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七年之癢”,華為的云計算如何了?

作者:秦聰慧
來源:中國IDC圈
日期:2017-08-23 14:01:48
摘要:從2010年華為宣布開放云計算平臺至今,已有7年之久。2年前,華為才剛剛推出公有云服務。相對互聯網云服務商來說,華為云的進度似乎有些跟不上節奏。但在未來,任何云服務商忽視華為云帶來的威脅,都可能是巨大的戰略失誤。

  云時代談云,人們往往習慣把阿里、騰訊的云計算掛在嘴邊,或者順道帶上百度云、金山云,再或者聊聊國外AWS、Azure、谷歌云等云計算巨頭,卻在很少情況下提及華為云。這與在通信界叱咤風云的母公司華為的光環不太匹配。在華為的整體戰略中,華為云扮演著著怎樣的角色,是ICT數字轉型的衍生品還是會成為獨當一面的鐵軍?

  傳統IT硬件廠商轉型做云像難產

  但華為好像順產了

  近日,思科披露了2017財年第四季度財報,結果不容樂觀。其2017年四個季度的同比營收已經連續下滑,同比研發投入也在持續下降。在云計算的沖擊下,思科的硬件優勢可能不再長久。大概從2009年,思科已經意識到了向云轉型的問題,幾年間相繼推出云計算UCS系統、與多家合作伙伴攜手構建Intercloud云網絡,在大量并購云計算相關公司的同時,為了進駐中國市場,分別與TCL、浪潮先后成立云服務子公司。

  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思科顯得有些急于求成,用并購、戰略合作對云計算展開的大肆進攻,卻沒有推出具有代表性的解決方案或云計算產品。思科這種只是整合外部資源,沒有加強自身云計算能力的做法顯然沒有得到市場的買單。2017年3月,看不到公有云前景的思科,宣布放棄曾斥資10億打造的Intercloud云網絡公有云服務,試圖用混合云戰略挽救局面。

  IBM可能比思科的境況更令人擔憂,截止2017年第二季度,IBM的同比營收已經連續21個季度下滑。這家專門做大型機、小型機生意的傳統硬件廠商曾徜徉于自己的柏拉圖世界,基于硬件業務開發出了適配自己硬件的系統及應用,以為這樣就可以一勞永逸。然而云計算的出現,讓IBM措手不及,突然放棄傳統業務將對公司及公司員工造成致命打擊,但如果不及時迎接云計算,IBM可能看不到未來。

  于是,IBM一直在試圖努力改變自己的業務模式,相繼出售十余個業務部門之后,IBM將計劃依托于硬件盈利的Watson,轉型成了認知計算服務平臺。這是IBM走出依賴傳統硬件過活的重要一步。但即便這樣,也未能立即收到轉型效果。曾重金投IBM的沃倫·巴菲特在今年5月,拋售了三分之一的IBM股票,這是股神對藍色巨人失望的信號。

  結果顯而易見,當革命的風暴來臨的時候,沒有哪個企業能說“不”字。但最終決定成效的在于原先業務模式的開放性以及能否找到轉型的契機。業界習慣用“大象跳舞”來形容微軟在云時代的成功轉型,過去的一年,微軟遭遇了財報整體虧損、增速放緩、手機等硬件設備業績大幅下滑的風險。但由于微軟在企業級智能云、office365等及時敏銳的動作占了先機,取得了轉型的成功。2017財年第四財季,微軟營收為233.17億美元,凈利潤同比增長109%。

  沒有遭遇類似思科、IBM那樣的轉型拉鋸戰,也沒有像微軟那樣經歷了股價下跌、營收虧損等巨大的轉型陣痛,華為向云時代的轉型似乎帶有某些狡黠的互聯網基因以及老牌傳統硬件IT廠商偏于保守穩健的作風。華為目前還沒有在財報中單獨披露云業務相關數據,2014-2016年的財報中曾兩次涉及云方面數據,一次為2014財年,華為特意強調三大業務之一的企業業務中,云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和敏捷網等網絡和IT領域業績實現有效增長,總收入194億元人民幣(31億美元),同比增長27.3%。另一次為2016財年,華為強調運營商業務堅持“管道戰略”,圍繞數字化轉型,抓住視頻、云、運營轉型等重大機遇,在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方面不斷嘗試,以敏捷應對不確定性,以生態促進產業發展,取得了穩健的增長,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290,561百萬元,同比增長23.6%。

  從兩次的云相關數據披露中我們可以猜測,華為三大業務中企業業務與運營商業務得到了云計算相關業務的有效回饋。上圖的財報表格顯示,該兩大業務處于穩步增長態勢,且2016年企業業務的同比增速三年來首次超過消費者業務。

  誠然,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華為的云計算轉型:“沒有跑起來,但勉強及格沒有掉隊。”

  淪為華為ICT戰略的附庸?

  ICT數字轉型業務的成功,很大因素在于云的綁定

  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顧名思義即信息和通信技術,是電信服務、信息服務、IT 服務及應用的有機結合。隨著新興技術的成熟,新型ICT逐步向自主可控等智能化方向演進,以期實現設備的互動兼容、智慧調控、統一協同。

  2015年9月,華為提出助力運營商向ICT轉型的“1+6”戰略,“1”是指幫助運營商不斷發揮無線網絡和固網優勢,建設精品網;“6”是在“1”的基礎上推行‘2+2+2’,即推動網絡向NFV/SDN以及數據中心為核心轉型,推動業務向視頻、云服務轉型,推動大數據產生價值、BSS/OSS運營支撐使能系統轉型。該戰略成功將華為云業務與固有傳統業務融合到了一起。在此之后,華為推出的一系列助力客戶ICT數字轉型的案例中,云計算的身影越發凸顯。

  九江石化的智能工廠2.0解決方案是華為新型ICT戰略下的典型案例。九江石化具有年產30萬噸合成氨和52萬噸尿素以及10萬噸/年聚丙烯的生產能力。融合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機器學習等ICT新技術,華為無線eLTE寬帶多媒體解決方案幫助九江石化增加因業務擴大帶來的通信容量增加和多媒體集群調度需求,減少了九江石化投資建設成本。華為高端存儲OceanStor 則保證了九江石化操作管理系統、ERP等核心業務系統安全可靠運行,解決了九江石化原有存儲系統由于擴展性限制無法滿足未來數據中心資源整合、業務云化的問題。

  云計算在新型ICT戰略的應用還體現在智慧城市領域,華為曾為一家德國區域性電話服務提供商GELSEN-NET部署平安城市解決方案。該方案融合云、網絡和平臺等技術,采用物理、網絡、主機、虛擬化、應用程序以及數據安全機制等一系列保護措施,并由專有的芯片組和源代碼支撐,具備強大的安全性。華為與GELSEN-NET打造了可持續的ICT生態系統,云數據中心可以集成并共享城市信息資源,提高政府的服務效率和決策準確性。

  毫無疑問,華為的云計算技術正在搭著新型ICT戰略的順風車開疆拓土,新型ICT戰略也在以云計算為名拉攏更多亟需云化轉型的傳統客戶。這離不開華為多年以來在新興技術上逐漸增加的研發投入,以致于在云計算時代來臨的時,華為已經準備好了成套的云計算解決方案,這讓華為無論是在自身業務向云轉型,還是助力客戶ICT轉型都顯得游刃有余。

  然而,剛起步時的華為云更注重在大客戶ICT轉型中的私有云建設,缺乏公有云的拓展,這可能使華為云陷入被動狀態,不利于華為云在云計算市場中更全面地參與競爭。2015年7月,華為云正式推出公有云服務。2017年4月,華為公有云Cloud BU正式與公眾見面。在某種程度上,華為公有云一系列動作的亮相,恰恰在說明華為云正由隨著ICT整體解決方案被動輸出向按照市場需求主動輸出的路徑轉變,主人翁意識更強了。

  7年前,任正非說,谷歌云才是趕超的目標

  7年后,華為云與谷歌云之間多了N個云服務商

  雖然我們看到了華為云從無到有的一些可喜的變化,甚至是在作為傳統IT硬件服務商向云時代轉型的時候,華為可能稍稍走在了思科、IBM的前面。但并不能否認在公有云方面落后于互聯網云服務商的事實。華為常務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認為,當前在公有云的線上市場,華為和亞馬遜AWS相比還落后比較多,與阿里相比也有差距。但在他看來,華為公有云缺乏的是解決方案在針對中小企業的行業應用上的落地。徐文偉也提出了3年內必須超越阿里云的目標。

  而在7年前,華為宣布推出云計算服務時,華為總裁任正非曾提到在云平臺上超越思科、在云業務上追趕谷歌的戰略方向。現在,華為云超越思科、在追趕谷歌云的道路上又多了可能不止阿里云一個路障。IDC曾在今年5月發布了在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約100億份額的占有量排名,其中,阿里云IaaS市場份額超過40%,約為40億人民幣;二、三、四名數據分別為中國電信為8.51%、約8.12億人民幣,騰訊云為7.34%、約6.67億人民幣,金山云為6.02%、約5.79億人民幣。而剩下的近40億人民幣被數十家廠商瓜分,華為云則是這數十家廠商之一。

  今年8月份,中國信息通信院官方發布《中國公有云發展調查報告(2017)》,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IaaS市場規模達到87.4億元,這比IDC估算的市場數據還要小,IaaS市場也更加擁擠。報告指出,2016年中國公共云市場規模達到170.1億元,相比2015年增長66.0%,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603.6億元。可以預計的是,在華為公有云超越阿里云的過程中,將直面與微軟Azure、亞馬遜AWS等國際巨頭的正面交鋒,以及Ucloud、青云等國內公有云新秀的前后夾擊。

  華為云應該如何應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恐怕僅僅豐富云計算解決方案在中小企業的落地,會讓華為云在公有云市場的競爭中顯得捉襟見肘。徐文偉曾將華為公有云的核心競爭力歸結為對行業、大企業的了解。的確,在華為向全球進軍的20多年,華為ICT業務的全球化是國內任何一家云服務商都無法比擬的,歐洲、中東、非洲各大運營商都是華為的客戶,這也正是華為云要通過新ICT戰略向外輸出的關鍵一點,同樣也是華為公有云想要借助私有云經驗平步青云的底氣。華為公有云此前也曾高調公布公有云戰略,將通過私有云、與運營商合作公有云、自營公有云等多種方式構建“Huawei Cloud Family”,幫助企業完成以“敏捷和智能化”為核心的數字化升級。

  然而華為所擅長的私有云經驗用在公有云上不排除水土不服的可能,公有云需要更大的合作伙伴生態做支撐,從系統集成商到網絡運營商,華為都必須面面俱到。才宣布開放云服務能力不久的華為云想要在合作伙伴生態上一口吃個胖子,顯然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在公有云應用更廣泛的游戲、社交、視頻、互聯網等領域,華為還沒有過硬的解決方案。

  在2017年上半年的財報中,華為給予了云業務有史以來最多的筆墨:華為運營商業務將助力運營商構建全云化網絡、激發現網潛能,共同邁向價值驅動的新增長之路。在企業業務方面,在新ICT技術引爆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今天,華為云計算、全面云化網絡、企業無線、物聯網、大數據、存儲與服務器等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在政府、金融、電力、交通、制造等行業, 尤其是在平安城市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華為云正在經歷它的第7個年頭,意氣風發,也困難重重。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