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IOT是需求驅動而發展起來的技術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通過解決某些需求發展起來的技術,是最有生命力的。所以2012年我主導物聯網智庫發展的時候,我自己寫的第一篇原創文章標題就是《通過需求驅動的物聯網才具備生命力》。同時筆者一貫堅持從需求研究產業發展。

通訊是物聯網最早面臨的技術瓶頸
從NB-IOT的標準在3GPP上凍結,就有資本聯系我,咨詢我NB-IOT對物聯網發展的趨勢的判斷。而研究物聯網4年多,一直感覺物聯網在通訊領域一直都有瓶頸。而NB-IOT的技術指標是完全可以解決這些瓶頸的,所以我當時判斷NB-IOT會激活物聯網市場。所以在一次證券研究所的策略會上,我做了《NB-IOT激活物聯網市場》的報告。
物聯網的通訊瓶頸早就有,而在2015年發現Lora是解決這個瓶頸的方案,所以在15年我為物聯網智庫策劃成立Lora聯盟,后來因為在2015年NB-IOT在3GPP立項,所以物聯網智庫在我離開之后,成立的低功耗廣域網聯盟,其戰略完全是我規劃的。在2015年5月,我就要求趙小飛每周必須發一篇Lora的文章。現在可以看到趙小飛堅持每周一篇低功耗廣域網的文章。

NB-IOT與Lora最主要解決了兩個技術難題:低功耗、廣覆蓋。而這兩個技術難題解決的是用戶使用方便的痛點需求。
物聯網的發展是為了用戶方便,而如果使用物聯網增加了很多瑣事:比如換電池,比如組網以及維護網絡。
早期物聯網產品,發燒友用過之后,就不再繼續使用,其實是因為增加了很多瑣事。
我在13年開始使用智能手環,當時手環要每天充電。最開始使用新鮮,后來有一天因為充電忘記帶了,然后發現不帶手環也沒什么,所以智能手環我只帶了不到一個月。但如果不用每天充電,我或許會帶的久一些。
NB-IOT是因為需求驅動而發展起來的技術
都知道NB-IOT標準是因為華為和高通分別提出來一種通訊協議的研究項目,在2015年上半年,兩個協議融合成為NB-CIOT,在2015年8月SI結題,2015年9月在WI立項,到2016年6月核心協議凍結。(此圖引自華為在IC咖啡學堂001微課堂分享)

華為是最早之所以能夠提出,是因為華為有一家運營商的客戶,在2012年打英國的一個遠程抄表項目的時候,利用GSM技術失利,才提出的新的通訊協議的要求。GSM在通訊的覆蓋可以達到99%,但GSM在遠程抄表領域的覆蓋率卻只能達到80%。當時根據遠程抄表的需求,提出的新的通訊協議的設計目標:
1、低功耗:電池用10年。
2、廣覆蓋:20dB,一個基站覆蓋10公里。
3、大容率:一個小區5萬設備。
4、低價格:這是通用需求。
正因為NB-IOT是根據特定需求提出來的,而這些需求具有廣泛性,所以NB-IOT從提出來之后,就受到運營商、設備商的關注。而協議凍結之后,就在更大的范圍受到關注。
NB因為解決痛點而紅,卻不能因為太熱而忽略需求
最近兩年NB-IOT在物聯網領域可謂是大紅大紫。但也漸漸因為推動力度太大,讓人們對NB-IOT的期望值太高了。
一些剛剛進入物聯網領域的人,談物聯網,就只談NB-IOT。其實物聯網通訊協議有很多種,而NB-IOT是解決物聯網長尾設備連接需求的通訊協議。很多高端,連接可以創造巨大價值的設備,在物聯網概念出現之前,就已經聯網了。
比如我知道在2006年的時候,安捷倫的分析儀表就可以聯網。因為高端設備聯網價值巨大,所以聯網的成本就可以非常高。
但NB-IOT解決的是低端設備,連接可以創造價值,但不連接也不影響使用。這樣的設備數量大,而NB的低功耗、廣覆蓋,大容率、低價格讓連接的成本大大降低之后,讓更多設備聯網。
所以NB-IOT在未來發展上,會在設備連接價值與設備成本之間平衡,逐步擴大NB-IOT的使用,NB-IOT不是萬能藥。最早使用的是遠程抄表。
現在一些NB-IOT的推動者,把NB-IOT當作萬能物聯網通訊來推廣,是對產業傷害最大的。
記得在一些NB-IOT的論壇上,經常有人問,當5G起來之后,會不會對NB-IOT產生影響,其實5G與NB-IOT解決的痛點不了解導致的問題。如果分不清5G與NB-IOT的區別,對于用戶而言是沒有傷害的,如果連5G與NB-IOT未來的應用場景都分不清楚的企業計劃進入物聯網領域,準備做物聯網產品,建議這些企業再學習學習物聯網這個行業。
NB-IOT的標準與一個技術一樣需要時間來完善
NB-IOT的推動實在有點快,所以NB-IOT R13是在2016年6月凍結的,但R13在凍結之后,還是做了很多修正的。
看一下最近修正的數量。

可以看到2017年5月份在R13的核心標準上還做了修正。
如果使用了2017年5月份之前量產的NB-IOT芯片部署的NB-IOT網絡,這樣的網絡會不會出Bug?
放緩一些腳步,可能對產業發展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