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區塊鏈是物聯網的主干基礎?

如果在數學上,某些問題因為數量級的不同,得用加法以外的高等微積分解決問題,當我們來到有500億以上連網裝置的世界后,怎能還用30年前的架構解決問題?
我在4月時寫下這篇文章,記錄一路觀察和研究物聯網的重要里程。
物聯網新主干基礎誕生的必然
過去會探討2020年或者2025年時的萬物聯網會如何發生,但在觀察一段時間后,就發現萬物聯網的現象已無須探討, 因為萬物聯網已經是“必然性”,而非“可能性”。
以下幾個原因奠定了必然性。
1.摩爾定律
2.不斷追求CP值的使用者
3.不斷生產功能過剩的硬件供貨商
這個必然性,除了是硬件產品世界送給物聯網世界的遺產,也是硬件產品公司最核心的驅動力。
你是否曾經有過仍然想用傳統手機卻因為買不到了,而只好開始用智能型手機時刻呢?那么萬物聯網是什么樣貌呢?就是個當你想買傳統燈泡,但走進了特力屋卻發現只能買到連網燈泡了。
萬物聯網既然是必然,就該換角度思考,尤其是創業者或者是物聯網時代要做創新服務的業者。
萬物聯網對個人是怎樣的樣貌呢?可以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你現在身上有多少連網裝置?
你家現在有多少連網裝置?
根據CISCO的相關探討,到了2020年,平均每人身上將會有6.58個以上的連網裝置。

這時我們該煩惱的是所謂的IoET(Internet of Evil Things)問題,在2016年10月21日美國的網站大斷網的事件中,造成諸多網站——包含了亞馬遜以及Netflix——斷線的元兇正是物聯網裝置。
在2016年號稱可連網的裝置不過才64億個,很多黑帽黑客還不急著在現在出手,因為與其現在出手,還不如等到2020年效果將會更大。
對于認同萬物必然連網的我們來說,若不開始做點什么,那么諸如天網(Skynet)的可能性確實會隨之升高。
要知道,大多數的硬件業者沒有理會萬物聯網帶來的威脅,持續制造連網物,有點良心的業者,可能在產品中買了安全服務后,就覺得應該沒問題了,殊不知所制造的連網物正在這已經運作了30年的物聯網架構上增加負擔。
現行網絡的基礎架構是奠定在[1986年ARPA將其網絡協議從NCP改成現行的TCP/IP][2],從1986年到現在已經超過30年,并持續增加各種服務和連網數目,價值也從人與人的連接進化到了物與物的聯機。
網絡架構的革新早已是個非常重要的議題,但是制造連網物的業者卻最不在意,也不知道增加連網物會造成反噬。
試想,若物聯網的安全問題持續存在,而且可能還有更多漏洞沒被發現,當你的連網物出貨出越多,一旦出了問題,你得面對多大的責任?
于是聰明的業者早已開始探討起這些威脅和探討New Internet的可能性。
連神劇《硅谷群瞎傳》也恰巧在第四季中預言了這樣的主題。

反巨大中心化的必然
除了萬物聯網的必然性,接著還有個另外一個值得討論的必然性。
物聯網的誕生之初,是希望能夠創造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避免被攻擊后,政府的運作就中止。但我們來看看現在的網絡是怎樣的樣貌呢?
目前的網絡世界等于被Facebook、Google、亞馬遜、蘋果與中國的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公司所統治。
大家可能同時間都擁有這些公司的多重身分,本意為去中心化的網絡,反而成了巨大中心化的產物。
而前面提到的物聯網攻擊卻又讓大家看到網絡的脆弱性,如果連亞馬遜這種一級的網絡業者都可能會擋不住網絡攻擊,那遠比亞馬遜小的業者又怎能抵擋得住?
因此,在未來,New Internet的必要性更加上升了,開始有更多有志之士和深謀遠慮的業者思考著New Internet該如何誕生,甚至用來解決現行網絡問題的手法就直接舍棄,用新手法來解決。

如果在數學上,某些問題因為數量級的不同,得用加法以外的高等微積分解決問題,當我們來到有500億以上連網裝置的世界后,怎么可能還用30年前的架構解決問題?
于是思科提出了霧運算(Fog Computing),華為也提出了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從他們的角度來提出各種新的解決方案。
我提供一個觀點,基本上試著從這些網絡巨頭的對面去想解決方法,因為這些網絡巨頭基于自己的利益或者商業模式,提出的種種解法往往必須先考慮到自身利益,這不是新業者的機會,但若從網絡巨頭的對面去思考:
中心化的對面,或者說中心化后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呢?
區塊鏈響應了以上兩大必然
答案也就呼之欲出,極有可能是“去中心化”或者是“多中心化”,而區塊鏈的技術可能正是New Internet的基石!
談New Internet可能過于巨大,我們重新聚焦回萬物聯網的影響,來看看萬物聯網有哪些特征?
1.低功耗
2.廣泛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
3.百億數量級的交易數量
4.數據正確性
所謂New Internet的基石可能是與區塊鏈有關的技術,雖然現行的區塊鏈可能只是過渡技術,但現在的參與確實有意義。
我以我的技術合伙人Jim所整理的筆記分類目前的區塊鏈技術:
Generation 1.0?—?Bitcoin and all the clones of it, i.e. Ethereum. [Blockchain with PoW]
Generation 2.0?—?Peercoin, Ripple, NXT and all the clones of them. [Blockchain with PoS]?—?includes Ethereum if they switch to PoS one day.
Generation 3.0?—?Simcoin, RaiBlocks, DAG-based coins, etc. [PoS without blockchain]?—?can include weird experiments, like eMunie, here too.
我們可以觀察到到不久的未來,所謂的第三代區塊鏈技術是否還能叫做區塊鏈已經很難說,因為拿掉了“區塊”也拿掉了“鏈”,更回歸是分布式賬本(Distributed Ledger)技術。從設計的角度來看:
Generation 1.0 is proven to be viable, yet inevitably leading to centralization.
Generation 2.0 is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proved, and we already see difficulties with PoS, like Ripple’s consensus issues.
Generation 3.0 is not even technically working yet. It is at the proof-of-concept stage.
這演化就等于是從PoW→PoS→without Blockchain。
區塊鏈的諸多特性包含:
Decentralized 去中心化
Trustless 去信任
Collectively Maintain 集體維護
Reliable Database 可靠數據庫
Open Source 開放原始碼
Anonymity 隱私保護
Time Stamp 時間戳
Asymmetric cryptography 非對稱加密
這些都是作為物聯網中物對物的匿名可信任數據交易中,必要且又可靠的,但現行區塊鏈為了創造出去中心化網絡,用來創造“誘因”的“幣”也成了B2B企業的應用困擾。
最好的例子就是作為開宗的比特幣(BitCoin),作為理想的去中心化網絡示范,中本聰設計了幾近完美的機制,但在中國強大的算力之下被逼出了各種極限。
原本的全網認證和區塊都成了企業應用中的種種包袱,加上物聯網中真實狀況的資源有限,更限制了既有區塊鏈技術的導入。
這時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技術——IOTA的Tangle,它的關鍵都寫在一開始了:

沒有交易成本
去中心化
可彈性放大使用
模塊化(可做脫機認證)
這些天書似的特性用白話來說是什么呢?
在物聯網中物對物的數據交易往往不是需要競逐算力,而是有其天生的責任,企業內的各種數據交易/交換也是,因此算力認證的機制變成多余。
而也因為物對物(M2M)或者企業應用,不需要如比特幣的誘因來建立節點網絡。
這些在Tangle中都沒有了。Tangle的具象就像其字義:

具體應用樣貌像什么呢?
很像我們生活體驗中的“標會”:我跟A借100萬,在實際的樣貌中,是否有需要搞到全世界幫我們記錄?似乎是太過小題大做,但究竟該多少人來幫忙作證呢?是同一個辦公室的人?還是同時在大安區的人,抑或是整個臺北市?這部分就是IOTA的工作小組正在設計的邏輯。
其結構跟現行的網絡更為接近,是一個網的概念,沒有區塊也沒有鏈,讓它的擴充性更好處理。
有趣的是,IOTA的創辦人跟以太坊(Ethereum)創辦人一樣都是20歲出頭的年輕小伙子,證明了能夠顛覆未來的,都是年輕人。
回到區塊鏈帶來的價值,有些書會說這是讓過往凈是信息交流的網絡,變成價值可以轉移的技術。
透過各種區塊鏈技術,讓數字科技真正地與實體世界同步,若這點成為可能性,也就是真的達成了價值的轉移。
白話來說,過去我分享一首音樂給你,就是我拷貝給你,你這個音樂我也有,蘋果或Spotify等業者都在解決這類的問題,創造了自己的封閉生態圈,保護音樂資產,但這還是建構在封閉生態圈內的。
透過區塊鏈技術,就可以做到我分享一首歌給你,但是你有的時候我并不會也同時擁有,這是實體世界擁有的特性,但在過去的網絡世界中無法呈現,因此限制了數字世界的價值。但區塊鏈技術,同步了實體以及數字世界。
透過其可做匿名信任交易的特性,也會成為諸多物對物的物聯網世界安全交易的基礎。這也已經可以在幾個形成中的物聯網國際標準中見到蹤跡。
解決萬物聯網的各種基礎架構勢必得重新思考,而非使用過去的網絡樣貌來設計,若繼續用過去的方法,只是讓原有的網絡巨頭掌握優勢,但若我們思考,在巨頭們中心化作用力下會產生的反作用力,必然是新機會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