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云計算廠商都在做的生態其實大不相同

作者:本站收錄
來源:科技十點見
日期:2017-11-22 11:55:35
摘要:在云計算領域,競爭也已經開始逐漸上升為生態之戰。但是各個廠商之間的生態其實截然不同。
關鍵詞:阿里云云計算

  現在提到市場競爭,我們經常看到或者聽到的一個觀點,說現在的市場競爭已經上升為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

  很多人熟悉的是蘋果iOS和谷歌Android系統的競爭。當然在云計算領域,競爭也已經開始逐漸上升為生態之戰。

  云計算廠商的三個發展階段

  在云計算生態系統中,有三個核心角色,即使用者、提供者和建設者。使用者指各種云計算服務的終端用戶,包括個人消費者、政府、教育和企業客戶; 提供者指各種云計算服務的提供商,包括SaaS(軟件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和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三類提供商;建設者是為提供商提供各種基礎資源、解決方案和服務的供應商,如軟硬件產品、信息 安全、支付、網絡服務等。

  我們都知道生態系統的建設并不能一蹴而就,通常需要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按照模塊化理論,這個建設生態的過程,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1、單一云企業模塊階段,2、垂直一體化云企業模塊集成階段、3、云企業模塊集群網絡階段。

  那么,該如何評價這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呢?

  一般而言,單一模塊發展階段只是驗證云服務的可行性或者處于產品探索階段。而只有當這個階段之后,企業才敢于將這種能力進行商業化。

  當企業把內部使用的云服務商業化之后,企業開始進行謹慎的行業拓展,嘗試把云服務銷售給多個不同的行業。這個時候可以說成是水平擴張階段。

  而一旦擴展至更多行業,或者服務更多客戶的時候,很多多元化、復雜性的市場需求單靠云服務自己已經無法滿足。這個時候,云服務商就要引入其他解決方案提供商,渠道伙伴、培訓服務等廠商來滿足這些需求。而一旦這個階段啟動,則意味著云服務商開始了真正的云生態建設階段。

  隨著這個生態建設日趨完善,云服務商將日漸成長成為一個典型的雙邊(多邊)市場平臺經濟體,具備超強的網絡效應——越多的云服務用戶采用某一云生態服務,將吸引更多云服務用戶加入該云生態,對云服務用戶的價值將更大,即正向網絡效應。

  具體案例:阿里云的生態建設之路

  也許你覺得這個看著比較枯燥,比較理論。OK,接下來,我們舉個例子——阿里云的生態形成過程。(非植入,引用自參考文獻)

  根據模塊化理論視角。從阿里云的發展歷史看,可分為三個階段:

  ①單一模塊發展階段(2007—2011):2007年,為提供阿里巴巴IT后臺服務,成立了阿里軟件。為適應云計算時代的發展,2009年阿里軟件更名為阿里云。期間,阿里云業務主要滿足阿里巴巴IT業務需求。

  ②模塊網絡推廣階段(2011—2014):2011 年起,阿里云不僅滿足阿里內部云服務需求,且開始對外擴張企業服務邊界,打開對外銷售網絡市場。正式對外發布了云計算服務產品,包括開發者平臺、開放存儲服務、大規模數據分析、渲染計算等。

  ③集群模塊網絡階段(2014年至今):2014年,阿里云宣布“云合計劃”,建立云生態系統。阿里云基于阿里集團,實施資金扶植、免費試用等策略迅速完成系統集成商、軟件開發商、技術平臺提供商等模塊的集成,使云服務定制更具彈性,快速響應多樣化用戶需求。

  最終阿里云形成了這樣一個云生態系統:

  云計算廠商生態差距很大

  就目前云計算市場的主流廠商而言,國際上的亞馬遜AWS、微軟Azure已經具備很強的平臺屬性, Goolge Cloud Platform雖然發展迅速,但是就目前而言,它仍然處于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的階段。至于IBM、甲骨文等廠商,仍然在第二階段。

  亞馬遜AWS目前擁有數百萬付費企業客戶,圍繞它的開發者、企業客戶、渠道、培訓、咨詢等企業已經成為云生態;微軟Azure借助原有的開發者體系,已經上百萬的企業客戶,已經成為毫無疑問的云平臺;谷歌GCP起步較晚,目前仍然在大力投資,建設自己的云生態系統。

  國內的云計算廠商,可以說,阿里云已經初步具備生態效應,成為一種平臺經濟。后面的騰訊云應該說處于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的階段。

  阿里云和騰訊云都受惠于母公司,可以幫著它們提前進入生態建設階段,但是整體來看,付費客戶超過100萬的阿里云具備強大的先發優勢。

  至于金山云、Ucloud、QingCloud青云、華為云等廠商,則基本都處在第二階段,開拓行業應用仍是主要任務,距離成為具備平臺屬性的云服務平臺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人物訪談