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IoT與IoE,其實他們說的是 Internet of Data──聯網皆資料
信息通訊熱潮一波波,IoT (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 在 2009 年~2011 年間隨著 RFID 議題有過一波的 hype,如今又有再來一波之勢;IoE (Internet of Everything;萬物聯網) 則是 Cisco 在 2013 年開始,嘗試延伸 IoT 的新說法:People、Process、Data、Things 透過綜合性的技術,都通通連起來。這真是擴張價值空間到宇宙無敵大的新語。
數據價值,孰大、孰小?
圖 1. Internet of Data 才是 Internet of XXX 背后的共同主題
我們可以分三大區塊 ── 終端設備、網絡、后端系統來說明 IoT(物聯網) 的內涵。
1. 終端設備 (End-device)
IoT(物聯網) 里有更多的機器 (泛指隨身裝置、計算機設備、家庭設備、儀器設備、感應設備...) 會連上網絡,并且持續提供數據 (Machine-generated Data)。
2. 網絡 (Network)
對公眾開放的 Internet,是許多終端設備產生數據,送往后端服務的最重要管道;而要從遠程控制終端設備,所下的指令,也可透過 Internet 來傳遞。在一些應用場景,則會視現場感應或傳導的需要,搭配一些短距離的無線網絡,如 Wi-Fi、Zigbee、Bluetooth、NFC 等來串連主動或被動設備的最后一里。
3. 后端系統 (Backend System)
不管后端系統是放在公眾網絡還是私有網絡,透過網絡,終端設備所產生的數據,都會送往中心端的服務系統去儲存,進一步可處理、分析、可視化呈現,精煉為營運智慧 (Operational Intelligence) 或商業智慧 (Business Intelligence)。
有趣的事情是,若我們把:
1. “終端設備”換成“人”;
3. “后端系統”換成“云服務”。 所有的說明都可照用,一點違和感都沒有。
看清楚了嗎?
從 Internet of People 到 Internet of Things
換字不改其意。
原有的 Internet,內容主要由人產生 (Human-generated Content),現在 IoT 把“人”代換成“物”;而后端系統的意涵,其實就是云服務,不管是私有云還是公有云。
從 People 到 Things,聯網的數量,會從數十億到百億這樣的規模。
從 Internet of Things 到 Internet of Everything
這一次,從 Things 到 Everything,Cisco 說除了既有的人 (People)、物 (Things),還要把數據 (Data) 與處理流程 (Process) 也含括進來。
從 Things 到 Everything,聯網的數量級,預估在 2020 年會來到 5 百億。
數字好大,投資者好不興奮,似乎繁榮前景就在其中。但仔細想想,在 IoE 的論述中,“人”與“物”早就不新鮮,而“數據”與“處理流程”,本來就是 Internet of People 與 Internet of Things 會有與會去進行的作業。
從一個數據價值探索者 (如我) 的角度來看,其實 Internet of XXX 背后有一個共同的主題 ── Data。
其實他們說的是 Internet of Data
不管是 Human-generated Content,還是 Machine-generated Data,Internet 上流動與充滿的,其實就是數據,所以 Internet of XXX,本質只有一個 ── Internet of Data (聯網接數據、聯網皆數據)。
面對網絡化后的大量非結構化、半結構化、或結構化數據,生、流、存、算、用、看,處理有方,分析出洞見,進一步策劃行動,轉兌價值,這才是在科技熱潮中,我們應該要關注的事情。
面對趨勢如此,直指核心,當不迷惑。
Internet of Data vs. Big Data
Internet of Data 是不是就是 Big Data?
答案是不一定。我們應該從每個后端系統來審視與判斷。要如何判斷?很簡單,就回到 Big Data 的 3V 橢圓:數據的量級、處理的及時性、與格式的復雜度來考慮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