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全聯接世界:看華為如何打破計算邊界
云、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正在重構計算,我們正處在計算發展的拐點——這是業界達成的一個共識。如今的智能手機,相當于十年前一臺PC的計算能力,未來的手機不再是簡單的數據中心,未來的智能家居自帶智能功能,計算無處不在,聯接也無處不在…面對未來預計2025年全球超過千億的聯接,如何存儲與處理、傳送與分布、獲取與呈現這些龐大的數據容量,對企業來說是一個擺在面前的挑戰。
華為視此為一個機遇。近期,華為公布“無邊界計算”服務器戰略及FusionServer V5系列解決方案,聚焦行業數字化轉型需求,規劃未來5年計算路線圖。
計算正在重構
為什么云、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正在重構計算?華為所看到的機遇是:人工智能驅動異構計算崛起,云DC從效率向智能演進,行業數字化轉型驅動智能終端聯接數激增,計算發展的新起點已經到來。
華為IT服務器產品線總裁邱隆認為,產業變化從去年開始有一個初步畫像。
第一是人工智能帶來的變化。物理學家張首晟曾公開表示,人工智能有三大支柱,分別是計算力、大數據和算法。對于硬件而言,傳統通用的處理器,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人工智能專業的計算性能,比如現有的通用GPU方案,對傳統通用的CPU有大致十倍的提升,再比如剛發布的TPU專業芯片能達到一百倍的提升,所以,計算逐漸走向異構。
第二是云的變化。“目前大多數數據中心大概是十萬到幾十萬的節點,未來數據中心的節點,一定會超過一百萬。”邱隆說,現在單個數據中心在數據的處理是1 TGB,未來五到十年,會以一千倍的速度增加。這種情況下,盡管傳統的服務器一臺一臺疊加,也根本滿足不了一千倍計算能力的要求,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把單個的服務器進行池化,把更多的異構方式加入到這個池子里面來。
第三,未來全球一半的數據,不是在數據中心處理,而是直接在邊緣計算、智能終端處理,且其中40%到50%的數據將會在智能接入結點進行預處理,所以最終計算一定是分布式的架構。邱隆說,“所有的智能結點,像毛細血管的末端一樣,無處不在,幫助我們在終端進行數據的分析處理,以達到最快速、最便捷處理。”
說到數據處理,邱隆用“智能接入”的概念來解釋,他認為以后更多數據的處理,應該在中間的接入點,靠近最末端的應用,在原先的數據中心和云的基礎上,它可以被視作一個小小的靠近邊緣的數據中心。
基于這些變化,華為“無邊界計算”戰略誕生,也是華為未來5年計算路線圖——從服務器本身,到數據中心內部,再到數據源,打破限制計算效率提升的桎梏,實現無邊界計算,為智能社會提供支撐。
無邊界計算內涵包括:面向應用優化,讓計算靠近數據,充分釋放計算潛力;打破服務器邊界,實現DC級別的資源池化和按需供給,提升DC整體計算效率;打破DC邊界,使能智能接入,計算走進數據源,讓數據在遠端智能起來。
1.釋放計算能力。
“提升計算能力不能僅依賴于CPU”,邱隆介紹,一方面,CPU性能難以提升(從過去基本上每年提升1.5倍,到現在慢慢只能提升1.1倍。處理器和周邊的I/O不匹配,I/O發展極其緩慢。),需通過系統優化釋放計算潛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促使異構計算崛起,存在大量創新空間,通用的服務器跟GPU的對比大概有15倍的變化,純粹以CPU為中心,已經不再適合。
華為的解決方案是,繼續以CPU為中心,但是在CPU的基礎上,再增加異構計算、GPU、專用芯片等等加速器,讓其跑得更快。
2.打破服務器邊界。
“傳統架構無法滿足云DC要求”,邱隆介紹,傳統企業上云是非常昂貴的事情,收益并不高。而且,傳統的應用直接遷移到公有云是不可能的,絕大部分應用需要把自己的應用卸載,因為公有云本身是通用的云平臺,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傳統專業應用系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進行優化;反過來,如果企業想直接把云的技術應用到數據中心去改造,把傳統數據中心改造成一個云化的數據中心,也很昂貴,買一套標準的商用軟件更貴,買一個分布式存儲軟件同理,總而言之性價比沒有想象高。
而華為想要打破服務器邊界,將做一個平臺,平臺基于華為網絡技術能力,同時幫助華為的企業客戶和云客戶構建一個計算存儲、網絡,包括資源池,基本上大家不用修改,可以直接上云,這樣一來省去了昂貴的投入,數據中心也可以實現共享。
3.打破數據中心邊界。
我們可以看到,行業正在加速數字化轉型,智能社會無時無刻不在連接,一半的數據將在邊緣處理,而邊緣計算存在多樣化需求:聯接、實時、數據優化、安全、智能。這時候,數據中心集中式處理已經不能滿足數據多樣化的需求。
華為的做法是將提供一個智能接入平臺,在需要處理數據的地方進行數據處理,按照數據的存儲、計算、分析三位一體處理。例如華為的一個新加坡客戶在做智能監控的工作,以前需要在中心地點收集分析所有數據,工作量極大,后來改為在每一個路燈桿上布局智能小盒子,每個小盒子接入八個攝像頭,攝像頭可以將收集到的數據下發到節點里,進行本地處理,這樣所有需要抓取的關鍵事件可以在十秒之內完成,然后在某個固定的時間統一升級,保證邊緣的特征永遠是最新的。
“在過去十年,互聯網引領這個行業,在未來十年,誰抓住了終端的智能化,誰就能引領這個行業。”邱隆說。
不難看出,華為的“無邊界計算”,本質上是一條通往全聯接的計算之路。
服務器不再是一個黑乎乎的盒子
正如上文所說,計算需求無處不在,業務種類越來越多,數據中心服務器部署規模越來越大,這里一個關鍵點就是對服務器提出新的需求。
服務器不再是一個黑乎乎的盒子,而需要更加智能、動態、可標配,以靈活適配多種業務負載與計算需求,且運維要智能高效,以提升服務器的計算資源使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對此,華為發布V5系列解決方案,包括全閃存HANA一體機解決方案、大數據應用加速解決方案、視頻邊緣智能分析解決方案及G系列異構計算平臺等。華為V5系列解決方案的合作伙伴包括工商銀行(5.30 +0.19%,診股)、騰訊、SAP以及微軟等。
華為IT 產品線服務器市場營銷總監武湛介紹,作為“無邊界計算”戰略的第一階段成果,華為發布全新一代FusionServer V5服務器,并將其稱作迄今為止最智能的服務器。
FusionServer V5以追求靈活智能、極致效率、高效敏捷為目標,面向未來的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復雜業務負載,采用自適應設計理念,對服務器的計算、存儲、網絡、管理和節能等5個方面進行了“智能”升級:“智能”計算,支持對應用透明的異構加速,提升計算效率;“智能”存儲,SAS/SATA/NVMe可混插,從性能型到容量型靈活組合;“智能”網絡,豐富LOM設計,可配置華為創新的可編程融合網卡,支持IO加速,25GE和32G FC兼容互通;“智能”管理,嵌入式FDM故障深度診斷專利技術,針對引發系統黑屏宕機的Caterr/IERR等嚴重故障診斷成功率達到突破性的93%;“智能”節能,嵌入式DEMT動態能源管理專利技術,在CPU負載不變的情況下整機能效降低16%,節省能耗開支。
“平臺+生態”落地
無論是華為的“無邊界計算”戰略,還是華為V5系列解決方案,都是源自于華為今年在企業業務領域發布的“平臺+生態”戰略,核心就是基于技術上高強度的投入,提供ICT硬件基礎設施和軟件基礎設施,打造一個開放、彈性、安全、靈活的平臺,并從產業聯盟、商業聯盟、開發者平臺、開源社區四個方面,與合作伙伴一起做大生態鏈。
一系列合作案例可見一斑。譬如在剛剛結束的國際超算大會上,華為和Intel宣布成立高性能計算全球能中心,該中心旨在幫助華為攜手合作伙伴,共同構建聯合創新平臺,孵化高性能計算與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加速產業變革;再譬如,華為于今年6月宣布與微軟發布混合云解決方案,該方案可以幫助企業順利地部署應用混合云平臺,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在今年5月舉辦SAPPHIRE NOW會議上,SAP將2017 SAP HANA榮譽獎創新獎授予華為服務器,表彰華為SAP HANA高效財務管理系統。
“2016年,華為企業BG作為華為公司的戰略發展方向和主要的增長點,實現了銷售收入40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47%,其中作為IT基石的服務器,為華為企業BG的增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華為企業BG Marketing與解決方案銷售部總裁袁千介紹,據Gartner最新統計表示,2017年一季度,華為服務器產品的發貨量居全球第三,華為服務器已經成為全球服務器市場的主流供應商。
“我們已經深切感覺到,針對每一個行業客戶,ICT技術都不僅是一個支撐系統,它甚至會成為生產系統、決策系統。” 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副總裁劉超介紹,從本地計算的集群,到超大規模的數據中心運算,從邊緣計算到端云協同,計算必將無處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