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從首個NB-IoT套餐,看運營商物聯網這碗飯怎么端
近期,物聯網成為了運營商最火熱的話題。先是在MWC2017上海展會上,物聯網成為了絕對矚目的主角。中國電信攜手愛立信等全球合作伙伴,隆重發布了物聯網開放平臺,并宣布要投入3億元物聯網專項資源,用于推動產業成熟。中移動宣布部署NB-IoT已獲得政府批準,今年將同步推進NB-IoT和eMTC兩項新技術。中國聯通、高通和愛立信聯合展示了全球首個EMTC物聯網VoLTE業務應用。
之后,中國電信更是先于德國電信,發布了全球第一個NB-IoT業務套餐資費。6月20日,中國電信發布了NB-IoT業務套餐,資費套餐是按照“連接次數”計費,采用套餐模式,套餐內規定一定的連接數,超出套餐外的連接次數部分另行收費。
那么為什么運營商步伐一致的大力發展物聯網,從電信的資費套餐設計中,能看到運營商發展物聯網的瓶頸是什么,未來又會有什么樣的發展走勢,本文試圖進行闡述。
電信NB-IoT套餐解讀
從中國電信設計套餐的方式可以發現,中國電信NB-IoT套餐分為連接服務費和高頻功能費。連接服務費又分為包年套餐和生命周期套餐。
包年套餐20元每戶;生命周期套餐分為2年—8年,七個檔位。價錢隨年份的增多依次遞增,最低是每用戶35元,最高是每用戶105元。而高頻功能費只有一種收費標準,每戶20元。
中國電信解釋稱,高頻功能費是指合同期的每合同年內,每達到2萬次連接頻次所收取的高頻使用費用。此次電信推出的物聯網套餐價值可以簡化為,連接費用=電信NB-loT連接總數*每個NB-loT連接的連接單價。
這樣的套餐設計背后有什么深意呢,我們還需要進一步關注電信對套餐規則的解釋,以及適用于哪些垂直行業。畢竟,細微的規則變化,計費能力的不同,對于剛剛起步的物聯網產業,影響都是巨大的。
那么從目前看,這樣的套餐設計,至少有幾點暗示:
一是通過連接點收費,而不是流量收費,規避了物物連接流量小,價值低的問題;
二是從目前的套餐設計看,物聯網卡不限制流量,那么對物聯網平臺的要求就較高了,能否通過物聯網平臺限制網速,規避可能出現的未實名制、黑卡、套取流量等問題,就成為了這個套餐能否順利商用的關鍵點;
三是物聯網收入層級中,平臺收入實際上是超過網絡收入的,這個套餐設計中尚未體現出物聯網平臺的價值,需要進一步關注;
四是相比競爭對手的M2M行業卡,電信不僅有更為高效節能的NB-IoT網絡,而且資費也頗為低廉。這樣的資費設計,相信不僅僅是從競爭層面考慮的,更是體現了電信在物聯網領域要以量取勝,而不是以單價獲取價值的理念,同時并不能把網絡連接作為主要價值來源。
運營商為什么大力發展物聯網
順應技術革命的大勢,推動產業升級
從人聯網到物聯網,看似是通信行業的一次升級。其實物聯網革命背后,蘊含著更大的技術革命。
從信息時代到智能時代,從通信網絡到萬物互聯,這不僅僅是一次技術升級,更是新一輪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產業革命。
在萬物互聯的大背景下,數據將呈現幾何級數的爆發,人工智能將高速發展普及,物質將因連接而被賦予生命,我們的商業行為理論、產業架構和組織管理模型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將徹底顛覆。
可以說,物聯網不僅僅是運營商的選擇,更是時代的選擇。繼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我們將迎來智能革命,而物聯網,則是新一輪推動人類前進的智能革命的基石。
獲得可持續增長收入來源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信息交互方式的多元化,“競爭”已經不是通信行業和電信運營商的主要矛盾,“轉型”才是最緊迫的目標。而這背后,其實是對通信行業是否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深深的思考。
隨著OTT業務的出現,語音、短彩收入開始快速下降,語音免費是大勢所趨。同樣,隨著競爭加劇、政策要求,流量單價不斷下降,流量收入對收入增量的貢獻即將見頂。而寬帶、數字業務、集客信息化等收入,目前看收入占比任然過小。
而據GSMA預測,到2020年,物的連接占比將超過80%,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500億,我國市場將突破100億,其中90億為物的連接。從市場規模看,2025年全球物聯市場規模將達19萬億元,而我國物聯網市場將突破3.5萬億元,市場規模接近2015年的25倍 。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三大運營商不約而同的把未來發展藍海,定位于物聯網,定位于萬物互聯,相信在這個新興的藍海市場,運營商會占據一席之地。
運營商發展物聯網瓶頸
運營商在物聯網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多可以預見的瓶頸,將直接制約產業爆發的速度,制約物聯網在垂直行業能否實現商用。
物物連接價值低
在物物連接領域,由于大多數應用場景的數據回傳多為斷點、微量數據,大多數連接屬于固定場所的短距連接(藍牙、Wi-Fi),更多價值存在于平臺層和應用層,因此相對于人的連接,單純傳輸層的ARPU極低。
物連接對傳統管道收入貢獻有限,單純的物物連接管道收入無法支撐收入可持續增長。
在萬物互聯、產業互聯網的生態圈中,各方參與者眾多,產業開放度極高,專業化分工更加完善,可以預見的存在紅海陷阱。
核心能力不足
在萬物互聯產業中,收入布局呈現扇形,傳統的來自網絡的收入只有20%,大量的收入將來自物聯網平臺,硬件,以及垂直行業應用。
而在這些領域,IT能力、整體化解決方案、對于垂直行業的了解,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些方面,都是電信運營商的短板。更大的問題在于,由于運營商的機制體制,并沒有非常好的出路,可以迅速彌補這個短板,構建在萬物互聯產業中的核心能力。
人才隊伍缺失
物聯網對于電信運營商是一項新業務,存在較大的人才缺口,三大運營商除了成立了專門的公司負責研發以外,在省市公司目前尚未有專業的人才隊伍規劃。
建設一支專門的人才隊伍,目前看存在三個方面的主要問題。一是亟需從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到響應支撐、網絡運維的一體化專業運維團隊,保障關鍵崗位的人員配置。二是缺乏物聯網業務售前、售中、售后的經營流程和服務標準。三是傳統的電信產品運營機制,在體制內仍然是主流思維,對于物聯網產品的運營機制建設,尚需時日。
機制體制受限
機制體制受限,讓運營商在人才隊伍搭建,以及核心能力的培育,對市場的快速響應方面,都出現各種限制和阻礙。但是在推動物聯網產業成熟的過程中,更大的限制在于,運營商難以通過投資收購,進入這個行業,而只能通過合作或者自主研發的形式突破個別技術難題。在諸如芯片、模組、硬件等領域,國內運營商難以通過收購形成核心能力,迅速進入行業。
運營商物聯網發展方向預測
產品形態與商業模式
目前國內外電信運營商在物聯網領域,聚焦模組、網絡服務、使能平臺服務、解決方案服務、大數據分析,五種產品形態,并通過對應的商業模式獲得收益。下面我們從國外運營商的商用案例,來看一下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的具體形式。
模組產品是通過銷售收入盈利。以西班牙電信為例,提供“環境套件1”、“環境套件2”、“開發套件”、“位置模塊”、“提醒模塊”,5種組合模塊或單獨模塊,其中“環境套件1”定價為99.95歐元,包括信息模塊、電池模塊、環境模塊,以及12個月的聯網服務。
網絡服務是通過收取服務費盈利。以AT&T為例,與保時捷公司合作,為用戶提供LTE接入服務,AT&T的用戶每月支付10美元,就可將保時捷汽車連接到其現有的Mobile Share Value計劃,用戶的汽車消耗的流量與其手機流量統一計費、統一賬單。
使能平臺服務通過能力接入費盈利。AT&T使能平臺服務IoT Connection Kit,包括測試SIM卡、網絡服務、APIs、測試工具和咨詢服務。開發者需要支付11美元,即可獲得三張測試SIM卡和每張卡每月10MB的流量,以及為其6個月的AT&T設備控制中心接入權等。
解決方案服務通過收取服務費盈利。Vodafone、西班牙電信、德國電信等國際領先運營商通過提供工業、企業、醫療或家庭等垂直領域的解決方案,并按項目收取服務費。
大數據分析也是通過收入服務費盈利。SKT基于其物聯網連接規模獲得規模數據資產,通過為客戶提供大數據分析服務獲得收入。
垂直行業深耕
在垂直領域布局,國際電信運營主要基于四大原則:具有規模效益,能發揮網絡優勢,客戶有付費意愿,與現有業務協同。當前國際運營商重點布局的垂直行業,集中在交通物流、醫療衛生、公共事業、能源環保四大行業。具體布局情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