聯移動物聯網助力智慧城市人口管理服務實踐案例》入圍“驅動新活力”示范案例。

  資本再次嗅到了商機。

  在此之前,該入圍者——城市級移動物聯網平臺公司特斯聯——宣布已經于去年年底完成共計5億元人民幣的A1+A2輪融資,由中國光大旗下基金與IDG資本、中信系產業資本以及其他戰略投資人共同完成。消息一經傳出,對物聯網行業震動不小,因此次為國內移動物聯網行業內最大融資金額。至此,這個互聯網行業“最熟悉的陌生人”漸漸走入大眾視野。

  那么,物聯網究竟是啥?專業人士這樣向新金融記者解釋道:“簡單來說,就是在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概念的基礎上,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我們熟知的射頻識別、紅外感應、GPS、二維碼等技術都可以算作物聯網的范疇。在應用層面,工業領域比較多,除此之外,普通人比較熟悉的還有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領域。”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通過某些技術達到“物物相連”,讓冰箱、洗衣機、路燈、停車場等這些普通的“物”能夠互相通信,給生活、工作、管理等帶來更大的便利。

  這聽起來非常酷炫,并且貌似很像如今的人工智能。而上述專業人士,從事通信行業的小袁卻說:“人工智能和物聯網不是一回事,但卻有很大的結合意義。”比如現在火熱的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概念的應用。

  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此前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物聯網行業應用領域市場需求報告》所述:“2014年,與網絡通信、傳感、控制功能等相關的物聯網子系統的銷售額增長21%,達到484億美元。”其中建設智慧城市的應用銷售額為353億美元,約占總額73%,而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智能家居領域在當時(2014年)銷售額為10億美元,僅占總額2%。

  “事實上,物聯網的應用對普通人、普通家庭來說已經不是一件充滿‘未來感’的事情了,小到家中水、電、氣的網絡繳費、插卡使用,大到出門在外高速公路的ETC自動收費系統、車載GPS系統,甚至簡單到公交車IC卡等等。物聯網的概念早就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只不過其作為一個龐大的概念體系,可以解決的問題還遠不止此。”小袁解釋道。

  另辟蹊徑

  事實上,擁有雄厚資本勢力的三大運營商多年來也在默默推進移動物聯網建設。

  去年開始,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紛紛開始布局NB-IoT(基于蜂窩的窄帶物聯網,物聯網的重要分支)網絡建設。其中,中國電信于今年6月正式啟用商用化工作,中國聯通也于今年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十余座城市開通了試點。

  中國移動由于牌照限制,稍稍落后,但也在獲得政府批準后,宣布將在全國346個城市啟動移動物聯網建設,年底前實現部分重點城市商用,物聯網智慧連接數將新增1億戶,總規模達到2億戶。

  所以,物聯網實際上早已深入社會、深入家庭,存在于每個人的身邊,卻總是隱藏著自己的身形,難以取得民間資本關注。也難怪有人說:“物聯網的概念并不新鮮,也不性感。”然而借助了如今的“網紅”人工智能后,一切就變得不一樣了。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出現了,特斯聯此次作為“民間代表隊”之一,吸引了5億元資本大舉進入,無疑給這個行業注射了一劑興奮劑。有人開始興致勃勃地吶喊,2017年將是“物聯網商用元年”。

  而之所以是特斯聯,正是因為它運用了創投圈更感興趣、更有熱度的詞匯擊中了投資人,比如人工智能。有了AI概念的協助,物聯網被拉下神壇,不再是晦澀難懂、高高在上的技術流,而是以更加性感的姿態走入創投人的視野之中。畢竟人工智能四個字比物聯網更能擊中投資人的興奮點。

  “展望未來,全面擁抱AI。”特斯聯副總裁謝超的口號喊得響亮。

  新金融觀察記者了解到,特斯聯目前為未來世界提供了三種解決方案,即未來城市、未來建筑、未來金融。這和百度、京東、小米等互聯網企業想要解決的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問題如出一轍,“事實上不同的企業所構想的未來世界是一樣的,只不過不同領域的公司根據自身核心技術不同,在講故事的時候選擇了不同的側重點。真相是想要達到智慧城市的構想,需要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一系列復雜的技術配合。”業內人士指出。

  無論如何,政策早已開始助推,資本如今也已列席,接下來就是技術的表演,而技術最終帶來的也許是驚喜,也許是遺憾。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